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国际局势——我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机遇论文,我国论文,国际局势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世纪之交我国的国际环境如何,对我国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有重大关系。本文对世纪之交的国际环境进行了说明,指出我国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提出了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若干意见,包括思想上要对机遇和挑战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政治上要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外交上需要努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立和平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经济上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我国今后5年、15 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勾画出一幅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今后5 年、15年的国际环境如何,不能不对我国发展计划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这种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建议》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作了概括的说明,指出:“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本文拟对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及其为我们带来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作一些说明,并对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谈一些看法。
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的历史机遇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这些变化,主要是两点,其一是世界局势从紧张趋向缓和,战争不是不可避免,世界和平有了更大保障。其二是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转变。这两个深刻变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来说,确实是有利的,为我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由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世界和平有了更大保障,我们就可以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为完成“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由于世界向多极化格局转变,我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增强,世界离不开中国,世界各国都不能不重视中国,纷纷要求发展与我国的关系。
以上两个深刻变化及其为我们提供的有利外部条件和历史机遇,因论述颇多,已为人所熟知,这里只需简略提一提就够了。
除此之外,世界在经济方面,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这方面的变化为我们带来的历史机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来说,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首先,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显著增强。如果说冷战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占有突出的位置,那么现在,已不再是军事,而是经济因素起着显著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从冷战中吸取了教训,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对方,相反,由于军事力量的加强,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作为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过经济所能承受的限度,还会造成国力的削弱。此外,从冷战时期的紧张局面下解脱出来的人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任何国家的政府和领导,如果经济搞不好,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也就站不住脚。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都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寻求和开辟经济贸易关系的途径,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成了各国发展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目标和实质内容。美国领导人就多次表明,过去美国是经济贸易为外交服务,现在是外交为经济贸易服务,这样,西方国家在争夺市场,扩大经济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主导权的斗争势将激化。而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国市场,就成了西方国家争夺的对象。它们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显然,这种形势,对中国是有利的。
其次,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经济在从最近这次衰退走出来之后,从1994年起,开始了新的周期性增长。估计这次增长可能持续到本世纪末。如果从经济“长波”的观点看问题,则从1994年起的20-25年间,是新的长波的上升阶段。虽然,由于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一些严重困难,如财政赤字庞大、外贸失衡、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结构面临着新的调整、某些方面的体制有待改革等等,又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已是成熟的经济,因此年增长率不会很高,今后年平均增长率不会高于3%,而且在经济的增长中,免不了波动和动荡,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估计今后一定时期内,不致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发展中国家渡过了80年代的发展危机时期后,迎来了经济振兴的新时期,近两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6%左右。据国际经济组织预测,今后10年内, 它们仍有可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前苏联东欧国家在经历了剧变和经济转轨所遇到的灾难性破坏之后,有的国家(如东南欧)已开始重新增长,有的国家(如俄罗斯)也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这些国家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困难,但预计今后它们将在新的轨道上逐步加快发展。总之,正如《建议》所指出的,今后一定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起伏中进一步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市场将不断扩大。近两年来,世界贸易已呈现出加速扩大趋势。1995年,世界出口额增长约8%, 预计今后有可能保持这种扩大势头。这对我国显然也是有利的。改革开放的17年来,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每年平均以16%的速度增长。今后5年和15年, 我国出口仍有可能保持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出口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要的因素。
再次,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中,新的科技革命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虽然其前进步伐时快时慢,但从未停止。冷战结束后,各国为了增强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无不以更大量的资源投入科技研究与开发,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像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乃至一些工业化基础较强的发展中国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同时,都在致力于科技产业化,把先进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以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新产业部门的发展。它们的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发达国家正在把传统工业和技术成熟的一部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即使是某些高科技产业,它们也谋求扩大和加强国际合作。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竞争激化的压力下,西方国家的企业体制也正在进行改革和调整,其方向之一是进一步发展跨国经营。在过去90年内,世界跨国公司有了长足发展,跨国公司总数从70年代初的7000家增至目前的4万家左右,同期,它们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从3.5万家增加到大约25万家。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80年代初,世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1000亿美元左右,1992年和1993年,分别达到1480亿美元和1670亿美元,1995年估计可达23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也在提高,目前在1/3以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外资数额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大幅度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快,市场潜力大、政治稳定,经济前景诱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美、日、欧和韩国等国的大跨国公司纷纷前来中国投资。它们的在华投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资金的供应,而且带来了某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对提高我国生产质量,建立和发展某些新兴产业,都有积极作用。今后的国际资金的供应和流向趋势,对我国仍将是有利的,进入我国的外资,可望继续增加。
最后,世界经济地区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地区化和集团化是早已有之的现象,但近些年来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早已存在的欧共体已于1994年8月转变为欧洲联盟,其成员国也从12国增加到15国,并正在朝着建成货币和经济联盟的方向前进,已决定于1999年1月1日实行统一货币,它还与地中海国家共同商定建立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吸收墨西哥参加,成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当年12月,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已决定把拉美国家包括进来,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在亚太,1993年以来亚太经合组织18个成员领导人已举行三次非正式会议。决定在这个组织范围内,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并正在采取实际步骤,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以求在2010年(发达国家)和2020年(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个目标。与此同时,这个组织也将逐步吸收一些新成员。除这三个大地区经济组织之外,美、欧已提出成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印度等国也酝酿成立印度洋自由贸易区。至于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各种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更是不胜枚举。
这些地区性经济组织,主要是以加强经济合作,发展地区贸易,促进地区内各国共同发展为目标。当然,对某些西方大国来说,建立地区经济组织也是它们企图确立自己在本地区的主导权,并以此为依托对外扩张的步骤。但无论如何,由于这些经济组织内部实行不同程度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长要比与区域外贸易增长更快。我国地处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占我国出口的80%左右,占我国引进外资的90%左右,这个地区内部经济合作的加强,贸易和投资的趋于自由化,无疑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十分有利。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也在加强。实际上,经济地区化本身也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各国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大力实行面向世界市场战略,也都是推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重要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启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决议也将付诸实施,这也将促进世界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经济地区化和全球化,对我国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如我国正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旦正式加入,我国一方面要按照规定,承担应承担的义务,这对我国是一种挑战,但另一方面,我国也将享有相应的权利,从而将扩大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二、严峻的挑战
当前,我国除面临少有的历史机遇之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的压力。正如《建议》所指出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
在当今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有巨大优势。经济上的优势表现在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70%左右,其中美国约占25%,日本约占17%,德国约占9%,仅这三国就占世界产值的50 %左右。我国与之相比,相差很大。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汇率折算成美元,只约占世界的2%。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 结果会比这个比重高两三倍,甚至三四倍。但即使如此,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在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所表现的经济水平上,发达国家的优势更加突出,我国与它们的差距更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93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日本为31490美元、德国23560美元、 而中国仅为490美元,差距是相当悬殊的。
问题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是高度发达的、高度集约型的,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高。而我国的经济仍属发展中的和粗放型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低下,人均收入自然也就低下,二者之间的差距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发展阶段上的和质量上的。
至于在科技方面,西方国家更是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决定性作用的高科技方面,它们更占有巨大优势。这一点,仅从对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支出数额上就可以看出。据粗略估计,目前,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占全世界的95%以上,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不到5%。科技人员90 %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只占10%。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在经济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持续存在着。我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也在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上的差距,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也将继续存在。
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占有的巨大优势,力图维持历史上形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保持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各领域的主导权,把持国际经济组织,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这一切无不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压力和带来损害。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减少乃至消除这种压力,是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历史性挑战。
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更是明显的和尽人皆知的。这个压力主要来自超级大国美国。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拥有其他国家所不及的强大力量。虽然它的力量已有所削弱,但它仍力图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是针对中国的,而且其他国家,包括它的西方盟国,也都会感受到,更不用说发展中国家了。但是它对中国所施加的压力,往往要更大些。这是因为,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与他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不论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但在国际资产阶级眼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总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特别是美国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总是抱着对立和仇视的态度,总是要对之施加压力,妄图以压促变。⑵中国是个大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国力日盛,为世界所瞩目。我们的朋友对我国取得的成就和日益强盛表示高兴和钦佩,而那些反华势力则认为强大的中国是对他们的威胁,总是对中国抱着一种特有的忧虑、戒心和警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富强,是不可阻挡的。但如上所说,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我国领导人一再强调,即使中国强大了,也不搞霸权主义。强大的中国只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积极因素。对于这一点,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是相信的。但是那些对中国抱有成见和敌意的人,则总是感到不安、总要想方设法对付中国。美报刊载文说:“21世纪最主要的战略挑战莫过于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今天的中国是重要的大国中对维持现状作出的承诺最少的国家。”维持什么现状?那无非是维持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要别国都向这种压力低头。
美国对中国,不能不保持对话、接触和发展关系,但同时又企图遏制中国,给中国制造麻烦和设置种种障碍;或企图拴住中国,把中国拉入他们建立的国际体系之中,以束缚中国的手脚。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制造麻烦的事也增多了。人权、民主、贸易、武器销售、以及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都是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借口,去年,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台独势力,企图制造一中一台,分裂中国,遭到中国坚决反对和严正抗议。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美国也是从中作梗,一再提出过高要价,不愿把中国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给予相应的待遇,不愿让中国作为原缔约国加入,尽管我国作出了巨大努力,最近又提出了一揽子大幅度减税计划,但他们还是说,“北京还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加入世贸组织”。
此外,冷战结束至今,美国在东亚仍保持10万人的军队,作为美日军事同盟的美日安全条约也将保持下去,美国还有意插手南沙群岛领土争端,妄图使之“国际化”,所有这一切,都有牵制中国的意图。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把它绝对化。美国的意图是一回事,它的意图能否完全如愿以偿,又是一回事。事实上,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是美国绝不会放弃进入中国这一巨大新兴市场的机会;二是美国与其他大国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斗争,它往往不能不借重和有求于中国;三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他们不能不予以考虑;四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威望日益提高,企图遏制和孤立中国,搞不好会适得其反。
但是,无论如何,对付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是在今后一个长时间内,我们面临的挑战。
除以上两个压力形成的挑战外,我们还面临着另外一些挑战,一是当前世界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会获得扩大对外贸易的机会,但也要按其规定开放国内市场,这必将使我们在法律、规章、体制、产品竞争力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受到严峻的挑战;二是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逐步走向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固然将给我们带来少有的机遇,但也会形成挑战。这里不仅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而且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许多国家都已制订出到下世纪初把经济推进到一个新台阶的战略目标和措施。还在1993年6月,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就说:“东亚已作好准备,迎接今后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并成为发达国家的时代。”随着这些国家的加速现代化,他们的竞争力也将不断增强,这自然也是对我国的挑战。当然这种竞争是在相互友好合作不断加强中的竞争,这种挑战与上述两种压力所形成的挑战有性质上的不同。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
上面对我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分别作了说明。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知道,其他国家也都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问题在于是否能抓住机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也曾有过很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机遇,如五、六十年代,当时国际环境有利,日本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实现了持续十多年的飞跃发展,到1968年就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我们没有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远远落在了日本后面。在六、七十年代,国际环境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利的,“四小龙”抓住了这个时机,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到80年代就成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我们则处在10年动乱之中,又错过了大好时机,落在了他们的后面。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应该记取。现在,我们再次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万万不能放过。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其中有不少不确定因素,突发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有利时机稍纵即逝。
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根本上说,我们应遵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我们必须对国内外形势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和估量。对国际形势,既要看到对我们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对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具有的优势,也要充分看到我们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使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紧迫感。正如《建议》所说:“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2.在政治上,必须维护全国政治局面的稳定。如果政治不稳定,则不仅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也有可能付诸东流。但是,政治的稳定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保持和巩固的,必须作大量工作,处理好一系列有关全局的重大关系,消除可能引发不安定的因素。
3.在外交上,必须继续实行正确的对外工作战略、方针和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灵活的外交斗争策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广交朋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4.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实行《建议》所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因为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仅仅是主观愿望的问题,还要有这个能力。为了具备这个能力,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行两个根本转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但目前我国经济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增长迟缓;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低下,亏损严重;通货膨胀压力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地区差距扩大等等,都妨碍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归根到底,有赖于深化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与深化改革的同时,还要继续扩大开放。为此,我们要继续努力,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接轨,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有效利用和合理监督,同时,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其特点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大量消耗,而产出相对较小,产出与投入之比不高。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大量投入,经济增长率可能相当高,但经济质量不高,效益低下。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其增长方式也是粗放型的,以后逐步实现了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现在他们的经济已是高度集约化的了。在这方面,我国与之相比,差距悬殊。例如,据计算,1990年美国每消耗一吨标准燃料所创造的产值为我国的5倍多,印度也为我国的3倍多。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也可能有较高的增长率,但有多方面的负面效应: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有重大压力;生产率水平低下,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劳动者收入也不会有大的增长。显然,如果粗放型增长方式不适时向集约型转变,则其负面效应将愈益严重,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将愈益强,经济将难以长期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如此,如粮食、石油、重要材料供应不足,大量依靠进口,则不仅不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还可能处于过多地依附他国,从而受制于人,陷于被动。
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个转变,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密切相关,二者既可能互相促进,也可能互相制约。除此之外,为了实行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必须以更大力气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因为集约型经济是建筑在现代科技和大量专门的人才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之上的。据估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约占70%,投资的增加所起的作用不到30%。而我国恰恰相反,二者分别为8%和72%。归根到底,大力推进科技和教育, 培养大量合格的各类专门人才,是我国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标签:国际局势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