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3)01-0035-07
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力争再用2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从而确立了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时间表。但是,在新世纪已经变化了的条件下,我国显然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是全新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我们可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就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它是在二元经济的发展框架中向前推进的。所以,刘易斯等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就一直被推崇为是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模式。根据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将吸引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转向城市,因而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同时,大多数农民离开土地,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这就是说,农民、农村、农业将受益于工业化,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民收入将不断提高,农村将不断城市化,农业将不断工业化,最终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但是,在新世纪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失去了应用性和可行性。这是因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初见端倪。
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知识。而知识经济,可理解为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流通、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之上的经济。它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
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显然,在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理论,对新的三元经济结构将失去或至少部分失去解释力。因此,探讨和构建三元经济的发展模型和框架,是摆在我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人面前的一个尖端性课题。同样,在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中形成的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也都将失去应用价值。这也是我国否定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真正原因。因此,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上勇于创新的具体表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一方面必将使经济发展理论翻开新的一页,另一方面为新世纪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践提供借鉴的样板。
既然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不同经济结构下的工业化道路,那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的互动发展,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因此,相对于二元经济发展框架中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在三元经济发展框架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道路。这种工业化道路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第一,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需要给予重新认识。第二,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反哺农业;而在三元经济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新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的配置,应选择的战略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新经济的互动。由于新经济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是高风险产业,从而孕育了风险投资的形成和发展,这就需要探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创新。第三,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下,由于新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探讨新经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的共生共荣关系。第四,制度基础。在二元经济下,资本在各种资源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在三元经济下,技术和知识的地位将上升,资本与技术、管理的合作将成为时代的主题,从而将呈现知识产权融资、资本产权融智的新格局。
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之所以是一个全新的工业化道路,还因为在具体特征上表现出以下四点。
第一,它的科技含量高。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先发展,以及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会大大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化无须再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科技发展老路,而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步发展,大大缩短工业化的时间。
第二,它的经济效益好。在工业化过程中加入信息化,会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经济效益:一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高附加值的,它的优先发展可以直接提高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如中关村科技园区从19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左右,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二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会大大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例如,美国传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据格林斯潘的估计,其中50%来自于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运用。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将会大大降低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在网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将会大大降低传统产业的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它的环境污染少。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新型工业化道路却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这是因为,一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就其性质而言,本身就是高知识、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的产业,因而优先发展这一产业,就可以在快速提升经济增长率的同时,降低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二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将在快速推进传统产业发展,从而推进工业化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会使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环保产业的发展,又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互动,形成工业化与环保的良性循环。
第四,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工业化道路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为工业化带来廉价的劳动力,从而提升工业的利润水平,引致对工业部门的不断投资,最终实现工业化。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还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如跨国公司的制造加工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就是试图把他们的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品牌优势与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虽然会对我国的企业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但对于我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本、品牌,以及与外国企业在合作中学,从而迅速推进工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发挥劳动力的资源优势。这就是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与国外同行相比,也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可以说是“物美价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有利于我国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从而在合作中迅速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核心技术的掌握。最近一两年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就其本质规定性而言,就是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为了实现工业化,各国会依据时代的不同、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顺应新世纪的时代要求而选择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我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依据国际上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的三个重要结构性指标,即农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我国2001年这三个指标分别为15%、50%和37.66%,显然我国至多达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就意味着,要不要工业化?如果要,又如何工业化?就成为我国必须作出的历史选择。
首先,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新世纪,我国还要不要继续推进工业化,是否可以跳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依次演进,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内在联系。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演进来看,当一国实现工业化后,工业经济的确替代了农业经济,但这里的替代,并不是用工业替代了农业,而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工业化了,农业继续存在,仍然是工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样,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演进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将会彻底改变工业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如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与运用,就使产品的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的生产转向了大规模的定制;使流通方式发生了电子商务革命;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扁平化的趋势等等。但是,这种改变不仅不否定工业,反而由于运用高新技术武装工业,使工业变得更加强大。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作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素,必须附着在工业上,在为工业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经济还是属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工业对知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大大超过了农业对工业化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工业化就成为一国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不能不完成的历史任务。
其次,既然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那么,我国是否可以首先推进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后,再推进信息化,发展知识经济呢?回答同样也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出现,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由这场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将使世界面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产业重组。在这场新的产业革命中,谁能搭上这辆快车,谁就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强者,而谁敢无视这场革命,谁就会成为这场革命的牺牲者。例如,中国当年曾经把农业经济发展到了顶点,其国内生产总值曾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在沉湎于农业经济的辉煌时,却无视西方发生的工业革命,结果导致了1840年的悲剧,使中国遭受了百年的屈辱。同样,今天的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把工业经济推到了顶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与美国在新经济的较量中却落伍了,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迎来了1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而日本却跌入了10多年的不景气,当年的工业强国被新经济摧毁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如果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放弃信息化,就会重现1840年的悲剧。
第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的,如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每生产1万美元的产值,就需要投入7万美元的资本。我国以往的工业化,也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推动的。但是,我国就总量来说是资源大国,可是从人均来看却是一个资源贫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如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就不可能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水和石油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两大资源瓶颈。从石油资源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仅为0.16吨,如果达到美国人均石油消费量的50%,我国就将消耗全球石油产量的50%;如果人均消费量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全球的石油产量都给我们消费还不够。显然,我国在经济上要赶超美国,但资源消耗上却不能赶超美国。这就逼迫我们只能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在工业化道路选择上的现有资源约束,不仅表现为资源供给不足的约束,而且还表现为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才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多数河流湖泊的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沙化等。显然,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今后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就业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在未来20年,随着国有企业攻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最终完成,大批的企业富裕人员需要再就业;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大批的公务员需要分流;随着新增人口不断进入就业年龄,每年约有近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需要工作;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约有2.2亿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因此,我国未来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将受到增加就业的强硬制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可以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增加就业岗位,如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二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不仅表现在工业部门快速发展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发展所带动的城镇化的发展,将会大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三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不排斥传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而且还是以传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或前提的。传统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将为缓解就业压力奠定重要的基础。
第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已开始溶入世界经济, 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即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另一方面,我国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劣势实际上就是技术的劣势。利用后发优势,就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实现赶超目标的重要法宝。这是因为,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就使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离开世界技术文明的发展大道而自己费时费力地进行独立的技术研发,完全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缩短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例如,日本从50年代的技术劣势向80年代技术优势的转变,就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结果。据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调查,日本从1955-1970年共引进了26000 多项技术,支付技术进口费不到60亿美元,这使他集中了几乎全世界半个世纪发明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改造使其效率提高30%,从而为日本赶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节约了十分之九的技术研究经费,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安排
新型工业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工业化道路,在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要想少走弯路,最终取得成功,就需要在“如何走”的问题上,作出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我认为,在“如何走”的问题上,或者说,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安排上,最核心的就是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既然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存在和发展,那么,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促进知识经济的出现和成长,使知识经济真正成为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的独立的经济形态,就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我国的信息产业近10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均增速达到了32%,大大高于其他工业行业,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从“八五”末的2%迅速提高到“九五”末的4%,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我国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甚至与有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使我国的信息产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甚至对我国的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不可能选择全面发展的战略。有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发展时间不长,我国完全可以追上。这种看法实际上是过于乐观了。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信息化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开始发展的,因而缺乏工业化的基础支撑。发达国家却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才推进信息化的,这使他的信息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而且还积累了巨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恰恰又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尤其在起步发展的阶段,由于无法建立起很好的盈利模式而往往是大笔烧钱的。这就使得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化与我国的工业化中的信息化,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第二,我国在发展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推进工业化,实现工业化,这就使我国有限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必须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方面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信息化的资源支撑。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本来就占优势的资源用于信息化。第三,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当快,像微软的许多技术甚至在三个月至半年就被淘汰了。技术的迅速变化,就使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产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这就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
因此,我国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只能是进行有选择的重点突破,即集中我国有限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依据我国现有的条件和未来可能的条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
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又取决于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又来自于高水平的教育体系。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是实施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因而它在制度安排的要求上也会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这就需要实施全面的制度创新:一是企业制度创新。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中将处于主导地位,因而知识和技术将会以无形资产的形式成为企业股权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在企业的治理结构安排上,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型企业家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人才制度创新。由于知识和技术是附着在人的身上,因而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的主导作用,就要对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作出特殊的制度安排。例如建立股权期权的激励制度,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平台和环境等。三是金融制度创新。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因而敢于冒险的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是这一产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但是传统的银行制度是对应于传统产业的金融制度,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和无抵押特点,这就需要建立风险投资制度,形成一套风险资本的融资制度、管理制度、决策制度、退出制度等。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科研项目的筛选、立项、资助、检查、鉴定、转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特别是要实现从政府为主的创新体系向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的转换;从企业内部自我研发向企业自我研发与委托外部研发相结合转变。五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权益,从而激发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保证。但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而应依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有利于赶超战略的实现来作出具体安排。
2.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在新型工业化的全新结构中,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先导,而发展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却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或基础。因此,全面发展制造业就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走向成功的核心任务。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制造业的大发展,就无法为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工业基础,也就不会有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发展。二是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带动我国快速增长的全新产业,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来说更为重要的,就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而且在工业化尚未实现时,这也是发展信息化的最主要的目的。三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会排除劳动力的,而大力发展制造业,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制造业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转移到了制造业。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提升,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它不可能替代制造业。制造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如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维持在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的出口比重90年代以来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近3/4的外汇收入。五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还是制造业。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而具有了一定的产品配套体系。因此,形成以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发展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或基础这样一个全新的新型工业化结构,将有助于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在具体的政策安排上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普遍落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据调查: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总体落后世界水平5到10年,严重的落后20到30年。 企业的研发费用严重不足,国际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10%以上,我国企业却为5%以下,发达国家的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为3%-5%,而我国仅为1%。因此,我国要发展制造业,使其具有竞争力,首先就需要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迅速提升技术水平。
现在国外一些媒体评论中国正在或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其判断依据一是中国的许多产品如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已名列第一,特别是我国采取OEM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二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实际上,这种判断是没有说服力的。我国目前的制造业无论从生产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都没有达到当年英国、美国和日本被公认为是“世界工厂”的标准。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还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中国有1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其中却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而世界500强前10家企业中就有5家是制造业企业,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级制造业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再有,从中国制造业的总量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产值目前仅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5%左右,而美国却占了20%以上,日本为15%。如果与当年的英国和美国相比,差距就更大,即使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10%左右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这意味着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仍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我国要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第二,形成多层次共同发展的制造业格局。我们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的是为了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而不是片面地推进我国的制造业向“高、精、尖”发展,丢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就是说,我国不仅要发展高端产品,而且也不放弃中端和低端产品的制造。我国不仅要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且也要当“世界加工厂”。这是因为,一是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制造业作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形成推进工业化与就业的良性循环。二是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在客观上为制造业的多层次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东部地区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将向西部地区转移。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梯度扩散,就有助于形成推进工业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三,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寻求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必须实行合作和共赢的战略。这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跨国公司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直接的市场竞争是不现实的,这就如同中国企业还是一个儿童,却要求它与跨国公司这样的职业拳击家去打拳击一样。当然,合作的目的,是在合作中学习、成长、壮大,而不是消亡。要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国企业就要有合作的资本。中国企业的最大资本,除了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外,还要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用市场换资本、换技术、换资源,因为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基地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就是看中了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此外,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还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本土文化优势和政府的保护优势,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只有企业自身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才是中国企业在合作中双赢的根本。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也有其现实的可行性。据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研究所2001年7月对在东京证券市场1143 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日本制造业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准备在今后3 年内将生产线移往海外,其中71%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选。欧美等西方的一些跨国公司也纷纷看好中国,积极寻找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当然,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已有的比较优势上,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比较优势,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使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升级,最终跳跃到世界的前列。充分利用已有的比较优势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比较优势,打掉其他竞争者,从而为产品的研发和国际销售奠定规模基础。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间产业内部的分工或者是跨国公司企业内部的分工,从而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后再不断扩大战果。特别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世界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如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美国的汽车业产值中,30%来自韩国的组装,17.5%来自日本的零件和高级技术,7.5%来自德国的设计,4%来自台湾和新加坡的非关键零部件, 美国本土的制造产值只占36%。这就为我国在某些产业环节上实现突破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3.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工业化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工业化所受到的资源瓶颈制约和脆弱的环境制约,我国必须走出一条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为此,就需要做到:一是用现代技术,特别是节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迅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单位GNP的能耗,是美国的4.6倍、英国的7.2倍、德国的8.3倍、法国的8.8倍、日本的10.6倍和意大利的11.3倍。可见,我国通过技术升级而节约能源的空间相当大。二是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开发风能、太阳能、沼气、地热等清洁性能源,使我国在增加能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环保的产业化、市场化,促使环保产业的良性循环。“九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年总产值已达到1700亿元。这有助于我国形成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但是,环保单靠市场不可能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水平,还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积极推动。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环境保护也要量力而行,也不能因此而损害了经济增长。
标签: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二元经济论文;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二元结构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传统制造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充分就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