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教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2017年10月时间内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的92例患者,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其中我院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干预,而护理人员对干预组患者采取每周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进行干预。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干预前、中、后等时间阶段采取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判。结果:护理人员在经过家庭健康教育1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以及活质量评定总分等数据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康复;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316-01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据统计,目前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约900万例,多发于青壮年[1]。世界人口中的患病率约为1%。根据大量研究显示,往往是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精神障碍疾病的[2],是集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集中体现的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一般情况下,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并不是医学专业出身,所以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并不深,这些原因均会导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出现较差的情况,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服药依从性较差往往会使得患者致残率以及疾病复发率显著提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提升患者遭受意外伤害率以及自伤概率等[3]。本文对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给予家庭教育,旨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2017年1月—2017年10月时间内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的92例患者,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准入标准:a,患者的疾病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其中确诊的标准一般需要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4]等文件。b选取的年龄为18~35岁,所有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且患者需要患者家属进行陪同与参与。c患者并未合并其它躯体并发症,也未合并智能障碍。
1.2 方法
我院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我院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干预,而护理人员对干预组患者采取每周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进行干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干预前、中、后等时间阶段采取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判。
1.2.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干预组病人每周由家属陪同到心理科门诊健康宣教室就诊两次,主要是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关注希望,焕发对生活的热爱。干预措施包括:(1)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耐心地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2)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有效地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随后需要重点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有关疾病预防以及疾病复发恶化的相关情况;(3)向患者讲解引起病情变化的原因,给予认知上的干预和行为方面的调整;(4)指导患者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情况进行有效训练;
1.2.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患者在患者进行治疗之前们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随后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注意护理人员要逐一地向患者讲解相关的教育项目。
1.3 评价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al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5]对受试者在出院随访1年后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在Foxprow下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进行分析。
2.结果
家庭健康教育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定总分及生活、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3.1 家庭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临床精神疾患中的复发率以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中便包括精神分裂症,一般需要对于患者采取生物医学手段进行控制[6],而健康教育是一种较为有效地传播保健技术以及知识的科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促进患者的科学发展[7]。
健康教育所关心的问题延伸到婚姻冲突、离婚、青少年不良行为、家庭关系等与婚姻家庭相关的并非个人问题方面。我们发现,当恢复正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到家里后不久又会旧病复发;同时也发现,当患者好转的时候,家庭中就会有其他的人变得不正常或很糟糕,好像家庭需要一个生病的或有症状的人。心理医生认为精神障碍患者的不正常行为不过是对紊乱的家庭环境的反应或一种不得已的处理方式。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成因,国际上一般认为精神疾病的成因往往是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所以我们不断给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家人的行为很可能是和我自身的行为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反之,我的行为很可能是和家人的行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也就是循环因果。因此,家庭问题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在问题中都有贡献的,而且也并不存在谁贡献大、谁贡献小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对家人、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力、增进他们彼此的自我觉察和非暴力沟通,减少相互指责,成员之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娅慧,高照莲,吴亚明.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影响的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7):550-553.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2013:62-66
[3]王宏刚,安琦,孟祥军.家庭干预对首诊精神分裂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06):75-76.
论文作者:王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家属论文; 心理论文; 家庭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