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教育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素质论文,中学生论文,教育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提出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大,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青春期的出现,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今后发展。
1994年秋季开始,我们从9个初中一年级平行班、8个初中二年级平行班中分别选取2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同时从中选取与实验班学业成绩相当的4个对照班(一二年级各2个班级),开展“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实验前采用《中小学气质量表》、《中小学生12种性格因素量表》《瑞文智力量表》等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验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点、智力水平相近,无显著差异。采用《SCL—90问卷》测验可知,初二学生检出率在10%以上的项目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学生检出率在10%以上的项目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1项。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目的平均检出率为11.11%。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一部分可以随着学生自己知识的丰富、主观的努力而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掌握一定的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地克服。
二、实验目标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借鉴国内外的心理教育的经验,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确定的实验总体目标是:
(一)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摈弃为使部分学生取得更好的升学成绩而牺牲另外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使所有学生都具备一个成功者的心态走向今后的高一级的学校或工作岗位,为发挥自己的潜能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促进心理健康 努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知、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心态,防止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学会人际交往 通过对学生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的辅导与训练,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四)提高学习效率 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保持刻苦学习的心态;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合理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科学应试,减轻紧张、焦虑程度。由于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既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又是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措施
实验组成员通过学习国家有关教育发展文献以及教育实验、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卫生专著、《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中的相关论文,赴上海、杭州等素质教育改革做得较好的学校参观、吸取先进经验;根据学校具备的条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国内外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做法制定了以下的实验措施: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其主要内容有:学生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入学时的健康、学业、奖励,实验前的心理测试、调查问卷结果,重大的或突发性的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事件记录及简要的分析,家访记录及其分析,典型的作品资料(作文、周记、图画等)及其分析,各科教师的反映及其分析,主要事项汇总记录等等。
(二)专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我校从1994年秋季开始,在各个实验班开设了每周一课时的“心理素质课”,为期一学年,用于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主要由为实验教师的班主任承担,其他实验教师、任课教师协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认识心理素质;(2)成才与心理素质;(3)自我完善心理素质;(4)开发心智潜能;(5)提高活动效率;(6)促进心理健康;(7)克服心理问题。为学生配备的课外读物是《中学生心理卫生》(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编)。在进行系统心理教育时,还结合阶段性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例如,对于消费攀比、非健康竞争、考试紧张、打电子游戏、早恋等问题首先在课堂里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危害、克服方法。达到共识后师生制订契约,付诸实践。
(三)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的心理是很复杂、隐蔽和微妙的,为了更好地疏通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个别咨询的作用。为此,我们专门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主要由经过训练的四个实验班班主任担任,学校相应减少他们1/3的课务。咨询活动通过明暗两条线进行,明线是由学生主动找教师咨询或教师直接找学生辅导,在咨询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充分倾诉,教师遵守“尊重、同感、保密”的原则“理解、接纳、疏导、启发”学生。暗线是指通过开设“心理信箱”让学生反映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适时找相关学生咨询。对于不署名信件中提出的典型问题,教师通过讲座、黑板报、墙报宣传等手段予以答复、解决。宣传时隐去具体的事例,以免学生猜到谁写的咨询信件。只要教育有针对性或有积极的效果,有关学生在事后往往会主动找咨询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如女生F·性格内向,胆小腼腆,原先学习自觉刻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但有一段时间精神萎靡不振,郁郁寡欢,无心学习。面对父母、老师的批评,该生泪水涟涟,欲语又止,后来向“心理信箱”投了一封“我该怎么办”的未署名的求助信,讲述在男女同学交往中带来的内心苦恼和难以自解的矛盾心理。心理咨询室为此专门出了一期以“青春期如何开展男女生正常交往”为主题的黑板报。不久,该生主动找实验教师畅谈,把心中郁积已久的苦恼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心理咨询教师在表示充分理解学生的这种感受的基础上,讲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怎样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恋受的关系,使该生恢复了先前欢快、轻松的精神状态。她在日记中写道:“是心理咨询老师帮助我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我又发现了天空是那么广阔,花儿依然那么美丽芬芬,同学们的笑脸那么和谐可亲。”
(四)加强小组心理辅导
小组心理辅导是介于集体辅导和个别心理指导之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做法是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然后归类,在课外或课内逐类解决。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成立了“志向与上进心”、“价值观”、“集体荣誉感”、“明辨是非与爱憎分明”、“坚强意志”、“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爱心”、“生活自理”、“勤俭节约与吃苦耐劳”、“适应团体生活与社交”等13个辅导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讲座、经验介绍、座谈、讨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有同类问题的学生在一个小组接受辅导还可收竞争、激励之效。
(五)所有学科协同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所有学科共同承担、协调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宜把常规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为此,组织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任课教师、学习心理教育理论,改革教育方法,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在方法上,我们提倡借助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引导学生多讨论、多质疑,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分析一般的学习方法以及各学科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专门指导,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悟学法;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在教育艺术方面,我们侧重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过度的减轻学习焦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育途径上,我们提倡各学科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在心智潜能开发方面,数学重点培养思维与推理能力,语文重点培养想象力,英语重点培养记忆力和语感。为了更好地处理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学校教科室与政教处紧密配合,政教处制定的每周德育计划,同时考虑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任课教师及时交流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与有关实验教师讨论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方法。
(六)创设成功机会,鼓励合理竞争
现代社会化竞争日益激烈,并已渗入到学校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通常情况下,学生存在着两种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一是逃避竞争的心理,这以来自农村的学生为主。另一种是不正当的竞争,采取诸如敌视、破坏、考试作弊、故意影响他人学习等不正当手段取胜。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解放思想,面对现实,开阔心胸,培养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作风;另一方面,加强成功的体验。如学生L,来自农村,上初中前很少走出家门,怕生害羞,有问题也不敢请教老师、同学。总担心出差错,被人饥笑。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被教师提问常惊慌失措。我们在交往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创设机会促使他多发言、提问和上台表演,然后视各种情况予以鼓励,使该生尝到表现自己所带来的尊重和自信。此后,该生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学业成绩也明显提高。我们还把具有相近知识基础、有相同特长的学生分编成组,实施基础较为一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竞争中,多进行个体内部差异的评价,以自己过去的表现作为参照点评价自己的目前状态。强调自己的进步,以加强自信心。
(七)引导家长协调教育
重点建立和形成面向未来的“家庭——社会信息网”,内容包括家庭背景、父母的期望值、教育方式、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及其预测等。举办家长学校,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让家长学习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召开家长会和定期或不定的期的家长小组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解决已发生的问题或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不片面追求“高分数”,而要全面发展。鼓励家长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尊重人格,不独断专行,不伤自尊心。同时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丧失信心,放任不管。
(八)组织学生接受社会教育
变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为主动地利用社会的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校建立教育基地,让学生接受生动的社会教育。组织有关团体、单位(如关工委、公安局)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剖析违法违纪心理来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到工厂、农村、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高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掌握善恶、美丑标准,并培养责任感。
四、实验成果
(一)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通过实验,教师认识到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改变单凭分数片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形成了“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的正确观点。教师在各科教学和德育工作要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自觉地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二)有效地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实践证明以下四个“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1.学校全员投入与实验教师专门教育相结合。
2.心理素质课程和日常各科教学相结合。
3.集体心理教育、分组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
4.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初步编成《中学生心理素质》教材。
我们自编了25万多字的心理素质教育教材,每周一课时,可在一学年内完成。该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全校心理素质教育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及实际效果,也为今后深入开展这方面的实验提供参考材料。
(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实验前,学生对心理素质知之甚少,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常把心理问题错误地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通过两年的实验,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对实验班学生测试发现:(1)所有学生都认为存在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可以通过心理调整等方法解决。(2)90%的学生认为心理素质很重要,6.6%的学生认为一般,3.3%的学生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只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重要,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重视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3)课程心理知识测试,23.3%的学生在90分以上,56.7%的学生在70分以上,大多数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心理知识。(4)在消除紧张心理辅导活动之后,70.0%的学生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20.0%的学生认为有效果但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心理调整的方法。
实验班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的良好习惯,发展了主动、创造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建了良好班级气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