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大国论文,而动论文,全身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后,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不断演变。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成为旧式同盟关系外的又一种新型大国关系形态。大国间在解决新旧矛盾和历史恩怨中注重对话与协调,避免冲突与对抗,相互间寻求建立稳定、长远的伙伴关系,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良性互动。
俄美由对抗走向对话,定位为伙伴关系。1992年2月,布什和叶利钦签署《关于两国关系的戴维营声明》,提出两国“不把彼此视为潜在的敌人”,两国关系将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基础之上,共同致力于民主和经济自由的友谊和伙伴关系”。同年6月,布什和叶利钦又签署了协议,进一步提出“美俄开始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发展伙伴和友好关系”。此后,1994年1月,克林顿访问莫斯科,与叶利钦又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宣布美俄关系进入以平等互利和相互承认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但是,由于美国启动北约东扩战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美矛盾不断加深,“伙伴关系”有名无实。
俄中由睦邻友好发展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独立后,中国很快宣布承认俄联邦政府及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中俄关系平稳过渡。1992年1月底,李鹏总理与叶利钦总统在联合国首次会晤,确定两国将在1989年和1991年两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中俄友好关系。叶利钦1992年底首次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宣言》,两国确立了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江泽民主席于1994年9月访问俄罗斯,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和《核武器互不瞄准对方》等文件,正式确立了中俄之间长期稳定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确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4月和11月中俄两国首脑在一年内举行两次会晤,并发表了《关于多极化世界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就双边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及建立新秩序等达成广泛共识,为下个世纪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基础。
俄日结成“建设性伙伴关系”。近两年来,俄日两国积极改善双边关系,高层首脑互访频繁,取得了积极进展。1997年11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日本前首相桥本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非正式会晤达成“叶利钦——桥本计划”,确定了2000年前两国在政治、经济和金融领域开展双边合作的基本框架:提出努力争取在2000年前签署和平条约,解决或找出解决领土问题的方案。1998年11月,叶利钦与小渊首相在莫斯科发表《莫斯科宣言》,宣布两国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提出双方在信任、互惠、长远、密切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协调,在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通过加强信任使两国关系进入和睦时代。俄日首脑上述两次历史性会晤,把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北方领土问题难以突破,制约着两国关系正常化。
此外,中美两国1997年10月确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日两国1998年11月发表《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大国间不仅结成了伙伴关系,与各地区及地区组织也建立了相应的伙伴关系。1994年6月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90年代美国与中东欧大部分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及东盟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这种新型“伙伴关系”是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反应,有利于大国关系联动制衡和地区稳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起积极作用。
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美日修订防卫合作指针,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但总体看,主要大国并未形成完全对抗,大国关系伙伴化框架没有被打破,世界多极化趋势也不会因此而发生逆转。其主要原因是美国主导单极,独霸世界力不从心。在西线,美欲通过控制欧洲,进而控制世界的意图难以实现。美国试图凭借自身经济和军事优势,积极推行美国主导单极,加速“全球接触与扩张”战略,并通过启动北约东扩,推出北约战略新概念等推行其战略意图。但是,美国策动北约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并不成功。(1)科战结果美失大于得。北约打着制止“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对科索沃进行了79天的狂轰滥炸,导致1200余万平民被杀,制造了100多万科索沃难民。美国“误炸”我驻南使馆,引起中美关系的动荡。这场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行动,遭到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北约国家人民的强烈谴责,美国没有达到其战略目标:米洛舍维奇没有被赶下台,在科索沃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北约未能摆脱联合国,科索沃危机最终仍返回到联合国框架内解决;美国国防部长被迫提前解除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的职务。(2)欧洲盟国与美步调并不一致。首先,与美国有几十年盟友关系的北约成员已不象冷战时期那样唯命是从,各国是在对美国的种种保留下卷入科索沃战争的,在整个危机中不时暴露出对美国的戒备心理。其次,在对南动武过程中,各国分歧严重,美英法德同意对南动武,希腊反对;在寻求政治解决科危机问题上,法德赞同,英美反对。第三,在欧洲防务问题上潜藏分歧。大多数欧洲国家主张在北约组织内建立“欧洲支柱”,以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法与德、英在今年6月的欧盟首脑会议上就建设欧洲共同体防务达成一致,美表面上虽支持在北约内部建立“欧洲支柱”,表示赞同欧盟在欧安事务上承担更多责任,但实际上对此充满戒心,担心欧洲国家最终“脱离北约核心”,使其利用北约控制欧洲意图落空。
在东线,美日强化同盟面临挑战。美国在日本配合下,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加紧研发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其意图一是对亚太事务主导权提供一种重要机制,二为通过迂回途径,从远东向独联体地区纵深渗透,获取黑海丰富的石油资源。然而,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受到很大制约。首先,中美俄日四国关系相对均衡发展,增加了对美国的制衡作用。美与日加强军事同盟,同时与俄举行军事演习,也与中国进行高层政治和军事往来;俄罗斯与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与日本不断扩大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俄美中日每年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就亚太安全问题进行部长级会谈。这种相互交错的战略格局,短时期不会被打破。其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亚太地区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俄罗斯虽然国力衰弱,但仍是不可忽略的核大国,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平等协商,共同谋求建立以多极世界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大大促进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三,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凭借传统关系和地缘优势,对美国插手该地区事务予以抵制。近年来,俄积极调整对中亚战略,通过密切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和军事介入实现其稳定中亚和防范西方染指中亚“石油库”的目的。1998年7月,俄与哈正式签署关于划分里海北部海域双边条约,俄石油公司也已开始全面介入里海石油开发与输出工作,在哈“里海石油财团”问题上,俄也由过去的“不允许外部势力介入”转而成为该财团最大的股东,股份额约占44%。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整体性和各种力量的联系性日益加强,中美俄日大国搁置分歧、扩大共识、加强合作将成为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美国与西方大国之间,美国与发展中大国和处于转型期大国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利害冲突,这决定了新世纪的大国关系将是一种利益与矛盾并存的“伙伴关系”,这种矛盾和冲突对大国关系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伙伴关系解体,也不会使大国相对均衡发展的整体关系散架。
(一)美俄关系将在矛盾和斗争中寻求合作与发展。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俄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关系变冷,对美态度强硬,中止了与北约的关系。战争结束后,叶利钦马上提出“现在大家要重新作朋友”,俄美关系正常化是21世纪国际政治中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从中不难看出,俄美相互寻求共同利益的切合点和加强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要方面。俄美在解决世界热点问题、地区安全问题,以及双边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美国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裁减军备等方面需要与俄罗斯进行合作。近年军备竞赛又有苗头兴起,美更需要与俄加强合作。另外,俄在经济上仍有求于美。俄政府1999年到期外债175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110亿美元。争取西方贷款是俄当务之急。而IMF对俄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同意向俄提供45亿美元贷款协议(计划这笔贷款于2000年2月前分4次提供),一方面向俄提出贷款与车臣问题挂钩等条件,到目前俄没拿到贷款。俄议会和总统选举,以及车臣战争耗资巨大,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美将会借此加大对俄遏制力度。在俄美关系中俄仍将处于不利地位。
(二)俄中关系将进一步深入发展。确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的长期战略方针。目前,两国合作已有广泛基础,签订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双边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合作的相关文件。在反对强权政治和建立多极、公正的国际秩序问题上已有共同立场,就关于不允许修改反导弹防御条约问题也达成了共识。面向未来,中俄关系发展有巨大潜力和坚实基础:首先,进入新世纪的相当长时间,两国都要为本国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已决定在今后一百年内,将集中力量,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叶利钦在1997年12月出台的《国家安全构想》中提出,今后将“把形成国内发展的外围条件作为外交领域的首要任务”。其次,中俄两国遵守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基本原则。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俄罗斯将实行平衡接近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中俄两国都不会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和反对第三国。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会放弃“弱俄”“遏俄”和对中国的“分化”、“西化”政策,面对共同压力,中俄更有必要加强国际领域的协商与协作。
(三)俄日关系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在美中俄日四国关系中俄日关系最薄弱,改善双边关系是两国领导人新世纪面临的课题之一。叶利钦政权已确立了与日本发展关系的长期战略,不再坚持“承认北方四岛主权”是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提。1997年日本前首相桥本提出以打开日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欧亚大陆外交构想》,把“相互依赖”、“互利”和“长远的观点”作为改善俄日关系的新原则,小渊政府1998年接替桥本后表明将继续奉行上届政府的对俄方针,积极改善俄日关系。可以说,俄日关系已由政治对抗逐步转向基于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念进行合作的阶段。但是,俄日是一对特殊对手,相互改善关系的进程受到历史问题、意识形态、大国关系及各自国内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1)北方领土仍是“最棘手”的问题。北方四岛是俄进入太平洋的战略要塞,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俄军方和议会反对归还。截止1999年上半年,俄日两国政府在北方领土问题上的立场差距仍然很大。日本坚持先归还北方四岛,然后缔结和平条约;俄则坚持先缔约,并把缔约作为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的条件,谈判陷入僵局。(2)经济合作难有重大突破。俄罗斯寄希望于利用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带动经济复兴,日本经济界也看好俄罗斯的资源和潜力,但双方合作基础的差异和长期存在的不信任感,将影响两国经济关系合作。(3)美国因素不容忽略。美国支持俄日改善关系,其主要意图一是缓解北约东扩对俄的刺激,防止俄罗斯因内外交困而走向极端;二是牵制中俄关系,美担心俄中过于接近对美不利,在加强美日同盟同时,促进俄日关系改善。从长远看,美国不希望俄罗斯借助日本发展国力,东山再起,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对美构成威胁和挑战,也不希望改变日本的“偶人”角色。
(四)中美关系将进入历史的新时期。1997年10月,中美首脑会晤为21世纪中美关系确立了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但由于1999年4月克林顿在接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出现失误,5月北约“误炸”我驻南使馆,使中美关系变冷。然而,半年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协议,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泰晤时报》评论称这标志着“中美关系新纪元的开始”。然而,新世纪中美关系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实现面向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要靠双方的努力,要求双方在处理与对方关系时既要考虑到战略伙伴的合作,又不能损害各自的国家利益,尤其要看美国今后对中国的一些敏感问题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21世纪初俄美两国将分别进行总统选举,“后叶利钦时代”和克林顿之后的美国政策走向引人瞩目,各国政策仍在调整之中,大国关系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总体看,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会得到积极发展。
标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中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