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与改革应处理的五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全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并在改革中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管理中,存在许多我们值得思考和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应该是在改革的设计和推进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这里笔者仅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同时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以求教于同行。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形”与“神”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还在稳步推进,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导下,许多高校进行了合并、共建,诸如四川大学、南昌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逐步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解决了规模效益问题。无疑,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之一。

然而,凡事都要从两方面看,我们在实施高校的“合并”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处理好一个问题,这就是“形”与“神”的关系问题。高校合并追求的应是尽快达到“形神兼备”或“形神统一”,而不能是“貌合神离”,即只有形式上的“合”,而无实质上的“并”。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合并的高校,在合并的同时,就要搞好“预案”,进行设计,并认真解决好诸如领导班子的重组与积极性的发挥,学科专业的调整与融合,资产的重组与有效利用,教学管理的统一与灵活,学生管理的一致与科学,与此同时,还有伴随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机构合并与人员的精简,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后勤社会化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研究并解决好,使其尽快走上“形神统一”的良性运行轨道。虽然,几所学校的合并,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磨合期”,但应尽量缩短,否则将阻碍学校的发展。

在“合并”问题上,我认为有三种倾向值得引起注意:一是搞“一阵风”、“一刀切”,不讲条件,不讲特色,反正人家都在合,自己也应“从众”;二是争“第一”,搞“巨无霸”,人为加大合并学校的数目;三是图虚名,盲目性,不讲效果。这种不讲条件、不讲特色、不看目的、不看效果的盲目合并,必将出现难于管理,一盘散沙的局面,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合并”的实质应在于内涵,注重内涵的扩展,而不是人为地扩大外延。按照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存在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三种类型的学校,它们之间还要保持好一定的比例。为此,在“合并”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积极推进,同时要认真对待,真正做到内涵扩展,形神兼备。

二、关于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中“量”与“质”的关系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广大家长让子女上大学的需要,也尽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刺激教育消费,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大了招生规模,实现招生160万,比1998年增长47%,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5%。这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虽然数量问题解决了,但质量问题却暴露出来了。在有些高校出现了校园内学生暴满,教室紧张,实验室不够用,食堂拥集,教师(尤其热门学科专业)紧张,个别学校出现学生上厕所排队等现象。这怎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呢?为此,我们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须考虑解决“质量”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而这就需要按照“扩招”的需要,大力并提前增加教育投入,主要是增加政府(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学校也要解放思想,利用银行贷款等形式进行应有设施的扩建,还可利用社会资金(如投资建学生公寓)等办法。否则,按这样的速度招下去,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15%(18~22岁年龄段适龄青年为1.1个亿)。15%就意味着5千万的学生要上大学,质量上将愈加无法保障。

三、关于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中“全面”与“提高”的关系

加强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尤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明确的方向,许多高校都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推行的素质教育既有共性又有所区别。所谓共性,即表现为两个“全面”:一是对象的全面性,即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内容的全面性,即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但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所区别,这个区别就是我们要处理好“全面”与“提高”的关系,区别点是“提高”。所谓“提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上要提高,例如,同是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大学生,就要重视政治方向、政治观点,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培养,当然品德修养也要加强;同是文化科学素质,大学生要注意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素质教育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特色,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进行。二是要对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在素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提高”教育,这一点是由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而且要为国家创新工程,高科技领域,学科前沿培养尖子人才,使他们担负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领头任务。为此,有条件的高校,尤其是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开发型大学,应该在全面实施教育的同时,对有潜力(学有余力)、有特长(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使他们尽早脱颖而出,尽快站在学科前沿。

实施这种“提高”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在“全面”素质基础上的素质提高,是要达到“高素质、强能力”,而不是偏离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的“单打一”,因此,这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并不矛盾。相反,有一种倾向则需要注意,有些人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什么都会一点,知道一点,这就是“全面”的素质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或从形式上的理解。因此从本质上理解高校素质教育应考虑素质的具体内涵及要求,要处理好“全面”与“提高”的关系,同时要把素质教育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建设、尖端科技结合起来。

四、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掌握与创新”、“科学与人文”、“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涉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诸如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内容,这里限于篇幅仅提出目前应重视处理好“掌握与创新”、“科学与人文”、“学会与会学”三种关系。

第一,关于“掌握与创新”。这是关系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所谓“掌握”,是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有些教师以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往学生大脑里“装填”知识,学生掌握得越多越好。当然,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前提,“无知便无智”,但只会死记硬背的掌握,不会举一反三,没有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掌握的知识再多也是没用的。因此,必须把“掌握”与“创新”结合起来,即教师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知识去创新思考、解决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等学校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以“创新”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关于“科学与人文”。对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应是“两点论”,即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不可偏离,两者应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加强科学素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掌握科学知识,对文科的学生不仅开几门有关自然科学的课程,还应重点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论等教育。当前出现的封建迷信泛滥,最典型的是法轮功邪教的出现,竟有少数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参加,这说明对大学生加强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教育的重要性。当然,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缺乏传统文化,缺乏文、史、哲的知识,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点对他们加强品德、修养、学会做人的教育,通过加强科学与人文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第三,关于“学会与会学”。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将发生一些变化,这都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会自主地学习、发展和创新。

五、关于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人才“流动”与“稳定”的关系

面对不少省市自治区出台的吸引人才的政策,面对有些高校设立的诱人的条件,许多高校都感到人才的“稳定”成了一个大的问题,甚至许多校长都感到“头痛”,尤其是条件差、层次低的一些高校更是如此。如何处理好人才的“流动”与“稳定”这对矛盾,是当前不好办却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吸引与稳定”,二是“流失与稳定”。

所谓“吸引与稳定”,即许多高校都在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不惜用各种优厚的待遇(重金)吸引人才。但有些学校往往忽视了另一点,就是吸引来的好像是“人才”,在校的也是非常优秀的却不能享有同样的待遇。其结果,可能吸引了几个,但打击了一大片教师的积极性,于是,本校的优秀教师尤其中青年骨干教师又提出作为“人才”被外校吸引,产生“流动”。因此,高校必须正视和处理好这个问题,不能因为“吸引”而引起不稳定,而是在稳定中“吸引”。

所谓“流失与稳定”,即面对有些地方和院校进人政策的放宽(三不要),待遇的优厚,许多学校的优秀人才包括学科带头人开始流失,从而引起校内教师的不稳定。针对这种现象,目前学校只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稳定队伍,对于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要从物质、住房、科研条件、学科发展、实验设备、学术环境等方面关心、照顾,必要时设立校内特聘岗,以此缩小与外校“吸引”的条件的差距。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从感情送温暖,从他们的发展上考虑,作好工作。

标签:;  ;  ;  ;  ;  ;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