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要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必须从战后异军突起的一门新学科——“发展学”的深入发展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忙于战后的重建、恢复和发展。于是各种研究发展问题的新理论、战略方案和具体政策纷纷涌现,学术著作竞相问世,渐渐形成了一个热门的学科——发展学。半个世纪以来,发展学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渐进深化的过程。
战后头20年的认识:“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发展学是从发展经济学开始的,然而发展经济学起初实为“增长经济学”。战后西方经济学家重视经济增长理论,于是出现了若干经济增长模式和理论。当时学者们还没有把“发展(development )”与“增长(growth)”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多数学者实际上认为“发展=经济增长”。这种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战略是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目标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还必须进行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然而这种改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因此这种战略必然会忽视社会其它领域的发展目标。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开始的,秘书长吴丹概括地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一广为流行的关于发展的公式,反映了战后头20余年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在上述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学者们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的现象。于是人们对过去的发展战略产生了怀疑,提出了批评。
60年代末以来的认识: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不能把发展简单归结为经济增长,应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学术界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的涵义较窄,通常指纯粹意义的生产增长;而发展的涵义较广,除了生产数量上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某些制度的变化;不仅包含经济的发展,还包含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行政体制的进步;不仅有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提高。总之,发展必定有经济增长,但有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有发展。许多学者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增长的目标之外,还必须注意发展的社会效果。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除经济指标之外,还应包括各项社会指标,即反映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尺度”——诸如教育、健康、住房、犯罪、社会地位变化等等,以及反映分配状况的“经济尺度”——诸如收入分配、就业比例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在联合国会议和有关文件中也得到了反映。这个阶段的认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少数人富裕不等于社会幸福,发展是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70年代以来的认识:当前的发展要顾及后代和未来,不能牺牲环境求发展
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严重问题,人们越来越关心这种发展的后果,以及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从60年代末以来,发展学进展到把对发展现状的研究同对未来前景的预测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发展未来学,通常就叫“未来学”。未来学综合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预测今日的发展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为了趋利避害,对今日世界的发展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配套措施和具体政策。
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是在80 年代中期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并且给了它10个以上的不同“定义”和“指标”。对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对话和辩论,终于在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 认为“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共识包含了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保与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后经全体联合国成员国的共同努力,1992年的环发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最后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会议号召各成员国制定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并加强合作,以推动《21世纪行动议程》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