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谈新教师的教育科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师论文,之路论文,这条论文,教学研究论文,教育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新教师来讲,所谓的教育科研显然不是要出什么专著的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自己尽快地熟悉教材、了解本学科的体系,尽快地了解学生并掌握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简言之,新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有成效;让教师教得自信,教得幸福,教有作为。我认为,新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一般性的备课到教学设计,实施策略性教学
新教师准备上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备课。新教师备课往往会出现以下这些问题:一是备教材不备学生,新教师由于对教材不是很熟悉,所以花在教材研究上的时间较多,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却考虑不周。二是备章节不备体系,新教师备课往往只关注局部,而不注意整个学科体系,备课内不备课外,以为一堂课结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没有注意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因此,新教师备课局限性很大,备课的对象往往是教材,结果是一篇教案,目的是方便教师讲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引导新教师从一般性的备课转变到对教学的设计思路上来,实施策略性教学。
教学设计是指课前根据本课程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确定本单元或本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对学生目前的知识背景及认知水平的分析,根据一定的教学原理设计教学方法,配置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和设计评价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结果往往是一堂课或一个章节的总体构想,目的是为了支持学习过程。教学设计可分系统设计和环节设计、长效设计和即时设计。我们更强调前一种设计,因为系统设计的教学能较好地影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学校教学的特长及优势所在。
教学设计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可以是一堂课的设计,也可以是一个章节若干课的设计,教学过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且教学过程是在某种教学理念或策略支持下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构想是灵活可变的,可以视课堂情境的变化而做出修正。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教学更重视教师的机智与学识。
所谓策略性教学即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策略性教学就教者及学者而言是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及教学的评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时要考虑上述三个方面,以使自己的设计达到最优化。有效策略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学业上都必须为学生的“减负”服务。有效策略对学生来讲应是低成本的,即学生能花最少的时间却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这种有效性。教学策略计划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一部分,这时设计者必须能够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自己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设计者必须经常承担教师、教材编辑和课程专家等的职责。这样,教学设计就有可能使教师摆脱“匠”气,走近或最终成为教育“大师”。
二、从纯粹的听课到教学比较,实施反思性教学
听课有利于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胜任教学,有利于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新教师听课应注意几个问题:不要把听课作为一种目的,为听课而听课,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任务;数量不等于质量,认认真真地分析一堂课比随随便便听几堂课要有效;听课不是为了“克隆”,把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作为“摹本”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自己的课上,其成功率不会很大。
为了克服以上一些问题,我认为应引导新教师从原来单纯的听课转到教学比较中来,实施反思性教学。教学比较,主要是将自己与上课老师进行比较。如,听同一年级的课,新教师要先自己备好同一堂课,再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同上课老师的课有什么不同;如果有差距,要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同时也试着分析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听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老师的课,要预先看一下课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教学思路;听课时要做好听课记录,课后同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同时可做一些简单的调查,如询问学生对这一课的反映等。回去后新教师还要做好听课笔记,写出听课后的感想等。
教学比较是一种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自己以前接受和认同过的,但现在随时代的发展扩展了、变化了、深入了的观念和见解。新教师的反思应包括对听课、上课等教学现象及教学事件的反思,反思是在寻找“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反思,反思是在同自己已有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进行比照,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深刻,没有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反思型教师是勤于耕作的教师,勤于耕作者必有收获。
三、从单纯的讲课、批作业到教学对话,实施建构性教学
新教师容易把教学简单理解为讲课、批作业。实际上,讲课仅是单向的传输,批作业也仅仅是检测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只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留下“×”或“√”这样毫无感情的几个分值。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学的过程是以语言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过程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虽说法不一,但在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课程是一种“对话”或称“复杂的会话”。对话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及交流,对话也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融通。对话是互动的,对话也是复杂多变的,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简单,强调普遍性,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情境,而后者则强调接受复杂性,强调区域性、情境性和不可言喻性。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必定会有情境,这种对话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民主、平等气氛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好的课往往就是一段段精彩的对话,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引人入胜的,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使人流连忘返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批阅作业也应是一种对话,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可读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体会到学生情感的变化,了解到学生对社会及生活的个人感受。因此,教师应在作业本上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反馈信息,把作业本当做是私人之间交往的场所,批阅作业是师生心灵对话的一个过程。能这样做的教师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能这样做的教师也是深刻理解了教学本质的教师,这样的作业是学生喜欢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学生会渴望另一次作业,渴望另一段对话。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思想只能形成于这样的情境:在该情境中,学习者要在其中创建学习共同体,并在该共同体中一起建构知识。而学习者共同体是通过在内容丰富的情境中的对话,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协商,学生们建构起新的知识,即师生共同构建知识。这种知识的构建更多的是采用对话方法,在积极的态势中组建学习化的组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的学习环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绝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新教师单纯的讲课、批作业是无论如何也构不成这样的情境的。
新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成果体现也应是多方面的,评价是多元的,它包含以下两个内容:一是隐性成果,即思想性或价值成果,方法论或思维性成果。它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总结,形成了某种价值判断,得出自己对某种教育现象或问题的观念与看法,逐渐理解或掌握有关教育现象必然性的知识或原理,同时也形成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可操作的思路及方法。此种成果较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评价,也不能仅靠听一节课或看一篇教案来评价该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应采用更为全面系统的方法来评价。二是显性成果,即可见的易评估的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教学设计,上的一堂课,带的一个班级,写的一篇论文,研究的一个课题等。
越是优秀的教师,科研成果就越丰硕;科研成果越丰硕,就越会视教学为一件富有创造性的且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教育科研是新教师迅速成长的捷径,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