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品进口、资本技能互补与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中国论文,差距论文,工资论文,技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理论,中国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会通过产出和价格效应增加对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高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中国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则通过生产替代效应减少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降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从而缩小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出现工资均等化趋势。然而,在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丰裕的中国,H-O-S理论所预测的相对工资差距缩小并未完全成为事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不断上升,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比例从1995年的1.17上升到了2006年的2.06,2007年之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07~2010年相对工资差距仍然处在1.78左右的较高水平。①H-O-S理论不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相对工资差距作出合理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机制和产出效应并不是国际贸易影响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的唯一渠道,国际贸易还通过技术溢出、资本与技能互补等机制引起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和工资的变动。
技能偏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相对工资差距的重要机制。国际贸易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喻美辞,2012a)[1]。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对于解释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现象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如果资本与劳动力技能互补,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相对需求将随着资本的积累而不断增加,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不平等将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中国是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资本品净进口国,资本品进口是中国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资本品进口将引致资本积累并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机制提高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扩大相对工资差距。本文将基于资本与技能互补机制,探讨资本品贸易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针对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研究者们大多认为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是主要原因。然而,围绕贸易自由化通过何种机制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学术界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竞争效应。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国际竞争,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中国家会进行防卫型技术创新(Defensive Innovation),出现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从而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Wood,1995;Thoenig和Verdier,2003)[2-3];二是国际技术溢出和知识学习效应。通过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等,贸易自由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接触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由于学习技术知识是技能偏向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Pissarides,1997;潘士远,2007;喻美辞,2012b)[4-6]。三是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贸易开放后,随着国际资本设备价格的下降,发展中国家从国外进口更多的机器、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资本与劳动力技能的互补性,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与进口的资本、设备相匹配,从而导致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加(Acemoglu,1998;Krusell等,2000)[7-8]。
Griliches(1969)最先提出了资本与技能互补性假设,认为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而言,熟练劳动力与资本具有更强的互补性,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将不断提高,而非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将不断下降,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将不断扩大,这一结论已得到美国制造业数据的验证[9]。许多发达国家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不平等现象均可以由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得到解释(Lindqusit,2005)[10]。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验证,资本积累至少通过两种途径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不平等:一方面,由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资本投资和积累将会提高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工资水平;另一方面,新的机器设备通常伴随着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从而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Acosta和Gasparini,2007)[11]。Pavnik(2003)对智利的研究发现,由于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资本品进口在相对工资差距扩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Mazumdar和Agnoli(2004)对秘鲁的研究以及Akay和Yuskel(2009)对加纳的研究表明,资本积累和资本与技能互补是解释熟练劳动力工资上升和工资不平等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13-14]。Yasar和Paul(2008)对土耳其的研究指出,资本品的进口和计算机的使用增加了生产中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提高了土耳其熟练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这意味着土耳其的资本与技能也是互补的[15]。
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已得到了一些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支持,为解释相对工资差距的形成和扩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然而,资本与技能的互补性在中国是否显著存在,对中国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是否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仍留有空白。而且,从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资本与技能互补是一种瞬时现象还是长期现象,这一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探讨。另外,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仅仅从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的角度研究相对工资差距的形成,忽视了劳动力的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中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资本品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的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贡献。随着中国资本品进口的扩张和国内资本的积累,资本与技能互补性在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与技能互补现象是瞬时的还是长期的?对中国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相对工资差距有何影响?等等,这是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尝试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客观地测算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第二,运用中国的连续时序数据和协整检验法实证检验资本品进口和国内投资形成的资本积累与熟练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并关注互补现象的长期性;第三,将相对工资差距的变动分解为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三个部分,在控制后两个效应的前提下实证检验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及其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三、中国资本品贸易和相对工资差距现状
(一)中国的资本品贸易
根据BEC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所有对外贸易的商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将分为三个基本的部分: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每个部分的具体分类及代码如表1所示。代码为41和521的商品是资本品,代码为111、121、3、31、322、42和53的商品是中间投入品,代码为112、122、522和6的商品是消费品。
按照BEC分类准则,表2统计了1995~2010年中国的资本品贸易、消费品贸易和贸易结构状况。从资本品贸易来看,资本品进口从1995年的337.5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260.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15%;资本品出口也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77.0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680.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8.24%。在资本品贸易中,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占较大比重。从消费品贸易来看,1995~2010年间,消费品贸易也保持稳定增长速度,消费品进口和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0.17%和15.13%。比较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可以发现中国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品,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从贸易结构来看,②除2008年和2010年以外,中国的贸易结构均小于1,表明中国的资本品/消费品的出口比率小于资本品/消费品的进口比率,中国是资本品的净进口国。如果一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资本品的进口将会导致本国资本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导致投资成本下降,必然会放大贸易的效率收益,资本积累将会发生(Mazumadar,1996)[16]。因此,资本品进口对于中国的资本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
工资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技术水平(或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之间工资收入的不平等程度。目前的研究对中国工资差距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大多认为贸易开放加剧了中国的工资不平等。本文研究的相对工资差距主要是指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平均工资之比,这个比率反映了熟练劳动力高技术能力或教育程度的超额回报,因此又被称为技能溢价。国际上对熟练劳动力的划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教育程度来划分,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为熟练劳动力,其他为非熟练劳动力;另一种是按工作性质来划分,不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即非生产性工人)或者白领工人为熟练劳动力,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即生产性工人)或者蓝领工人为非熟练劳动力。本文采用前一种划分方法,认为受过高中及以上(包括高中、大专、大本、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是熟练劳动力,初中及以下(包括未上过学、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非熟练劳动力。③
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做出具体统计,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的衡量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腾瑜、朱晶(2011)按照工作性质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进行了区分,认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是熟练劳动力,用科技活动人员的平均工资表示熟练劳动力工资,用从事非科技活动人员的平均工资代替非熟练劳动力工资,从而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相对工资差距[17]。这种衡量方法忽略了熟练劳动力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即高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虽然他们从事的是非科技活动,但是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工资收入也较高。因此,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据此我们计算了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首先按照受教育程度将各个国民经济部门的熟练程度进行界定,④然后以各行业的历年平均工资分别乘以各行业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后相加,分别得到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类行业的平均工资,再将二者相比即可得到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关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不同学历层次劳动力所占比重,《中国统计年鉴》在2001年之后才有统计,本文运用相应数据,按照此方法计算了2001~2010年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1995~2000年的相对工资差距数据来源于Xu和Li(2008)的研究成果[18]。下页图1描述了1995~2010年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变动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从1995年的1.17上升到了2006年的最高水平2.06,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6%,2007年之后虽然有所回落,但在2007~2010年间相对工资差距仍然处在1.78左右较高的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造成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劳动力供给层面的因素,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熟练劳动力相对非熟练劳动力的供给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只有当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超过其相对供给时,相对工资差距才会扩大。因此,研究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劳动力需求层面进行。中国是一个资本品净进口国,在贸易开放条件下,如果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存在,资本品进口将成为中国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进而引起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的上涨,从而扩大相对工资差距。
四、资本品进口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在Krusell的模型中,对结构资本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对其他三种要素采用CES函数形式,从而将生产函数G(·)表示为:
其中μ和λ分别表示非熟练劳动力和设备资本要素的收入份额(0<μ,λ<1),σ和ρ为两个替代弹性系数,控制了设备资本与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之间替代弹性的大小(σ,ρ<1)。设备资本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为,设备资本与熟练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为。如果资本与技能是互补的,则意味着σ>ρ。
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出,因此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6)式意味着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取决于三个因素:熟练劳动力的人均资本存量、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投入之比、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效率之比。
资本品进口、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R&D投资是中国实现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刻画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时,(6)式中资本变量应包括进口的资本品、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物质资本存量和R&D投资形成的R&D资本存量。由于中国的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时间尚无数据统计,本文用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劳动投入。据此将本文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7)式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的变动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the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effect),如果资本与劳动力技能(或熟练劳动力)在生产中是互补的,即>0,且σ>ρ,则一种要素的数量或质量的增加会提高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出,这意味着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随着资本的积累而上升。第二个部分是相对数量效应(the relative quantity effect),如果>0,则当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投入数量增加时,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将下降,这意味着熟练劳动供给的增加有助缩小相对工资差距。第三个部分是相对效率效应(the relative efficiency effect),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替代弹性系数,如果>0,则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1。在此情形下,如果熟练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高于非熟练劳动力,则相对工资差距将会扩大。
(二)数据
1.相对工资差距。1995~2000年间的相对工资差距数据来源于Xu和Li(2008)[18]的研究成果,2001~2010年的相对工资差距数据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按照前文所述方法计算得到。
2.资本品进口。根据BEC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所有对外贸易的商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将分为三个基本的部分: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其中,机械设备与其他资本品(代码为41)和工业用运输设备(代码为521)类商品为资本品。根据此分类标准,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可以获得中国资本品进口贸易数据。
3.物质资本存量和R&D资本存量。根据Wang和Yao(2003)[19]的测算结果,1995年中国的实际物质资本存量为129162亿元,再依据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运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中国1996~2010年的物质资本存量(1995年不变价格):[19]。其中δ为资本的折旧率,假定为5%,为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每年的名义投资额进行平减后的每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1995年不变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和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每年R&D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R&D资本存量按照永续盘存法算出,假定R&D资本的折旧率为5%。
4.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人数之比。本文界定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是熟练劳动力,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是非熟练劳动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全国不同学历层次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统计,计算出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人数之比。
5.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效率之比。一般用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来衡量劳动效率。由于目前中国尚未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做出统计,本文用国民经济行业中熟练劳动行业与非熟练劳动行业的生产效率之比来近似替代该指标。在测算各行业的生产效率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将产出率设定为产出,将劳动力和物质资本设定为投入变量,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可能存在伪回归问题,但是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则回归结果仍然有效。因此,需要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使用单位根方法(ADF)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下页表3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是非平稳序列,但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所有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这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由于待检验的协整变量多于两个,所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前文构建的回归方程,本文检验了五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表4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临界水平上,五组变量均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而且第一组和第四组变量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第二组、第三组和第五组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因此,中国资本积累与相对工资差距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由于五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均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对这五组变量进行OLS估计是有效的。为解决时间序列回归过程中的自相关问题,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一阶自相关项AR(1)和二阶自相关项AR(2),得到如表5所示的回归结果。
模型(2)将实现资本积累的三种途径,即资本品进口、固定资产投资和R&D投资共同纳入回归分析中。估计结果表明,资本品进口变量和国内R&D资本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说明进口的资本品和国内的R&D资本与熟练劳动力(或劳动力技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中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资本品的进口将会导致本国资本品相对价格的下降,进而导致投资成本下降,从而促进资本积累。第二,中国的高端装备和机械产品,如农业机械、内燃机、石化机械、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目前具有较高的进口依存度。⑤这些进口的资本品的技术密集度很高,既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与之相匹配,也常常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发生,有助于提升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第三,R&D资本也具有高技术密集度的特征,R&D投资是一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随着R&D投资的增加,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需求将会不断提高。然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物质资本存量的回归系数却显著为负,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与熟练劳动力的互补性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熟练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需求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
这验证了进口的资本品与技能的互补性。资本品进口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中国从国外进口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资本品促进了国内的资本积累,有利于提升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从而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进而扩大相对工资差距。模型(4)的估计结果表明,国内物质资本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在不考虑资本品进口的情况下,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与劳动力技能没有明显的互补性。根据模型(5)的估计结果,R&D资本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根据回归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仍然可以得到σ>p,这意味着国内R&D资本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与劳动力技能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从模型(1)至模型(5)的回归结果来看,非熟练劳动力与熟练劳动力的就业人数之比、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效率之比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但不显著,说明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均不显著,即熟练劳动力投入的相对增加没有通过相对数量效应缩小相对工资差距,熟练劳动力相对效率的提升也未显著扩大相对工资差距。相对数量效应取决于熟练劳动力供给和就业的变动。从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供给和就业人数的变动趋势来看,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和就业率均不断上升。在短期,当中国熟练劳动力禀赋较低时,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和就业率的增长将会带来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生产率和边际产出,加剧工资的不平等。但是在长期来看,随着熟练劳动力供给量超过某个临界水平,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通过劳动力价格效应引起其工资水平的下降,从而有利于缩小相对工资差距。⑥相对数量效应的不显著意味着中国熟练劳动力供给和就业率的增长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相对效率效应取决于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熟练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仍然较低,对熟练劳动力工资的上涨没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中国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品进口与劳动力技能(或熟练劳动力)的互补效应及其对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在中国显著存在,而且具有长期性。第二,资本品进口促进了中国的资本积累,并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第三,劳动力的相对数量效应和相对效率效应对中国不断扩大的相对工资差距的解释力不强。
(二)政策建议
资本品进口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又通过资本与技能互补效应扩大了中国的相对工资差距,这是一种相互冲突的结果。这种结果表明中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对外贸易发展所需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以及与对外贸易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不完善的制度体系难以将相对工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基于此,给出本文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和机械制造业,促进国内资本的积累。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机械和设备是中国实现技术追赶的理性选择,但是这种技术引进模式使得国内劳动边际产出的提高越来越依赖资本品进口,从而相对工资差距不可避免地扩大。发展国内高端装备和机械制造业,有利于提高国内资本品的生产能力,减少对资本品进口的高度依赖,降低资本品价格并促进国内资本积累,也有利于防止工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目前,虽然中国的高端装备和机械制造业仍具有较高的进口依存度,但是在风电核电装备、工程机械、重矿机械、石化通用机械和基础件领域竞争潜力较大,可实现进口替代的大幅度增长。
2.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的完善,从宏观层面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所得税制,强化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力度,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从微观层面来看,要完善要素配置和要素报酬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充分流动,形成一个劳动力工资随企业效益提高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
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熟练劳动力供给。在长期当熟练劳动力供给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将通过劳动力价格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相对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之势。中国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伴随着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和相对工资的上涨,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以满足其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同时非熟练劳动力需要主动接受教育和培训,向熟练劳动力转变,以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
(三)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资本与技能互补性这一新的视角解释了中国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局限,本文的研究忽视了不同行业或不同企业在贸易规模、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资本与技能互补性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基于企业或行业异质性进行更微观层面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另外,本文的研究虽然证明了资本与劳动力技能(或熟练劳动力)的互补性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但没有解释互补性本身。资本的积累需要更多的熟练劳动力与之相匹配,而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也将激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资本设备,即资本与劳动力技能之间的互补具有内生性。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对资本与技能互补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作者的测算,具体测算方法在后文中有详细说明。
②参考Lewer(2002)的做法,将贸易结构定义为:贸易结构=(资本品出口额/消费品出口额)/(资本品进口额/消费品进口额)。如果一国的贸易结构大于1,说明该国是资本品净出口国;如果一国的贸易结构小于1,则该国是资本品净进口国。参见:LEWER J J.International Trade Composition and Medium-run Growth:Evidence of a Causal Relationship[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2(3):295-312.
③在按照受教育程度来区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时,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发达程度较高的国家,比如在美国,一般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被认为是熟练劳动力,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被认为是非熟练劳动力。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标准相对较低。
④将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界定为熟练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界定为非熟练劳动力。通过比较国民经济各行业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就可以大致判断该行业的熟练劳动密集度。
⑤如农业机械中的大功率拖拉机和高端水稻玉米收割机70%以上需要进口或者依赖外资企业,内燃机中的大功率高速机80%以上需要进口,石化机械中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60%以上需要进口,机床工具中的高端数控机床95%以上需要进口,基础件中的高压液压泵90%以上需要进口。
⑥这意味着熟练劳动力供给与相对工资差距之间呈“驼峰形”关系,即随着熟练劳动供给的增加,相对工资差距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