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育论文,创新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大,行为和个性也正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就要在幼儿各种极其平凡的活动中为他们创造敢想、敢做的条件和机会,并要极力鼓励幼儿进行多种带有想象和夸张的创造性行为。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呢?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
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保教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的创造性与幼儿的创造性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才能产生创新的教育行为。比如,在组织室外活动或游戏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幼儿观察云朵,并鼓励幼儿说说它们像什么,你会和云朵一起做什么,等等。正是教师的这种点点滴滴的创造言行和创造行为,深深地诱发和强化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创新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只有教师的思想是创新的,观念是创新的,方法是创新的,活动是创新的,才能敏锐地发现幼儿行为中的创新因子,诱导其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并加以呵护和培植,才能为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幼儿,才可能成为有创造性的孩子。幼儿教师必须为孩子们创设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使他们心情愉快,无压抑感,促使其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创新意识。幼儿的创新精神受其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日常活动中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因此被视为“多动症患者”、“特殊儿童”。而幼儿又大都喜欢听“好话”,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创设宽容理解、鼓励支持性的环境,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其思维和行为。面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尝试,即使是有缺点的,尝试是失败的,也应宽容、理解,并通过帮助、启发给予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勇气,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
三、给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为幼儿提供充分选择机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自主性活动最容易诱发幼儿的创造性,自主就意味着幼儿拥有选择的权利。能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大胆想象、表达、操作,就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在为幼儿设计各种活动时,要避免命令式的安排,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促使其开动脑筋,进行有效思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去自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四、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
做的过程就是尝试和熟悉事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想象和操作,这种自由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远远胜过做的结果。所以,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对过程的重视可以减少幼儿对结果的模仿。教师如果忽视过程而重结果,就会极大地限制幼儿的思维,使幼儿一味地努力模仿结果,而有了模仿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并要在过程中激发创造欲望,发现创新迹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进一步引导启发幼儿的创新行为深入和扩展,在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的创新精神。
五、活动设计要富有创造性,提供变化性
对幼儿完全开放的、材料富有变化性的活动往往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的变化性对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地点,就可重新吸引幼儿。教师应不断改变环境布置、活动材料、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并考虑材料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以使幼儿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变化自身就孕育着创造。所以,变化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