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西方经验及中国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银行贷款论文,路径论文,经验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在银行的贷款经营过程当中,既要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又要实现贷款的效益性,达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优组合。这其中,贷款定价是核心,也是银行贷款风险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利率市场化之前,由于金融产品价格的官定机制,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只能按央行规定的价格定价,其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不相上下,价格刚性使得银行不能在价格上与其他银行竞争,因此只能在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上进行竞争。目前,经过几轮的利率政策改革,我国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比较充分的贷款定价权限。利率市场化后,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价格因素变得越采越重要,商业银行将会按照自身的经营状况、客户的信用状况、价格弹性、风险水平等来制定和调整存贷款利率及相关服务的价格。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应确立全新的贷款产品定价策略,具体包括定价内容、定价方法、定价方式等方面。
2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分析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型有:
2.1 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
贷款利率=筹集放贷资金的边际成本+非资金性银行经营成本+预计补偿违约风险的边际成本+银行预计利润水平=(成本总额+预期利润)/贷款本金
2.2 价格领导定价模型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加价=包括银行在所有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之上加收的预期利润+由非基准利率借款者支付的违约风险溢价+长期贷款客户支付期限风险溢价
其中:基准利率由各银行设定的统一基准贷款费用,也可能是当时银行对最值得信赖的客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征收的最低利率。20世纪70年代,基准利率作为商业贷款基准利率的统治地位受到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的挑战,从而演变为:
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为基准的贷款利率=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违约风险溢价+利润
2.3 市场加价定价模型
20世纪80年代对基准利率或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为基础的定价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变化之一就是低于基准利率定价(below-prime pricing)模型的出现,以银行货币市场的筹资成本加上一个很小比例来补偿风险头寸。即:
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借贷利率+风险和利润的加价[1]
2.4 贷款利率上限模型
这是对传统的价格先导模型的另一个修正,即不论将来市场利率如何变动,对贷款合同给定一个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上限可以为借款人保证其借款的最高成本,因为任何超过利率上限的利息都会偿还给借款人,通常是一年一次或贷款到期时偿付。但是,银行在对贷款使用利率上限时会谨慎从事,利率的持续上升将在实质上将利率浮动的风险从借款人转嫁到贷款人身上。
2.5 成本—收益贷款定价模型
该定价模型主要由三个简单的步骤组成:(1)在多种利率和费用水平下估算贷款将产生的所有收入;(2)估算银行必须对借款人交付的可贷放资金净额(减去借款人承诺在银行保有的存款并加上联邦储备银行的准备金要求后);(3)用估算的贷款收入除以借款人实际使用的可贷放资金净额估算出贷款的税前收益。
2.6 期权贷款定价模型
贷款定价中运用期权分析,始于默顿(1974)。默顿发现,银行放出一笔贷款的收益状况与卖出一个以借款厂商资产为标的的看跌期权类似。当把贷款看作买入看跌期权时,厂商权益价值(E)等于厂商资产价值减去贷款现值(r为无风险利率),加上以厂商资产为标的的看跌期权价值(p)(patterson,1995)。这实际是以厂商资产为标的的看涨一看跌期权平价等式:当把贷款作为看跌期权,贷款风险收益就是看跌期权价值。
可以看出,风险贷款价值与厂商负债程度、贷款期限和厂商资产价值波动率成正比。同时,N(h2)可以看作(经风险调整后的)到期归还贷款的概率(Freixas & Rochet,1997),因而贷款拖欠的概率由厂商债务状况决定,并与其成正比。
2.7 风险资本定价模型
风险资本定价模型,即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EARNINGS-EXPECTED LOSS)/CAR,其中,CAR是CAPITAL AT RISK的缩写。
资本是银行抵御损失的唯一最终保护者,因此该方法强调对资本充足率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符合巴塞尔监管原则的要求。CAR就是从风险角度考虑银行所需的最低资本量,即所谓“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的指标。由于风险是指不可预计的损失,因此,可以用非预期损失衡量风险的大小,进而得出所需经济资本的大小(非预期损失=贷款头寸×违约率的标准差)。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即为贷款损失的期望值。收入(EARNINGS)可有多种定义,它可以指不含手续费收入的净利息收益,也可以被定义为净利息手续费收益;它既可以是扣除经营费用的指标,也可以是扣除费用前的指标,而作为参照指标,要求达到的比率显然取决于所选用的收入指标的口径[2]。
通过把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包括经营费用、资金成本)和银行贷款的预期损失以及银行资本的风险升水分别计入贷款的价格,最终即可得出各贷款业务部门的最低贷款价格。
2.8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分析比较
总体而言,成本加成定价模型属于内向型,它主要考虑了银行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计算相对简便,但其未考虑当前资金市场上的一般利率水平,因而有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的萎缩,同时它对银行自身的成本计算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价格领导模型和市场加价定价模型属于外向型,它以市场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寻求适合本行的贷款价格,通过这种模式制定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可能更具竞争力。但两种模型不能独立地使用,在确定风险加点的幅度时,应充分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
贷款利率上限模型和成本—收益贷款定价模型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摈弃了“就事论事”的思维框架,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采用这种模式,可能会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但同时,它也对银行的成本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创新的期权贷款定价模型,揭示了贷款风险收益的形成原因,并将影响贷款价值和利差的因素统一到一个计算框架中,从而为银行贷款定价实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期权分析中影响贷款拖欠的因素,银行可以运用历史数据和预测技术分析贷款拖欠的可能性,有的放矢地开展信用风险管理活动,其缺陷主要表现在该模型关于厂商资产连续交易的假设,在现实贷款交易不足的情况下难于接受,而且,厂商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债务,银行也可以提供多种贷款,这使得以欧式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的分析难以得到全面而准确地刻画。
风险资本定价模型充分考虑了各贷款业务部门的风险度,使贷款定价与其风险程度密切相关,有利于实现贷款价格与风险的配比。同时,它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定价需求,制定不同口径的数据定价。另外,从银行内部管理而言,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考核指标,有利于加强银行各业务部门的业绩考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依赖银行业务的历史数据,而这些数据对未来的预测准确度尚值得探讨[3]。
3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对我国的启示
3.1 贷款定价模型可以灵活运用并进行创新。如前所述几种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因此,对贷款的定价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定价模型,而总的原则是吸引更多客户并获得利润最大化。
3.2 贷款定价模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运作。利率市场化是贷款实行定价的必要条件,但能否很好运用贷款定价模型,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如要求有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行经营管理者及时对利率变化做出反应,金融监管充分有效等。反观我国金融环境,虽然经过近几年来不断的深化改革,金融市场、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以及金融监管大为改善,但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时滞”和手段单一,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贷款定价模型的外部条件。因此,从长远而言,我国必须在宏观政策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尽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给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客户一个大致公平的融资环境,培养高素质的银行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为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贷款定价模型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4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的影响因素
为了使贷款定价目标与银行整体业务目标一致,无论选择何种定价方法,银行的贷款定价均应考虑下面几项因素:融资成本、经营费用、信贷风险、顾客选择权和其他利率风险、利率支付和分摊方法、可贷资金量、补助性退款和分红、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目标,以及同业竞争对手的定价水平。
4.1 融资成本:在贷款定价过程中,融资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大多数美国银行的各项贷款的资金成本系银行的财务部决定。具体程序是在每项贷款产品正式生效日之前财务部对其相应的融资成本予以确定,并使银行相关部门在贷款定价和通知客户上拥有足够的时间。
4.2 经营成本:银行从事业务所产生的费用(经营成本)比融资成本较难以确定,经营成本主要包括员工的薪金和福利、办公室使用费用、人员培训、业务旅行及其他与业务相关的费用。此外它还包括保险费、外派访问费以及系统评估费等等。由于其中许多费用项目在年内会发生变化(例如年中发放的资金),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充分地分析和跟踪这种变化,以使贷款所主要的利差收入足以弥补所有的业务费用。
4.3 信贷风险:贷款亏损准备金对银行贷款定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情况又主要发生在贷款增长迅速,信用风险上升的环境之中。银行往往因为上述不利的经营环境不得不增加贷款亏损准备金,从而使其盈利常常达不到银行的经营目标。正因为如此,银行每对一笔贷款进行定价时均应把贷款亏
损准备金的因素考虑进去。
4.4 客户选择权和其他利率风险:银行的许多贷款均含有客户选择权,诸如提前还款权和利率上限这些选择权,均有可能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即使贷款不包含客户选择权,如果银行的某笔贷款与某项特殊的资金来源不相匹配,它仍有可能面临其他方面的利率风险,因此银行在进行贷款定价时必须将上述风险考虑进去。
4.5 利率支付和分摊方法:一笔贷款的还本付息方式及分摊方式对银行的盈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6可贷资金:可贷资金是指银行投入到贷款之中的资本金数量,这部分资金量恰好是银行对其贷款组合和业务融资而必须借入的资金数量。因此,可贷资金减少了银行的利息开支,从而对贷款的定价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太侧重于可贷资金,可能在提高资产报酬率的同时降低银行的股本报酬率,因此银行应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本金纳入贷款定价所考虑的范围之中。
4.7 资本金和盈利目标:在银行的贷款定价过程中,资本金和盈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对银行的全盘业务规划起着统领的功效。
4.8 同业竞争利率:在银行的贷款定价制度中,银行能否及时地了解同业竞争者的定价状况十分重要。银行往往通过市场调查来取得同业竞争者的定价信息。市场调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内容应包括同业不同竞争者对各种信贷产品的不同定价,并需每年更新一次。在贷款定价时,银行如果不考虑竞争环境的影响,从而使贷款利率过分低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水平,只能意味着银行贷款定价的失败。因此银行在对贷款定价时,必须在市场竞争因素与盈利两者之间寻找较为理想的平衡点。
4.9 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整体利润:这一因素将银行的信贷客户作为一种整体关系来考虑。换言之,银行不仅仅考虑从某项具体贷款中赚取了多少利润,而且考虑的是银行能从客户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往来中赚取多少利润。
针对上述因素,银行在贷款定价的实践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有侧重点地考虑影响贷款定价的有关因素并确定适当的定价策略。
5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策略
根据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形势,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以贷款定价为核心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
5.1 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合作。为此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分部门核算和考核制度,为合理确定产品的平均费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促进内部资金的合理流动。内部资金利率是调节商业银行内部资金流向的重要杠杆,在利率逐步形成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对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因而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要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也要更为灵敏,同时兼顾分行间、资金来源部门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以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
5.2 贷款的管理部门需要深入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包括准确的财务状况分析、符合真实情况的贷款分类等),以合理确定贷款定价中的违约成本;要全面把握企业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确定这些业务往来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收益,以及商业银行在提供相应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以供银行在确定贷款价格时参考。
5.3 尽快建立适合银行业务实际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利率市场化环境的适应期后,西方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日渐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务必尽可能快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参照巴塞尔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利率管理机制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高效的利率决策机制、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先进的利率管理信息系统和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等。
5.4 密切关注和监测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本外币利率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科学利率预测的关键是,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利率预测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在我国当前实行外币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影响本外币利率变动的变量将来自于国内外的诸多方面,包括主要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本外币之间以及各种外币之间汇率的变化等等。
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其中预测难度最大的是利率周期转折点的预测。但是即便是对最困难的利率预测内容,也可凭借对经济规律的洞察力,通过对经济周期、利率周期的历史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经济条件变化的科学认识,运用高级数理统计和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科学准确的预测结果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5.5 根据本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目标需要,科学而灵活地进行本外币金融产品定价。商业银行本外币存贷款定价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总行依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目标需要,制定并公布本外币的基准利率水平;二是总行确定对各分行在总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例如,对于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总行可根据本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需要,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在充分考虑全行的资金成本、存款费用、贷款费用、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情况以及贷款的利率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利率水平。而总行对分行的定价授权,则可依据各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同业竞争关系等方面因素进行确定。分行在总行授权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可根据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对不同客户确定具体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5.6 借鉴国际银行界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创造并运用适合本行自身特点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运用利率敏感度分析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更新速度很快,已从80年代初简单的缺口分析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现代的模拟分析(少数西方商业银行已在尝试进行CAPM分析),并且进行压力测试。我国商业银行应从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发育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到本行的技术和财力承受能力,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各种分析工具,创造性地探索和建立适合本行特点的利率敏感性分析模型。对于资金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大银行来说,应着重开发具有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动态模拟模型,而尽量不使用共性化的一般性动态模拟模型。
5.7 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在这方面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关键是:一是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二是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在风险计量方法上,各商业银行也应尽量采用国际银行界的最新计量模型,同时结合本行特性有所创新。对国际通行的VAR方法的采用上不宜生搬硬套,而应根据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同金融环境、本行的个性特征和战略目标需要而对其进行必要的变异。
5.8 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在西方商业银行中,利率管理专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经济问题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在我国利率日渐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商业银行目标迈进的背景下,无疑地要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队伍。
注释:
Ⅰ账户平均浮存额:指客户的存款余额中,客户已经开出支票,但尚未办理提现和转账的部分。此部分存款额银行不能自由运用,故在计算“账户可投资净额”时应予扣除。
Ⅱ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指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平均利润率,可通过历史财务数据求得。此处之所以用“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计算账户可投资净额赚取的收益,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换言之,银行无法判定某一客户存款账户的资金被用于何种资产项目。
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基准利率论文; 利率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贷款定价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金融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费用管理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资金运用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 客户管理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