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与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西部开发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系统、资源开发、科技竞争等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一场生产力领域中的革命。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图书馆是搜集、组织、提供文献的主要机构和场所,文献便是科学技术情报信息的主要寄存形式和附载媒体。图书馆肩负着西部大开发的信息文献服务的基础任务,与开发西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西部大开发,图书馆承担的历史性的任务
在西部开发形势下,图书馆在承担传统范式下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及文献服务功能中,增添了一项全新的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传统的图书馆是作为保存文化财富——书籍的机构,广泛、完全、完整、安全地保存着记载人类活动的知识的文化典籍,以书本的形式向读者提供前人和当代人类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和文化科学经验。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形态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全球网络化的逐步发展,图书馆中的电脑可以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纸制书籍在信息容量、信息获取方面将逐步被影像、光盘所取代。高科技使图书馆在提高工作成效中增强和产生了全新的服务功能,即信息产业功能。随着信息产业化、市场化的出现,图书馆已成为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地。
当今社会在劳动力、资源、资金为主体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信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形资产。信息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图书馆是成为多功能信息服务、咨询中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基地。图书馆及信息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功能优势,积极搜集、组织、检索各种信息,以文献的形式将信息传递出去,使信息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图书馆职能在西部开发中既是情报、信息的吸收源,它从文献及网络中吸取、汇总、组织大量的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的情报、信息;又是信息、情报的发生和输出源,向社会不断提供和发散信息和情报。
2 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图书馆旧模式的局限性及建立新的范式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为西部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图书馆工作中的矛盾和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旧有的图书馆范式所决定的。旧有范式的图书馆的陈旧性、不合理性及不科学性,使图书馆事业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胜任西部大开发向图书馆事业提出的要求。认真分析旧范式对图书馆的制约主要有四方面:
(1)观念滞后。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有着相当丰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图书形成的历史渊源流长。文化积淀既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明宝藏,也给中国图书馆事业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范式结构,留下严密的、禁锢思想观念的稳定性框架结构。其一,服务观念单一化。中国图书事业素以保存和教育为宗旨。历来讲求图书的知识积累性和藏书的文化性,倡导在精读细研中实现学问的积累。图书馆事业以单一性的服务为目的,就是正统而规范的观念。这种观念缺乏时代感,不具备当代社会的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建立资本市场的经济运作规律。其二是管理观念单一。以往图书馆事业是以馆藏书籍的多寡、孤本古本的珍藏、藏书保管的好坏为判定其优劣的标准。而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图书事业功能的演进,搜集、汇集、组织和提供信息成了主旨和任务。一个图书馆能否以现代手段向社会提供日益增值的信息,能否及时、适时地向读者反映科技前沿成果,已成为图书馆工作优劣的尺度。
改变这种范式的对策应是转变观念,适应形势要求。要在继承和宏扬图书馆文化的优良传统中,把传统优秀的遗产融入到现代图书馆事业中,并以此“作为中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在图书馆事业中要树立信息服务的前沿”观念,以观念现代化、服务意识多极化、信息产业目标终极化的现代化图书馆观念,迎接西部大开发提出的新的课题和挑战。
(2)机构体制的凝固。近现代图书馆机构建制的统一性和集中性以及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经济的包容性,形成了我国公共所有、单位所有的图书馆格局。其特点是规模小,力求小而全;无论从书的类型、书目的设制分类、馆藏的程序方法都是一种毫无质地区别的统一体制。其结果是,图书购置重复,造成资金分散、管理混乱、利用率低下、人员浪费的结局。这种传统的图书馆机构体制的凝固状态已不能胜任广大读者索取知识和获得信息的需求。
改变这种范式的对策是建立社会化的图书馆体系。应在现有公共、单位图书馆格局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指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建立起社会化的“大图书馆”。以省级图书馆为“龙头”、为母系统,以各级公共、单位图书馆为子系统,形成一个地区性的图书馆大系统。在逐步清理各个子系统图书馆的现有馆藏书籍、人员配置、管理工具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做到“三清”,即书目清、库存清、借出书籍清;然后,搞好图书资源优化配置,在协调中逐步实现“三个统一”,即馆际书目目录统一、借阅往来统一、文献资料提取统一,真正实现以省级图书馆为核心的“大图书馆”格局,做到资金、人力、图书的统一、集中使用,使各子系统图书馆成为一个协调、耗散、关联的系统结构。
(3)管理落后,高科技手段差。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文化、高科技技术滞后,大部分地区在搜集、组织、汇集、提供信息方面仍然处于落后、陈旧的手工处理阶段,或者处于某些环节利用电脑、而其它环节仍然采用人工处理的信息处理阶段,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的各种需求。
改变这种范式的对策是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建立新的范式所必须具备的高科技工具手段,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一是做好图书馆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逐步形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处理、信息通信高科技化的图书馆新知识体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真正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创造与分配信息为基础的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摄取、信息发布;认识到信息的高科技含量是信息作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其二,狠抓硬件,包括电脑、软件、网络为主体的基础建设。省级图书馆应率先引进计算机系统化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图书信息的中转中心。各级单位图书馆也应逐步配置现代化的信息软件及硬件,并逐步与中心及其它图书馆形成馆际信息、图书互联网。其三,实现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与过渡。迅速在各级图书馆管理中形成传统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纸载体与软件、光盘载体,现代图书意识与传统图书意识相互交错、溶融、联姻的新型范式。
(4)现有图书馆人员素质、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与形势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图书馆是由主体——中介——客体所组成的工作机构和体系。主体是图书馆馆员和相关领导,客体是文献、图书,中介是图书馆的各种工具。一个设备再齐全、先进、完好的图书馆,其发挥作用的好坏都是由该馆馆员及相关领导的人员素质、能力水平、敬业精神所决定的。客体是由主体以不同的行为方式、技术水平、利用和使用中介而产生作用的。同样,随着客体和工具的改变,主体必须要适应和发生同步的、相应的改变。所以说主体是客体和中介价值能否实现的最根本、最活化的因素。图书馆馆员和相关领导的素质是指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图书馆专业知识、文献知识、外语或古汉语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具体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应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
改变这种范式的对策应是每个馆员都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组织上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做好新型图书馆员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电脑应用操作的培训,要努力教育和培养馆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