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经济的变化态势及区域差异分析_二元经济论文

中国二元经济变化态势和区域分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态势论文,区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二元经济理论简要回顾及中国的情况

二元经济思想始于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把工业部门在农业社会中产生、成长的过程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本质。[1]虽然二元经济思想的产生源远悠长,但对二元经济作出具体阐述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A.W.Lewis)。1938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认为二元经济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是工业)和传统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是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两个部门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雇佣劳动并出售其生产的产品以谋取利润。其后,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 (G.Rains)和费景汉将刘易斯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后人合称“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式。[2]二元经济的“二元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中,也存在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技术的二元性、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金融市场的二元性和区域的二元性。本文从经济指标入手,选择区域的二元性,主要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分异的情况。

中国二元经济是非常特殊的,远比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严重。一方面,由于中国几乎是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实行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形成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形成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特殊格局。城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也就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导向、历史遗存不同和资源禀赋差异等原因,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非常严重。全球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美国盖洛普公司发布第四次大型中国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差距较十年前更加严重”。过去十年间,中国农村年均家庭收入从1994年的 4900元上升到2004年的8200元,城市则从1994年的9380元急剧上升到了2004年的24400元。[3]国家统计局副局长2005年也表示“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城乡消费差距令人震惊”。[4]

目前,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研究大多是从全国的角度分析,以区域分异为主的城乡二元经济研究还较少。但区域间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问题对研究区域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都是很有意义的,鉴于此,本文选择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分异作为研究的重点,探讨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区域分异的规律、原因和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二元经济变化态势

建国以来,我国选择了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1949~1978年),必然要让农业作出牺牲。据不完全统计,1953~1978年,我国中央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获取了6000至8000亿元的积累资金[5]。这种重工业优先发展必然造成二元经济的强化形成。同时,自1952年以来实行严格户籍制度,把农民禁锢在农村,也造成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城乡二元经济曾有所减缓(1978~1985年),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从制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单是从农村低价征地这一项,政府(或城市)从农民(或农村)手中就拿走了20000亿左右的资金,从而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5]。

由于统计资料的不全,本文选择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数据,利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变化情况。城乡居民收入比是以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一般认为,城乡居民收入比超过2,即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态。

表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变化情况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年份 人均可支配人均纯收入 城乡居民

收入(元/人) (元/人)

收入比

1978 343

134

2.56

1980 478

191

2.50

1981 500

223

2.24

1982 535

270

1.98

1983 573

310

1.85

1984 660

355

1.86

1985 739

398

1.86

1986 900

424

2.12

1987 1002

463

2.16

1988 1181

545

2.17

1989 1374

602

2.28

1990 1510

686

2.22

1991 1701

709

2.40

1992 2026

784

2.58

1993 2577

922

2.80

1994 3496 1221

2.86

1995 4283 1578

2.71

1996 4839 1926

2.51

1997 5160 2090

2.47

1998 5425 2162

2.51

1999 5854 2210

2.65

2000 6286 2253

2.79

2001 6860 2366

2.90

2002 7703 2476

3.11

2003 8472 2622

3.23

2004 9422 2936

3.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1 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图

从表1和图1来看,自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水平都是增加的,但是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6.2%,农村居民为14.8%。从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中国二元经济大致呈“W”上升变化态势,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1978~1985年,差异减少阶段;2)1986~1994年,差异拉大阶段;3) 1995~1997年,短暂的减少阶段;4)1998~2003年,急剧拉大阶段,并在2003年达到历史最高差距,而此时期,正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GDP大幅度增加时期;5)2004~,差异开始减少,这与党中央提出减免农业税和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经过时起时浮的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的波动变化,使二元经济结构差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在未来的发展时期内,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减少二元经济差异,消除城乡差别,成为政府发展政策的重点。值得欣慰的是,从2004年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经济差异开始减少,今后的研究是如何使这种减少趋势更加长期和明显。

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分异规律

1.区域间二元经济变化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等的不同,中国各区域的二元经济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本文选择1991~2004年各省区间的统计资料,之所以从1991年开始选择,是因为这年是海南省创立之年,为了统计全面,从这年开始计算。把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大的区域,台湾、香港、澳门不统计在内,利用城乡收入比R和多年平均数来说明省区间二元经济的具体情况,并对各省区的进行排序。

表2 各省区城乡收入比(1991~2004)

年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排序

地区 全国2.422.592.801.823.513.072.472.512.652.792.903.113.233.212.79

东部2.23

北京1.541.631.882.121.932.062.132.142.172.252.302.312.482.532.1127

天津1.581.711.882.172.051.992.042.092.242.252.272.182.262.282.0729

河北2.422.742.902.872.352.162.172.112.202.282.302.492.542.512.4321

上海1.251.361.581.711.691.691.601.622.022.092.192.132.232.361.8231

江苏1.952.022.192.061.891.711.761.781.871.891.952.052.192.201.9730

浙江1.771.932.082.282.102.012.002.052.132.182.282.372.452.452.1525

福建2.322.322.342.332.202.082.212.202.222.302.462.602.682.732.2023

山东2.212.462.642.612.492.342.262.192.282.442.532.582.672.692.4620

广东2.432.662.712.922.762.562.472.512.512.672.762.853.053.122.7115

海南2.592.753.133.003.142.822.532.402.562.462.622.822.802.752.7414

辽宁1.921.962.252.152.111.961.961.791.962.272.272.372.472.422.1326

吉林1.882.032.192.011.971.791.921.761.982.382.452.722.772.612.1824

黑龙江 1.891.721.911.861.911.731.771.892.122.292.382.542.662.492.0828

中部2.66

山西2.502.592.732.902.742.382.302.202.452.482.762.903.053.052.6516

安徽3.363.153.103.132.912.812.542.562.672.742.812.853.193.012.9212

江西1.851.992.212.28 2.22.021.932.082.222.392.472.752.812.712.2822

河南2.582.732.822.882.682.382.362.262.332.402.512.823.093.022.6317

湖北2.562.783.132.862.672.342.222.222.352.432.492.782.852.782.6018

湖南2.502.833.153.373.302.822.562.632.732.832.952.903.033.042.9013

西部3.45

内蒙2.522.222.432.582.372.142.222.202.382.522.812.903.093.122.5419

广西2.752.873.253.603.312.962.732.742.743.133.433.633.723.773.199

重庆3.243.183.403.323.413.453.653.673.425

四川2.913.163.473.503.463.092.832.872.973.103.203.143.063.063.1310

贵州3.203.753.994.093.623.313.423.423.623.733.863.994.204.253.753

云南3.003.363.934.3 4.044.054.044.364.304.284.434.504.504.764.132

西藏3.423.093.114.114.234.855.425.625.285.585.605.535.184.894.711

陕西2.833.073.223.333.443.273.143.003.203.553.683.974.064.013.416

甘肃3.353.493.643.673.583.053.032.883.303.443.573.873.983.983.494

青海2.633.003.163.243.223.273.032.983.213.473.763.703.763.743.308

宁夏2.683.083.413.443.392.582.542.392.552.853.043.163.203.112.9611

新疆2.312.643.113.353.663.603.223.133.613.493.743.703.583.343.327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区统计年鉴(1992~2005年)计算而得。

2.区域分异主要特征和规律

1)二元经济呈“W”上升变化趋势,与全国变化趋势一致。1991~2004年间全国城乡收入比在呈“W”有升有降变化基本情况下,总的趋势是绝大部分地区城乡收入差异加大,尤其是在2003年表现最为严重,各省区都处于城乡二元结构阶段,这与全国二元经济变化同步。2)大致成东、中、西地带性分布,与区域经济梯度差异耦合。对各省区多年城乡收入比的平均数排序,可以看出西部省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为严重,平均为3.45,中部省区次之,平均为2.66,东部省区最好,平均为2.23。西部地区除了内蒙以外,各省区排名基本处于前列,东部和中部地区排名没有西部地区那么绝对,但总的趋势是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要小一些,排名靠后一些,说明城乡二元结构大致成东、中、西地带性分布,与东、中、西部经济梯度差异一致,这与李若建分析的“越不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异越大”耦合[6]。可见,中国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上,消除区域差异的重点在于提高落后地区农村发展水平。3)直辖市二元经济更多表现为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城乡收入差异较少,虽然与这几个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普遍高有关,极大部分原因还是由于城镇居民占大多数,农村居民少,总体表现就是城镇居民内部收入的差距问题。但是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城乡收入差异很大,与重庆划市时间短,农村居民较多有关。因此,对于这些地区应主要注重解决城市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4)存在一些变异省区。一些发达省区(如广东、海南等)二元经济非常严重,甚至大于中部地区大部分省区,与“越发达地区城乡差距越小”相悖;一些欠发达的东北省区(如黑龙江、吉林等)城乡二元结构较全国小,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主要是农民收入较高,而城镇居民收入偏低造成二元经济不明显;西藏是在任何时期都是全国城乡二元结构最为突出的省份。

3.主要原因

1)忽视农村地区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GDP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经济也急剧拉大,这与我们“消除二元经济,实现现代一元经济”的追求是相悖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由于政府还没有制定相关农民补偿政策,以及农民无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使得农民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少受惠,形成经济发展的“阴影区”,造成二元经济进一步拉大。2)乡镇企业有助于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广东和海南这些发达地区二元经济表现的甚至比一些不发达省区大,这不符合全国的规律,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主要是以外资为主,城镇居民收入高,而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东部地区浙江、江苏等乡镇企业发达省区城乡收入差距小的原因。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助于减轻二元经济。3)国家倾斜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城乡二元经济拉大。西藏是城乡差异系数最大的地区,李小丽[7]分析得出与全国变化不同步性,认为是地理环境、放牧经济、宗教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本文认为还有多年来党中央政府实行的边远地区财政支持政策对于提高边远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对农村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造成西藏地区的城乡二元经济极其严重,因此,党中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对西藏农村地区的支援,以减缓城乡二元经济过度扩大。

四、对策与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

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致使农民“离土不离乡”,使得城市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在为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游离于城市保障之外,其子女入学难、无社会保险等所谓“农民工”问题,使农民工成为城市的“边缘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是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进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在国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民收益很少,这也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上存在不公,因此,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指导,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

3.加强乡镇企业发展

通过文中分析,同为发达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长三角地区,究其原因与长三角发达的民营经济密不可分。发展民营经济,不但可以使本地农民谋生,还可以利用外地务工人员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资源,达到“经济输血”的效果。因此,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减轻城乡二元结构。

4.疏通劳务输出的通道

诚然,外地务工人员对农村发展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使农村地区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在目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应该鼓励的。政府应为外出务工人员做好服务,建立与沿海地区劳务输出的信息平台,及时地提供劳务信息。

5.为农民实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在我国,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都是摒弃农民的,农民无养老保险、无医疗保险等等,使得农民“老无所养,病无所医”。这对于同样也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民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隐患所在。因此,迫切需要为农民实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标签:;  ;  ;  ;  ;  ;  ;  ;  ;  ;  

中国二元经济的变化态势及区域差异分析_二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