终身职业能力视域下的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研究论文

终身职业能力视域下的 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研究

唐 羚,郑爱翔,赵建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5)

摘 要 】基于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社区教育有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基于此,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必要性,探讨社区教育的优势特征,设计基于终身职业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开发机制,从而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政府提供法律和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各主体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融合机制。

关键词 】社区教育;终身职业能力;开发;农业转移人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转移以及后续职业发展更加趋向于有技能含量和服务意识的工作。因此,开发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社区教育是农业转移人口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在教育手段的多样性、连续性、社会适应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很好地适应了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原则,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我国社区教育起步晚,尚处于发展阶段,各级相关部门对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对发展社区教育的执行力有所欠缺,导致社区教育在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因此,将社区教育的先进理念引入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 、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早提出和使用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称谓。该称谓摒弃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多个称谓本身所具有的歧视色彩,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农业转移人口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比农民工丰富。学者程业炳(2016)将农业转移人口定义为两类:“一类是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另外一类则是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城镇居民。”[1]

(一 )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内涵

1.社区教育

中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区教育兴起和形成阶段。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原有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标志是上海出现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其主要功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即校外德育教育和实践类活动拓展。

第二阶段是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由1993年发展至今。此阶段借鉴既有海外先进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创建与发展出相对全面、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社区居民人文素质、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根据这三大功能,产生了社区教育的各种活动类型,主要有各类文体活动、扶贫济困活动、献爱心活动、法律法规教育、科普知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成人技能提升、休闲养生讲座、医疗卫生讲座和生活常识讲座等。社区教育按照主体分类,可以分为以学校为主体、以社区为主体和以地域为边界三种模式,其定义和功能如表1所示。

表 1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我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对我国24个省份、95个地市、497个区县、3.6亿覆盖居民进行了社区教育调查。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已经有83%的省份、82%的地市有社区教育指导机构。我国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覆盖,区级社区教育中心有830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有6 729个,居委会社区教育中心有557 601个。参加社区培训占比前四位的分别是:60岁以上老人占比为31.44%、青少年占比为20.25%、其他培训占比为16.16%、农业转移人口占比为11.30%。

1.终身职业能力

2.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具有适应职业转换和职业成长常态的终身职业能力提供基础性能力支撑。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开始面临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挑战、价值观念的挑战以及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挑战。因此,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攻坚阶段,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对于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梳理当前国内主要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发现,有关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研究主要围绕社区教育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作用方面的研究。叶忠海等学者(2014)揭示了“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并且运用调查法和比较法总结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对社区教育发展带来的潜在机遇和隐性挑战,提出了社区教育适应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2]蔡璐(2018)指出“社区教育对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其能够促使农民工的基本身份的认同,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和构建市民思想,实现其终身学习的需求”。[3]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角色。社区教育的提高居民人文素质、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定位与市民化的宗旨一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从狭义上看是指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从农村迁移到城镇,逐步成为正式的城镇居民;从广义上讲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逐步融入城镇生活。因此,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就是指农村人口在经历劳动和生活区域转移、户籍转换后,通过参与社区教育,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职业与就业状态的转变、社会保障的覆盖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被城市居民所接受的过程和结果。

2.农业转移人口的终身职业能力

(二 )农业转移人口的终身职业能力内涵

工作扭矩:额定扭矩8.65 kN·m,极限扭矩10 kN·m;角向补偿能力:持续1°,瞬时3°;径向补偿能力:持续±9 mm,瞬时±26 mm;轴向补偿能力:持续±7 mm,瞬时±20 mm;动平衡:G6.3(2 000 r/min,按ISO1940标准);扭矩限制:15 kN·m(1±5%),打滑1 000次后降低不超过15%;工作转速:额定转速1 800 r/min,极限转速2 300 r/min;绝缘电阻:≥10 MΩ(10K VDC);环境温度:-40 ℃~+50 ℃;湿度:95%;防腐保护等级:C3H。

职业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关键能力”最早于1972年由德国人梅腾斯提出。此后,雷茨等学者将关键能力应用于职业教育体系中,使关键能力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0年以后,职业能力理论逐步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以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因此,将职业能力与终身化教育合理对接,产生了终身职业能力,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动态、演进的综合能力。

溃决洪水(泥石流)的流动特性包括洪峰流量、溃决泥石流量、行进距离和淹没面积等特性。其中,洪峰流量是最重要的一个量值;溃决泥石流体积将影响行进距离和淹没面积,也较重要。冰碛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的模拟主要从湖水量计算、溃决洪峰估算、泥石流体积估算、溃决洪水(泥石流)最远距离估算、淹没面积估算等方面进行。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工作环境。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基层岗位。近年来,制造业面临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改革,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未来职业成长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文化程度、职业能力培训方面很难适应产业升级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他们需要更新知识,提升职业学习能力,从而提升职业能力。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成长与市民化是相互促进关系,通过持续的职业成长可推动市民化,同时,市民化成长也会对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事实上,在基于迭代优化的高度特征求解过程[13]中,大多数的高度弧都不相交。本文认为高度弧的最临近位置为目标的空间位置,所以重建的过程就是求解该位置对应的高度角。

二 、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的必要性

根据PLACE对GGPPS上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结果,设计[7]3个不同片段缺失启动子长度分别为:GGPPS1F:1 052 bp,GGPPS2F:982 bp,GGPPS3F:518 bp,以pCAMBIA1301载体上GUS基因为报告基因,利用Premier6软件设计各缺失片段的引物(表1)。

(一 )农业转移人口传统职业培训模式的困境 1.传统职业培训无法适应市民化发展需要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其内在素质的市民化。内在素质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权利意识等将发生变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化过程。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和综合素质也面临着挑战。他们需要从农村散居的生活方式转向城镇社区集约化的生活方式,面临着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生活环境。

传统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主要任务围绕促进转移就业进行。这种职业能力培养以达到上岗要求或者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及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为目标,主要通过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传统的职业培训模式忽视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对价值观念、综合素质、生活方式转变的需求。为了适应市民化发展的需要,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同时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在提升新市民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合理推广社区教育,将社区纳入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多元主体协作运行机制。

2.传统职业培训不能满足职业成长需要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具有适应职业转换和职业成长常态的终身职业能力起到了基础性能力支撑作用,成为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前市民化阶段,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能力表现为就业能力。该阶段农业转移人口以完成转移就业为主要任务,培养任职资格,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必要能力。在市民化阶段,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安家落户,除了就业能力以外,职业转换和职业成长能力成为主要表现形式。职业能力开发要以提升其技能水平和职业技能等级为目标,提高专项业务能力,使其具备规划、管理其职业生涯的能力。

传统的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从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周期和时间上都不能跟上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难以适应岗位发展对于新技术、新劳动方式的需要。高度智能化、新型、专业的岗位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成长的需要,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紧跟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节奏,胜任更高要求的职业岗位,适应全新的职业环境,就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在成人学历教育与技能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基于社区教育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的优势

1.社区教育能有效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从教育的视角看是打破正规学校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从社会的视角看是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体现。社区教育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即人的城镇化,也就是由原来的农民转化为现在的市民。因此,市民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应处于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的核心地位,发挥关键作用。“社区教育具有教育目标人性化、教育对象全员化、教育成本低廉化、教育内容实效化与教育形式灵活化的特征”。应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培养及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来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促使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从而推动市民化进程。

考虑施工时间,并且河道清淤工程战线长,可以根据河流长度进行分段施工。一期河段清淤工程是河水流速较快的河段,采用XXCG3LC-5型挖掘机,将河床底部一侧的高程降低,形成泄流渠,后期施工时,将前期施工产生的施工便道及丁字堰进行清除。二期河段清淤工程则是针对枯水段,这段施工采用破堤的方式,进行机械式施工。

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需要构建由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见图2)。基于社区教育的区域性、多样性、全面性、整合性等特征,体系需要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建设并丰富学习资源,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中,政府提供政策、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统筹规划领导;社区是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社区也可以和其他主体整合,多样化地提供培训资源;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中的师资优势和教育经验,进行培训教材、网络课程、微课、幕课等信息化课程的建设。企业承担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与培训教育主体的责任,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减免企业税以及专项财政补贴等手段,调动企业参与投入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的积极性。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社会文化资源可以利用自身的公共文化资源优势,为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提供学习课程、知识讲座等,对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更具优势。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利用一些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的专业资源,拓宽终身职业能力提升发展渠道,丰富教育学习资源。

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未能接受、完成正规学校教育的农业转移人口而言,具有较低的进入门槛和灵活的学习时间的社区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进修的机会。社区教育为了满足社区成员多元化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包括以提高社区成员职业能力、培养当地社区的职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包括以提升成员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其他个性化的教育。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非正规性等特点,更符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学习特点。因此,应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教育体系中的大学转学教育、补偿教育与普通教育机制,发挥社区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功能,与正规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收入水平,为其职业成长和市民化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 、终身职业能力视域下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机制构建

(一 )运行机制

2.社区教育能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能力

美国:自2009年以来,美国住宅市场一直稳步复苏。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阻碍住宅市场发展的限制因素,包括:经济脆弱,失业率增加,银行贷款新政,越来越多的80后优先选择和父母住在一起。另外,人们对于住宅所有权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房而非买房。这些因素都将对北美未来住宅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减缓住宅市场复苏的步伐。根据美国建筑协会的预测,美国2016年新建独立住宅的销售量为57.4万套,2017年为66.9万套,2018年为70.2万套;而现有住宅的销售量为2016年547.2万套,2017年576.8万套,2018年588.5万套。

(二 )保障机制

如图2所示,政府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中占主导地位,为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提供法律和资金保障。

终身教育立法是开展终身职业能力开发工作的依据。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认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保障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所有公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规定和认定相关部门对于终身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建立新的终身教育法律体系,应该考虑到终身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通过调研目前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将社区教育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开展终身教育的平台,把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文化资源均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

工艺研究内容为:采用氨水将四钼酸铵溶解,在相关工艺条件下,经冷却析出七钼酸铵晶体。试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液钼浓度、氨钼比(摩尔比)、搅拌速度、机械球磨等因素对七钼酸铵产品直收率与物理性能[5](表面形貌、粒度)的影响。制得七钼酸铵产品后,母液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钼酸根离子,可向母液中滴加浓硝酸,生成多钼酸铵回收钼,考察终点pH值对钼综合回收率以及产物物相的影响。

为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体系的多元主体参与运行机制的形成,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法规、规划和资金等公共政策上确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保障社区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和培训的有序开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职业能力体系的建立。除了社区教育活动财政拨款以外,还应该积极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如企业、民办社会教育机构等参与社区教育,获取部分资金和赞助。

(三 )融合机制

在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中,地方高校作为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具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在市民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应该主动融入社区教育,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也可体现高等教育在推进市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借鉴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先进办学经验,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构建新型社区学院。新型社区学院可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职业能力提升与学历提升的需求,提供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产品。通过新型社区学院的平台,地方高校利用自身学科和师资方面的优势,以补偿教育的方式,为农业转移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成长及拥有更有尊严和幸福感的生活奠定职业能力基础。

企业在农业转移人口终身能力开发体系中发挥主体的作用。为了适应产业升级需要和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要求,企业需要大规模地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新招收人员和转岗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通过企业与社区教育进行协同,构建企业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政府的引导和政策鼓励下,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发布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需求。社区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前期调研,开发多个不同的独立教学模块。根据企业各类不同的培训需求,挑选出相关模块进行系统整合,按需求设计培训课程。通过企业社区教育服务平台,以市场化培训的模式,从企业需求出发,充分激活社区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对于偶模激励,其等效电路如图1(c)所示。由图可知,偶模激励包含3个谐振电路:一个开路枝节线,一个短路枝节线,和一个SIS谐振器结构。

积极推动拥有大量社会文化资源的公共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鼓励和推动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演出场所等社会公共教育资源为农业转移人口开设社区文化选修课程,开展和提供受居民欢迎的文化和体育活动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的城镇化,社区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日常生活的起点,也是农业转移人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载体,以社区为平台,融合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直接性的优势。

参考文献 】

[1]程业炳,张德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6(7):42—46.

[2]叶忠海,张永,马丽华,贾红彬.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8):100—110.

[3]蔡璐,黄兴华.“互联网+”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区教育支持[J].继续教育研究,2018(1):38—41.

[4]唐羚,郑爱翔.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终身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8(9):63—67.

Research on Community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TANG Ling, ZHENG Ai-xiang, ZHAO Jian-wei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12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community education can help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designs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based on 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poses and then propos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legal and financial guarantee mechanism which the government provided,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various subjects and the community's educat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doi: 10.3969/j.issn.1001-8794.2019.04.007

中图分类号 】G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94(2019)04-0032-05

收稿日期 】2018-02-17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能力动态演进及支持政策研究”,课题编号为17BGL153;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 】唐羚(1979—),女,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郑爱翔(1979—),男,江苏东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赵建伟(1980—),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编辑/乔瑞雪)

标签:;  ;  ;  ;  ;  

终身职业能力视域下的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