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构建与技术设计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3)28-0909-04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

(一)人才结构与学制结构对应理论

1.人才结构与学制结构对应理论的基本思想

(1)理论假设。职业教育的学制结构应与人才结构对应,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相适应。同时,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有着很强的依存性、适应性和发展的同步性。据此,我们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第一个理论假设:以人才结构为基础,构建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职业教育学制结构交互作用、双向构建的理想模型,并将其作为设计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结构衔接的理论背景和方法论。

(2)人才结构和学制结构的对应。人才按类型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大系列,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大系列人才与学制结构的对应。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大系列人才,因其素质结构和智能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必须各自形成独立的初、中、高层次系列以及相应的提高、深造的内部阶梯。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逐步走向高科技时代,生产第一线急需高层次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的情况下,完善技术型人才独立的层级系列,显得尤为迫切。

职业教育的学制结构,应与上述人才的系列结构和层级结构相对应。中级以上的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中级以上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3)人才结构与学制结构对应理论。我国传统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理论的框架是:技术工人处于“金字塔”的底层,数量最多,技术员属于“金字塔”的中间层次,而工程师位于“金字塔”的顶层,数量最少。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独木桥”,引发千军万马都来争夺“工程师”这个宝座,反映到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我们认为,“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理论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大系列首先必须形成各自的层级系列,分别构建“金字塔”,而后三者结合,形成全社会的宏观人才结构。这一宏观人才结构依然是“金字塔”型的。如果在我国的人才结构中,技术型、技能型系列的职称能全部到位,架起人才结构的“立交桥”,那么,反映到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之分,它将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具有吸引力而得以迅速发展,教育领域也会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2.职业教育学制结构的基本框架

职业教育学制结构,包括系列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其中以系列结构和层次结构为核心,形成基本组合模式,其他几种结构以不同的形式,或包容或渗透于这一基本组合模式之中。职业教育的系列结构,是指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把人才的培养规格分为技术型(含管理型)和技能型两大系列的基本学制;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层次高低的不同,把办学层次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教三个层次的基本学制。因此,职业教育学制结构的基本组合模式是两大系列、三个层次,与人才结构基本对应。

(二)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衔接双向建构理论

1.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衔接双向建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1)理论假设。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最后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双向对应必须以人才的素质结构为中介。据此,我们提出了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第二个理论假设:以人才的素质结构为中介,构建一个由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交互作用、双向构建的理想模型。而要把双向构建的理论假设,应用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模式设计中,既要考虑横向的双向对应,又要顾及纵向的分层衔接。

①横向的双向对应。这里主要研究同一类型、同一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双向对应。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至今仍争议不休。展望未来,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相互交叉、接近和复合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超前注意到这种趋势,即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应以技术为主,同时重视与技能的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以技能为主,但也要重视与技术的复合。

②纵向的两段分层。所谓两段分层,是指相同系列、相同类别中职学制的课程结构和高职学制的课程结构,既是两个相对独立且自我完整的课程组合,又是两个上下分层、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结构是高职课程结构的基础,高职的课程结构是中职课程结构的延续和提高。中职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确保中等专门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自身培养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满足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需要。

(2)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衔接的主线是从中职到高职,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是所掌握的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达到程度。这种技术、技能和能力,虽然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之上,但由于它自身也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与发展过程,只有通过职业教育的反复学习和培训,才能从低级水平到中级水平、高级水平。因此,确保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地发展,是我们在设计中职与高职学制衔接模型中必须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2.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四大要素的衔接

(1)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源头。需要强调的是,只有相同系列的中职和高职才能直通。这是因为两者的培养目标只有层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同。如果允许不同系列的中职与高职交叉直通,就会产生学制上的混乱、素质上的断层和课程衔接的脱节。

(2)专业设置的衔接。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学制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如果高职的一个专业面向中职几个同类专业招生,就会出现这几个不同专业与高职开招专业之间的课程衔接不完全对口的复杂现象。同时,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3)人才素质结构的衔接。素质结构的优化,对课程衔接模式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智能结构是素质结构的主体,它是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为轴心,通过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与技能,进而合成职业能力的循环而形成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两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必将形成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智能结构模型。

(4)课程体系的衔接。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其所有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成组课程”。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据此,我们确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操作层面是:

①三条纵向主线是课程衔接的主线,三条主线的核心课程是课程衔接的主体。每一条主线都要明确规定衔接课程的门数和名称(内容)。

②属于衔接的课程,都应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把该课程在中职的教学内容和在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然后确定中职与高职的模块划分。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但课程名称不同的衔接课程,也必须商定接口的知识点或其他衔接方法。

③“接口”的课程标准,就是规定属于衔接的核心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单招,就是以中职阶段核心课程的教学终点作为入学考试的主要标准。

④高职的开考专业面向中职的几个专业招生,其应试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必须包含开考专业所规定的衔接核心课程,以此确保不同类型的生源具有基本一致的核心素质。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技术设计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依据

1.理论性依据

(1)教育心理学依据。任何类型的学习都必须以一定的“学习准备”为前提,学习准备越充分,越扎实,则在学习中就越易产生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学习效率自然也越高。无论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跳越,其培养目标、素质结构的定位与高等职业学校有重大区别。因此,在构建衔接模式时,必须建立连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引桥,这是架构教育“立交桥”的关键之一。

(2)教学论依据。“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等是“基础学力”的组成要素,而学习态度是核心因素。根据“基础学力”理论,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础学力”的学生方可入学,否则,只有在接受必要的补偿教育,达到高职学校入学所需的“基础学力”后方可入学。

(3)课程论依据。根据布鲁纳螺旋型课程理论,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时,既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也就是说,高职学校除要分别制定各专业统一的课程标准外,还必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更好地衔接。

(4)教育经济学依据。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教育活动主体(学校、学生等)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要求教育活动过程能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即效益和效用最大化。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减少衔接损耗的模式,要坚持简约、经济的原则,使整个衔接系统的每一个衔接面,每一个衔接口,每一个衔接点,都能实现最优化。

2.操作性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编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是我们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设计依据。

(1)ISCED中的ISCED5A(简称5A)是普通高等教育,ISCED5B(简称5B)为职业定向的高等教育,实际上就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设定为技术型高职,与之相对应的3B为技术型中职:为技能型高职,与之相对应的3C为技能型中职。

(2)ISCED4即高中后非高等教育阶段,是为了规范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口之间有一个统一标准而设置的一个过渡层次。如果把ISCED视为一座教育“立交桥”的话,那么ISCED4就是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引桥”。ISCED又把ISCED4横向分为A、B、C三类,4A对应于5A,4B对应于,4C对应于。凡不符合5A、入学标准的高中阶段生源,只有对应地通过4A、4B、4C三种类型过渡层次的补课,才能取得报考资格。

(3)ISCED对进入高等职业教育5B的入学条件,有以下限定:一是3B层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有一个累计至少为3年的理论学习时间,少于2年的课程不作为合格完成第三层次教育,也不能直接与5B衔接;二是文化基础并不强调达到完全高中水平,而侧重于职业入门和职业教育,强调必须具备文化理论和职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基础;三是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所学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时间,至少达到3年。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技术设计

1.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引桥”——教育转换中心

教育转换中心是指介于中等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补习教育机构,相当于ISCED中第四层次4A、4B、4C的教育,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附设在高等院校(相当于高等预科学校)或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设置教育转换中心的目的,主要是为高等职业学校输送经过培训的合格生源,兼顾向广大学生及社会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

教育转换中心的招生程序大致为:有关院校进行必要的招生考试,而后自行组织录取工作,总体上实行“宽进”政策。招生对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其招生面向需要接受补习教育的各类学生和人员;教育转换中心的学制较具弹性,一般为1年左右。学生学习期满,参加考核,包括文化课、专业理论基础及技能三方面考核。文化知识考试可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专业技能考核由政府劳动部门或行业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组织,凡达到高等职业学校入学标准的,择优录取或保送到相关高等职业院校。未被录取者,直接进入劳动就业市场寻找就业岗位,或继续补习。

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接口”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接口”标准应该是同一系列的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的对接,即技术型中职3B与技术型高职的对接,技能型中职3C与技能型高职的对接。也就是说,3B的教学终点就是的教学起点,3C的教学终点就是的教学起点。凡不符合上述对接标准的高中阶段其他学制的毕业生,必须通过第四层次4B、4C即“教育转换中心”的补课,方能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志报考普通高等学校,也必须通过第四层次4A的补课,方能报考。

3.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直通”

(1)3B到。即技术型中职3B可以直通技术型高职。现行四年制中职(如四年制中专)的学生,容许在三年级结业时,直接报考

(2)3C到。即技能型中职3C可以直通技能型高职

以上两种直通,是指有资格直接报考对应的高职,但必须通过对口单招的考试,考试标准以3B、3C的教学终点为标尺。

(3)4+3直通。即四年制中职的毕业生可直通技术型高职,4+3直通一般采用推荐、保送的形式直接入学。

(4)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进入五年一贯制技术型高职(专科)。

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模型

注:——表示“直通”——表示“引桥”

标签:;  ;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构建与技术设计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