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经济学论文

我国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经济学论文

关于我国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与探讨

民族经济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既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又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民族问题,因此,它含有民族学和经济学的共同范畴,是介于民族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我国的民族学与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展迅速,硕果累累,建立了相应的学科体系,但作为民族经济学,却很少有人问津,仍然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在这期间,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经过潜心研究,提出了“民族经济学”思想,并建议创建“民族经济学”新学科,为这一学科的建立与学术研究的开展立下了开创之功。近年来,经过不少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我国的民族经济学研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一、关于民族经济与民族区域经济问题

在教学和科研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叫“民族”经济,有时又叫“民族地区”经济,看起来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它们的含义和内容并不相同,涉及到民族经济学中关于民族自身的经济与民族聚居区的区域经济问题。

民族经济学总的来说是研究与民族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但这里的“民族”可以构成两种客体对象,因而具有两个不同的内涵。

一个是以民族自身作为客体对象,研究某一个少数民族,或整个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征,有严格的民族性,但无具体的地域概念,包括聚居区内的,也包括分散在其他地区的。如民族的历史经济,就是研究各民族在历史上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过程,区域界线不明显,因而只能叫“民族”历史经济,而不能称“民族地区”历史经济。

另一个是以“民族地区”作为研究的客观实体,这是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界线,以行政区划为标志,而无严格的民族概念,不论区域内居住的是哪些少数民族,还是占很高比例的汉民族。如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就是要研究整个民族聚居区内的自然条件、农业特点、分布规律和发展规划,因而只能叫“民族地区”农业经济,而不能称为“民族”农业经济。其他如民族地区工业经济、民族地区商业经济、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经济等也都是如此。

当然,有些问题既要研究民族自身,又要研究民族地区,具有双重含义,如旅游经济,还是叫“民族及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为好。

二、关于民族地区的区域范围问题

研究民族经济对民族地区应有严格的地域概念,但笔者看到的很多资料中,对民族地区面积数字的引用很不一致,概念也很模糊,对此问题有必要加以说明。

一、少数民族分布地区

这是指我国55个少数民族现实居住地的分布情况。只要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应包括在内,而没有对居住的少数民族提出数量和比例的要求。从人口普查的情况来看,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分布中分散、杂居的特点。

二、民族自治地方

这是行政区划上的概念。在大分散中有相对集中,形成不同程度的聚居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又一个特点。在这些地方,遵循宪法的规定,陆续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的行政区域,分布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目前全国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自治地方相互之间在行政权力上的隶属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三级自治权力机关互相重叠一起。即自治区内辖属有自治州,自治州内又辖属有自治县。

二是有两级自治权力机关重叠一起。即自治区与区内的自治州重叠,或自治区与区内的自治县(旗)重叠,或自治州与州内的自治县重叠。

三是上下仅与一般地方行政机关相属,不再与其他自治权力机关互辖。分散在自治区以外的自治地方多属此类。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等。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域范围,可以有两种理解。

从国家政治制度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角度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指所有实行区域自治,建立了相应自治权力机关的地方,而不管这些地方是否与另一些自治权力机关有重叠互属现象,因此应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4个自治县(旗),总面积约742.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7.3%。这个数字不科学的地方在于,对于相互重叠的自治地方进行了重复计算。

从国土规划和经济建设的角度理解,民族自治地方应是一个统一的区域概念,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其范围和面积不应有任何水分,对相互重叠的自治地方只计算叠加在最上面的那一级,下属的不再重复计算。这样全国的实际民族自治地方应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5个自治区。

第二层次:5个自治区以外的自治州,共有25个。

第三层次:5个自治区、25个自治州辖区以外的自治县,共有86个。

总面积约615.6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1%。

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笔者认为,我们平时所讲的民族地区和民族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应是这部分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认定应以下面几条原则为依据: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二是虽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高,如贵州(34.6%)、云南(33.3%)、青海(42.1%);三是要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四是国家对这些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政策。

这样,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包括以下行政区划单位。

省、区级行政单位:5个自治区和云、贵、青3个省。有人常把甘肃和海南两省也列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两省虽然少数民族成份较多,而且在一些地方特别集中,但多数地方分布较少,尤其像兰州、海口两个省会城市,少数民族比例很低,民族特色不明显,把它们也作为民族地区看待,显然说服力不强;另外就全省少数民族的平均比例看,甘肃为8.3%、海南为17%,如果把它们列入民族地区,那么吉林的少数民族比例为10.2%,辽宁为15.6%,那更应该列入民族地区。

州级行政单位:全国30个州中,除去5区3省内辖属的22个外,还有8个自治州。

县级行政单位:全国124个自治县(旗)中,上述5区3省8州辖属的共有73个,应当除去,余下还有51个自治县。

以上应是我国民族地区的区域范围,总面积约636.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6.3%。

三、关于古代少数民族与当代少数民族问题

民族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少数民族,在时代特征上与民族学不同。民族学研究的是古今一切民族,而民族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与当代少数民族有关的经济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民族经济学把古代少数民族完全排除在研究之外,相反,由于当代少数民族与古代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发展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研究当代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征时,必然要联系到古代少数民族。

例如要研究西藏地区的经济,必然要联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为振兴吐蕃王朝所进行的经济改革措施。当时吐蕃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也经营农业。畜牧业方面,养的牲畜有牦牛、羊、马、骆驼等,春天和夏天逐水草游牧,秋天和冬天有固定的牧场,说明已经开始实行初步的定居放牧;在农业上,以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豆类为主;并有较先进的排灌技术和措施。正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实现吐蕃王朝的日益兴旺和强盛,也为今天西藏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疆气候干旱,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坎儿井,今天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古代少数民族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部民族经济学巨著,在这部遗产中,不仅有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还有资源丰富的旅游业和琳琅满目的特种工艺品,这些民族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特征,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对它们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更高的水准上进行开发利用,这不仅是继承古代少数民族这部价值连城的遗产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使广大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也是为21世纪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研究民族经济学的意义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的时间很短,研究的人也为数不多,它的作用和地位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其实,民族经济学是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重要实用意义的学科,尤其在这世纪之交,它完全能够超过民族学或经济学单门学科在这个领域里所能作出的贡献。

一、制定方针政策的需要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地区范围辽阔,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只有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才能尽快使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而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就必须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有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深受各族人民欢迎的方针政策。

对民族地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状况的精确调查,就为本地区和国家制定长、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可靠依据。例如,正是有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深入调查,国家才制定出“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三西地区基金”等一系列扶贫计划和政策,以便尽快甩掉贫困的帽子。

二、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需要

我国是12亿人口的大国,要使我国尽快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就必须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得不到开发和发展,我国于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将成为泡影。调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潜力和社会潜力,了解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研究民族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发展民族经济、贸易中的障碍,就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闯出一条新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及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因而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还有不少民族地区经济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例如,全国最贫困的贵州省,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使这里丰富的煤炭不能充分开采,满山的刺梨无人采摘,众多的溶洞尚未开放等,以至使山区广大少数民族生活仍很贫困,很多人至今还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三、巩固国防的需要

我国的陆上疆界长达两万多公里,绝大部分在民族地区,与15个国家为邻。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有20多个是跨境民族,他们同国外的人民有着悠久的族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边疆民族地区在经济、贸易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建成通车,众多边境贸易口岸的开放,都大大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边境地区出现了安定团结、经济繁荣的局面,这无疑对巩固国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将进一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填补了经济学研究中的空白

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作为人类社会形态和组合方式之一的各个民族,理所当然地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人类”客体对象的一部分。民族活动作用于经济活动后,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才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不同民族的历史演变、分布变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劳动技能、经济生活等因所处的经济环境等的不同,反映在各个地域上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也构成了各个地域上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规律,使经济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快发展。没有民族经济学的加入,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就是不完整的。

民族经济学又是民族学深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协调发展对民族的影响,以及民族对经济环境的适应、利用并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也是民族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这是因为经济学与民族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民族形成、发展、变化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探讨民族的地域分布、风俗习惯、物质文化生活的特点和规律等,都要和经济活动发生密切关系,都必须借助经济学的科研成果,经济学成了民族学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

此外,研究民族经济学,对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加强民族大团结,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我国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