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区域规划范围划分原则与方案研究_区域规划论文

我国经济区域规划范围划分原则与方案研究_区域规划论文

我国经济区域规划范围划分原则及方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原则论文,方案论文,区域规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区域规划范围的划分,是编制区域规划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区域经济的复杂性。区域规划范围的划分,既要遵循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判断。事实上,经济区域中心的吸引范围很难用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表示。但是,区域规划又是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的实践载体,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因此,以区划研究中不同区域划分原则作为依据,确定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范围方案,可为区域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有关经济区域划分原则的研究

对于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区划,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若干个不同的区划方案。如,十大区、九大区、六大区方案等,这些都是基于研究者对经济区划分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不同,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方案。尽管这些研究成果经历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所依据的区划原则不外乎经济、社会、环境、民族、政治等方面。

第一,关于民族原则。从重视边远地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原则出发,把少数民族地区单独作为一个区域考虑。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较弱,民族地区的对外通达性较差,得不到大的经济中心的辐射,形成了独立性较强的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多领域、全方位的展开,周边国家经济的迅速成长,使处于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内陆地区一起成为对外合作的经济区域。因此,可不单独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来考虑。

第二,关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区域内的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一个综合区域内形成了特殊的专业化部门和综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这一原则从经济区形成的基本理论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可形成具有各经济区特色的专业化部门。同时,各区域也要发展为专业化配套服务、满足各类需求服务的其他生产部门。从而体现了经济区划的主导思路。但也要认识到,由于我国经济区域的范围较大,随着各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从宏观角度考虑经济区的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不会像过去那么迫切。同时,仅以能源、原材料的产业分工,来确定经济区的专业化方向,将不适应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要求。

第三,经济内在联系密切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历史上已形成或将要形成的经济技术联系。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与周边区域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显得更为重要。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加剧,为提升单个城市或都市圈、城市群的竞争力,必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中提升国家竞争力。

第四,以大城市为中心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一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中心城市作为支撑。因此,确定哪些城市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经济区划的主要任务。具体运作上可先把中心城市确定下来,再在此基础上确定经济区范围。从而突出中心城市对经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事实上,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当前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

第五,行政区划基本完整原则。过去的经济区划研究打破行政区界限的较少,只有在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的划分时,考虑其自然特点和历史上形成的与东北地区的紧密联系,做了一定的调整。目前,有学者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有了更新的考虑,并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方面进行了尝试,具体提出了按照地级市来划分的区域界限。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正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演进,行政体制制约正逐步让位于市场经济联系。这将为不同的市场主体按照经济联系来组织经济活动奠定基础。

第六,同级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是否重叠交叉。经济区之间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叠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经济区的边缘区域,或者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不紧密;或者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吸引力,将其自然地分为不同的经济区。这种情况的存在,更有利于加强边缘区域的发展,但从规划管理的角度看,经济区的交叉不利于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因此,在经济区域划分中,应有明确的区域界线,地理范围不应重叠交叉,以便明确各地区的规划任务,突出规划中的重点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联系方面的分割与阻碍。

当前,我国区域规划范围划分应坚持的基本方针。

——中心带动性。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调节、服务中心。中心城市生产力水平越高,其经济联系和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同样,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以与周边地区密切的经济联系为基础的。国家层次的经济区域,必须由具有全国意义的中心城市来承担,起到对大区域发展的指导、调节和服务功能,承担大区域参与区际间、国际间分工的引领作用。全国意义的中心城市,都是具有较大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具有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技术基础条件较好、对外开放度高等基本条件,能在大区域发展中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服务优势,以及便捷的交通网络来发挥带动周边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

——联系紧密性。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经济区域在发展的早期,凭借自然资源基础、文化的相似性和一定的地缘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区域间产业分工逐渐由传统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和产业链分工转变,区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不同地区之间成为相互依托、有竞争也有合作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按照经济区域组织发展原则,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从区域间自然联系、经济联系、要素自由配置、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等角度,促进经济区域的自由形成和发展,政府通过消除区域联系障碍、建设重大交通、通信设施、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等手段,合理引导经济区域的空间开发活动,促进区域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经济区域内部形成有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历史连续性。经济区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的形成是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聚集程度和交通设施改善在空间上的集中反映。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已形成的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基础。因此,应继续依托原有的中心城市和已有交通干道的基础,不断提高通达性,密切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程度,扩大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在对经济区域范围划分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历史的尊重,各类方案的主要差异往往体现在对于区域边界的确定方面。根据各个经济区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按照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借鉴各种区划方案的优点,来确定目前的方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区域划分成本。

——全部覆盖性。我国的区域规划是覆盖全部国土范围的,即把全国所有的地区都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景蓝图和总体战略中,引导各个经济区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事实上,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区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区域规划中一并考虑。经济区域覆盖全部国土,有利于区域规划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区域间发展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规划工作成本,也有利于对区域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

经济区域规划方案的探讨

1.东北经济区

东北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5盟(市)。该区域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城市。2006年,这两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分别为444.18万人和341.3万人。解放初期,我国曾设置过东北大行政区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文革之前,我国仍保留着东北经济协作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东部4盟(市)地区曾划归东北三省。无论是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关系,还是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4盟(市)地区,历史上已形成了稳定的、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在各种大经济区划研究方案中,东北经济区在学术界中的争议是最少的。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东北办发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东北地区的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4盟(市)外,还加上了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主要是从区域生态建设、能源资源开发角度来考虑,便于内蒙古东部地区沙化和退化土地的综合治理,以及天然林、天然草场的保护,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此方案采用了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所确定的范围。

2.泛渤海经济区

泛渤海经济区包括京、津、冀、晋、鲁全部,以及内蒙古的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和鄂尔多斯市。该区域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城市。2006年,这两个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别为879.28和540.02万人。从经济联系来看,山东与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联系比较紧密,如,河北南部与山东有邯济铁路相连,山西、河北等区域都是山东青岛的腹地,山东北部的德州又借助天津港运送货物,山东的能源来自山西等。

3.大长三角经济区

大长三角经济区包括沪、苏全部,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和台州等9市,安徽的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安庆、黄山、滁州、巢湖、池州和宣城市等11市。本区域以上海和南京为中心城市。2006年,这两个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别为1151.19和447.04万人。需要说明的是,将安徽部分地区划入该区域是有原因的。从当前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看,随着安徽与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如杭徽高速公路修通,南京—安庆城际客运铁路建设,未来规划的黄山至杭州千岛湖铁路的建设等,加强了安徽中南部与长三角的交通联系,在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和杭州强大辐射力的影响下,安徽省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愈来愈密切。安徽自身也有与长三角对接的积极性,在安徽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立与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力争使50%以上的省辖市进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因此,将安徽的11市划归大长三角经济区具有现实基础。

4.大珠三角经济区

大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韶关、佛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惠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和云浮等17市;桂、琼、港、澳全部;湖南的郴州、衡阳和永州3市;江西的赣州。该区域以我国香港和广州为中心城市。2006年,广州市区非农业人口为490.95万人,香港总人口为699万人。在“九五”计划中,考虑西南地区的出海口问题,把广西划入了西南、华南地区,在区域合作中建立了西南5省四方区域合作组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将广西划入大珠三角地区:一是从区域范围的大小考虑;二是由于广西、广东同属珠江流域,地理邻近,同讲客家话,同属亚热带,风俗习惯相近;三是考虑到广东和广西是典型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将其划为一个区域,有利于加强这两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快广东的产业转移步伐,提供更多的土地和要素利用空间;广西可充分利用广东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随着珠三角经济的不断发展,湖南省南部的永州、郴州和衡阳,江西的赣州,依托京广线、洛湛线、焦柳线等交通干道,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输送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与珠三角经济互为补充,经济联系密切。因此,也将它们划入了本区域。

5.海峡经济区

海峡经济区包括闽台全部,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和揭阳4市,江西的鹰潭、抚州、上饶和景德镇4市,浙江的温州和丽水2市。该区域以台北和福州为中心城市。2006年,福州市区农业人口约150万人,厦门市区非农业人口为109.24万人,台北人口为262万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家规划中首次将海峡西岸单独列出,表明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已将福建作为全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与中国台湾单独列出: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闽台合作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两岸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我国“十一五”公路水运交通规划中,明确将北京至台北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首都放射线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未来福建通往中国台湾交通重要干线的建设,两岸的经济联系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该方案还将江西的4个城市、浙江的2个城市,广东的4个城市划入。第一,江西东部的抚州、鹰潭和上饶紧邻福建,抚州至福州有高速公路和向莆铁路相连,鹰潭至福建有鹰厦铁路相连,上饶至福建横南(横至—南平)线与南平相连。第二,由于丽水与温州在地理位置上与福建邻近,在语言、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交通上目前正在建设的沿海大通道(沈海高速)将温州与福建的宁德、福州相连,沿海铁路正在建设,浙江南部与福建、中国台湾的经济联系一直以来也比较密切,温州和福州等地对建设对台自由贸易区都有很强烈的愿望。第三,广东东部的汕头、潮州、揭阳与漳州等城市有沿海高速相连,广东的梅州、汕头与福建的龙岩有漳龙(漳平—龙川)铁路、广梅汕铁路相连,有利于加强广东东部与福建的经济联系,提高海峡经济区在全国的地位。

6.中部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包括鄂、豫全部,湖南的长沙、湘潭、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株洲、怀化、娄底和湘西州11市(州),江西的南昌、萍乡、九江、新余、吉安和宜春市6市,安徽的淮南、淮北、阜阳、宿州、六安和亳州6市。该区域以武汉为中心城市。2006年,武汉市区非农业人口为444.64万人。如前述,该区域规划方案已将湖南的南部划入大珠三角经济区,湖南北部的岳阳、常德、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一部分属于长江中游地区,自然与经济发展特征十分相似,一部分与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也已形成了相对紧密的经济联系,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实施试验改革表明,将湖南北部区域划入中部经济区具有区域经济政策上的一致性。安徽的11个城市已划入大长三角,而安徽北部的淮南、淮北等城市,与河南距离较近,有利于与河南进行煤电产业开发中的经济联合与协作。皖西的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区,与湖北东部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利于统一开发大别山落后区域。因此,将这些城市划入中部经济区。江西除了4个城市已划归海峡经济区,一个城市划归大珠三角经济区外,其北部的九江、南昌、景德镇等市距离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又因长江通道的原因。这些城市与武汉的经济联系相对密切,遂将这些城市划入中部经济区。

7.西南经济区

西南经济区包括川、渝、云、贵、藏全部。该区域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城市。2006年,这两个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别为596.69和380.28万人。西南地区水网密集,河流众多,大河多为过境河,其中,不少是国际河流,区域自然景观的垂直差异显著,农牧业生产的立体性强,水能、煤炭、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境内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货流不畅,市场信息较闭塞。西南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交通及通讯骨干网络建设,完善西南地区对外联络大通道建设,有利于推进长江、珠江生态屏障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西南地区推到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突出了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是我国内陆走向东南亚的前沿阵地。

8.西北经济区

西北经济区包括陕、甘、青、宁、新全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卓尔盟和乌海市3盟(市)。该区域以西安为中心城市,2006年,西安市区非农业人口为318.2万人。西北经济区是全国地域面积最辽阔和人口最少的经济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分布最广的地区。该区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或高寒地带,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联系紧密。由于内蒙古西部地区与蒙东地区相距较远,距离华北的经济中心也很远,不便于经济联系。历史上为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需要,1969年~1979年期间,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曾归属甘肃,阿拉善左旗曾归属宁夏。在“九五”确定的七大区中,将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划入西北经济区。因此,此方案将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巴彦卓尔盟和乌海市划归西北经济区。

标签:;  ;  ;  ;  ;  ;  ;  

我国经济区域规划范围划分原则与方案研究_区域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