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视阈下符号的演变-以小猪佩奇为例论文

社交网络视阈下符号的演变-以小猪佩奇为例论文

社交网络视阈下符号的演变
——以小猪佩奇为例

吴 佳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 2018年初,“小猪佩奇”一跃成为全网热点,在社交软件上表现为各色纷繁的表情包、在短视频上表现为借助其隐喻形象创造的短片、在商务平台上表现为各种周边商品。“舶来品”粉红小猪从卡通人物到社会人再到亲情团聚的象征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社交网络背景下符号的变迁建构过程。

关键词: 小猪佩奇;符号;社交网络;建构;解构

本文选取“小猪佩奇”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走红过程,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解读它作为一个符号本身属性的演变,反映出背后隐含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究社交网络视阈下文化符号的呈现、传播、解构、重构的过程。

一、符号的由来

关于符号的相关研究涉及信息通信、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就新闻传播学领域范围内的“符号”进行讨论分析。

(一)符号的发展及定义

符号最早诞生于公元前5~4世纪古典时代,并主要出现在医学领域,充分结合患者的病候作为符号,从此符号便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相继对患者的病候进行研究,经过一系列努力认证,“符号学”应运而生,为日后研究“符号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符号学的理解,将符号的定义为如下:“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其符号的衍生意义为,符号所代表的是某一具体事物,而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现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Locke,J.)把科学分为三种,第一二两种为物理学和伦理学,而第三种,他说“可以叫作Semiotic,就是所谓符号之学。各种符号因为大部分是文字,所以这种学问,也叫作逻辑学。”符号学思想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洛克、莱布尼茨等人的不断阐述,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语言符号的含义进行优化,最终明确了符号的真正含义,随即符号的概念被广泛地普及。同时,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符号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二元的关系,主要包括“能指”与“所指”,其中这种二元关系被纳入语言教学课程,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笔者认为,符号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其中定义者将“能指”与“所指”比作成符号的形式以及符号的内容。其中,符号所展示的情感较为丰富,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表达形式,是传播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

(二)符号的分类

笔者通过进一步梳理关于符号研究的文献,发现对符号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医疗损害纠纷案件中由于专业所限,常需要对患者的损伤程度、诊疗行为与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以使法官更深入地了解案情,便于做出公正的裁判。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纠纷案件亦有许多需要进行鉴定之处,但部分判决书对于鉴定部分的阐述过于简单,使人难以清楚了解鉴定的事项。在这些判决书中,对于鉴定意见进行总结书写仅仅一句带过,使阅读者仅能知悉医院是否有过错,承担责任的轻重,难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信息,比如有判决书的表述为:“结论为该争议属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院承担轻微责任。”[12]未明确说明为何认定医院承担轻微责任以及医院应承担责任的具体比例,仅以“轻微”二字概括,过于简略。

(三)关于符号的研究

同时,笔者发现,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们习惯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判断,确定符号类别、属性后再放入特定阶段进行分析探究。笔者认为,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蓬勃发展,符号本身属性更加多元复杂,在传播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都存在发生演变的可能性,我们对符号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某一特殊阶段,对符号的鉴别也不能归于单一类别,而应放置在特定传播背景下,观察其动态变迁,考察其作为符号不断解构、重构、呈现的演变过程,得出的结论才更合理性、科学性。

根据“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基本类型。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则把符号划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但笔者认为,在具体传播活动过程中,受传播媒介、传播环境、受传者等因素的影响,符号在实际的分类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符号类型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对不同类型的符号进行分析。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符号之间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注重发挥符号之间的联系,将相同的要素进行整合。上本文研究对象小猪佩奇,就是在不同类别间演变的特殊符号。

通过进一步细化本文研究范围为社交网络背景,笔者发现对于符号的研究多停留在对表情符号、文字符号及网络流行话语符号等单一类别符号。例如,刘诗捷、朱飞虎的《读图时代的文字符号再审视——浅论汉语拼音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只是把汉语拼音作为语言符号,并未对社交网络大背景下汉语拼音符号本身发生的变迁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对现状的建议也仅停留在政府层面。《社交平台上视觉表情符号的传播机制与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符号的传播机制,但并未把表情符号的互动与变迁进行分析和探讨。《表情包:特殊的新型网络社交符号》一文中,探究了表情包这种新型网络社交传播符号的相关规律,但并未探究表情包这类复合型符号被重新编码这一过程背后的根本原因,且作者认为表情包只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才能凸显其作为传播符号的意义,笔者认为具有狭隘性。

教学形式单一化是一个不仅仅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教学问题,在其他阶段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也有出现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总是喜欢按照模板教学,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自己讲解课文。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节省课堂时间,但是却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只能被动接受,无法通过自己思考理解来完成学习。

二、解构的演变

在知网,以小猪佩奇为主题进行检索,2013年~2019年间发表的文章共有80篇(中文文献)。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猪佩奇受众的行为与心理特征,有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小猪佩奇IP如何进行的信息传播、营销策略传播,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小猪佩奇这一舶来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小猪佩奇对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的影响和意义,有从文化角度分析小猪佩奇IP爆火背后反映的粉丝文化,有从工业生产角度分析小猪佩奇形象建构对玩具制造的启发,有从影视IP角度分析小猪佩奇作为动漫产业衍生品如何创新。

三、小猪佩奇作为一个符号的演变

小猪佩奇作为一个符号的演变,主要兴起于学前动画,其中的小猪佩奇性格深受人们的喜爱,父母关系和谐,生长环境和谐。随着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猪佩奇以其生动形象的剧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小猪佩奇的剧情具有现实性,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在小猪佩奇传入中国中可以体现出符号所要代表的意义,将社会所要表达的内涵融入动画中,从而有利于拉近与社会受众之间的距离。小猪佩奇作为一个符号的演变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展示当前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丰富了符号的内涵。

对于替代弹性,现有研究中专门针对中国大豆市场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之间替代弹性的研究很少。谷强平等[14]利用1994—2013年数据测算的短期替代弹性为1.72,长期替代弹性为4.5。由于谷强平等人的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比较新,且包含了中国加入WTO后的数据,更具有参考性。另外,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之间的用途已逐步分离,二者的替代性在逐步减弱。因此本文将1.72作为替代弹性的基准值进行模拟分析。

20世纪60年代,“解构”概念出现,“解构”概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固性的特点,并注重对解构的中心进行理解,逐步消除与之不相符合的部分。其中,“解构”概念是“结构”与“中心”的结合,使之将解构处于相关自由的状态。同时,“解构”概念起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分解、拆解等,其后的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其解构的延伸意义进行补充。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盛行,学者们将结构主义充分地运用到建筑设计、服装设计、艺术创作中去。但关于符号解构的研究,在1989年才真正出现。

大数据的核心依据是信息化技术。随着现代互联网络和物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供应链各供应链条结构均具有信息化技术执行的可能性。而内部竞争条件和竞争态势的不断发展,使供应链金融具备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内部已经开始推行EPR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挖掘系统,外部配备大量服务平台,使供应链信息不断向外传递。现阶段以数据金融信息为核心的电子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2个方面。

但仅有4篇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小猪佩奇走红的原因。其中杨宜音《“社会人”符号意义的变化——以小猪佩奇的传播为例》以“小猪佩奇社会人”这一网络传播现象为例,解析了语词在时代和网络的催生下所出现的意义变异及其关联性。但研究视角存在局限:只是把小猪佩奇这一符号理解成社会人,也未充分讨论其关联的社会文化背景,受访人数有限。在周婷婷秦璇《童年的延伸:视听文化下成年人的“再儿童化”——一项基于小猪佩奇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针对年轻人进行采访,将其中蕴含的社会因素进行深入解析,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以儿童化消费群体为主,在实际的探讨过程中,对其不同形式的消费原因进行深入解析,在视觉媒体的冲击下研究的结论不具有真实性。没有尝试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进行访谈,研究的深度不够。陈爱梅《媒介融合背景下小猪佩奇符号意义的漂移研究》研究以当前媒介融合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青年亚文化为研究主线,在进行以小猪佩奇为符号的研究过程中,其中蕴含的符号意义较为广泛,在变迁过程中意义的漂移,但并未从语用学角度即符号情景角度对小猪佩奇符号发生的演变做出解释。

于是也就有了本文将小猪佩奇作为一个动态的特殊符号,探究它如何在符号的类别属性之间,完成解构、重构、呈现的演变过程,探究其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的研究意义。

四、结语

小猪佩奇作为一个动画形象,经过社交媒体的发酵、演变,逐渐充满了“社会人”的气息。这种“娱乐至死”的氛围,更是时刻提醒我们要警惕“娱乐至死”,保持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程江江.从《小猪佩奇》看“社会”[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02):121-124.

[2]杨宜音,陈梓鑫,闫玉荣.“社会人”符号意义的变化——以小猪佩奇的传播为例[J].青年研究,2019(01):54-62+95.

[3]任蒙蒙.从“佩奇”走红看青年流行文化新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8(10):33-35.

[4]陈爱梅,苏粤.媒介融合背景下小猪佩奇符号意义的漂移研究[J].电视指南,2018(14):182-183.

[5]林曦玺.解构与二次创作:小猪佩奇走红中国的符号学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9):51-52+54.

[6]谢鹤轩.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视觉符号的解读与重构[D].北京邮电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2-0154-02

作者简介: 吴佳,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研究方向:品牌传播、新媒体传播。

标签:;  ;  ;  ;  ;  ;  

社交网络视阈下符号的演变-以小猪佩奇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