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联机编目现状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目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4.362 [文献标识码]A
1 联机编目概述
联机编目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由多个图书馆共同编目,合作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实现联机共享编目,即任一授权成员馆对入馆新书(刊)编目上载以后,其他馆就可从网上查询并下载,从而大大减少书刊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提高信息加工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实现书目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传递的最佳方式。
在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和建设中,文献信息编目工作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当前,在这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到了基于开放系统互联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分布处理阶段。这一巨大的变革,使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尤其是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模式和组织随之进入了网络化的崭新发展阶段。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着手建立各自的联机编目中心。以美国OCLC为代表的联机编目是迄今世界上最为完善的编目组织形式。
2 我国联机编目的现状
我国虽在统一编目、联合编目、集中编目等方面做过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至今大多数馆还没有达到联机共享编目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已初步具备实现联机编目的技术条件,个别联机编目机构(如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联机编目系统等)已开始运作。
2.1 联机编目的现有技术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图书馆界应用计算机成为可能。从70年代末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近3000个图书馆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本馆自动化系统,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编目处理能力,特别是90年代后期,Internet网络技术,以及我国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的迅速崛起和网络费用的逐步下调,计算机硬件设备价格不断下迭等因素,使图书馆间的“联机编目”成为可能。
2.1.1 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其相关软件
从国家图书馆装备的大型机,到一些大中型图书馆的中小型机和超级微机,到各类图书馆的微机,计算机设备已有相当数量。书目网络系统所要求的海量存储在十几年前是一重大困难,而现在具有几十GB存储能力的设备比比皆是。适应中文文献联机编目的软件,例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图书馆管理系统”,深圳图书馆的“ILAS系统”,北京息洋电子信息研究所的“息洋图书馆集成系统”等等,经过多年的运行实践,性能稳定、操作方便。
2.1.2 通信网络
近年来,中国公用数据通信设施有了突破性进展,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拨号、租用ISDN等方式,从任意路径入网享用各种信息服务,这就为图书馆网络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1994年10月,云南省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YULCS)一期工程进入测试阶段,该网络联接了整个云南地区高校图书馆。1995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以省馆为主导,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市馆为重点,以珠江三角洲各馆为对象,上连国家图书馆,下连部分市县级图书馆。
“北京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是运行在中国教育科研示范网(NCFC)上的图书情报管理和服务系统,它运筹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所属的各图书情报部门的计算机设备处理能力,实现对这一地区文献信息的科学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最终建成一个以图书情报自动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中科院、北大、清华图书情报网络(APTLIN)。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成对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的贡献。CERNET现已开通了北京、沈阳、西安、上海、成都、南京、武汉、广州等8个地区网的10个节点高校,10个节点高校的图书馆正在努力完善本馆自动化系统,与CERNET和因特网相连,目前各节点的图书馆站在“大地区节点图书馆”的高度来建网和上网,起到了节点图书馆向非节点图书馆辐射的作用。以CERNET为依托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CALIS)的建设,通过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子网,以全国性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为节点,已逐步开始连接进入“211工程”的所有学校,并与国外文献信息系统广泛联网,初步形成中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
2.1.3 技术队伍
十多年来,国家图书馆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举办了数百次编制机读目录和开展联机编目为主题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参加者有一万多人次,形成了一批基本队伍,并出现了若干个被图书馆学界认可的学科带头人。
为确保书目数据制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和修订了《中文机读目录格式手册》、《中国机读规范格式手册》、《中文图书名称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中文图书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等,使之成为全国联机编目工作共同遵守的标准。中心把成员馆编目员的培训视为一项重要工作,于1998年12月15~19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第一期中文图书联合编目培训班,并采用考核的办法,为成绩合格的成员馆学员颁发了《联机编目员资格证书》,赋予他们向联合编目中心数据库上送自编数据的资格。此外,中心还成功举办了编目规则、目录格式、规范控制等培训班,并且每年还对编目员进行培训。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为了保证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及时发挥效益,先后举办的培训班有11次,共培训410人次。各地区中心派人接受培训后,回去还对本地区高校的馆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联机编目业务。各地区中心举办培训班累计23次,共培训500多人次。从而使我国的联机编目工作具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技术队伍。
2.1.4 数据准备
80年代以来,编制机读目录有关的国家标准已陆续制定,相应的书目著录规则与标引方法(分类法与主题表)也经过多次修订。在编制2000多万条书目记录的实践中,图书馆和编目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初步形成可操作的技术文件,并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这一时期,数据库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据统计,建成的数据库1991年有806个,到1994年则增加到1038个。例如,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1988年后)》、由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共同完成的《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1964-1987)》,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以《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为代表的,包括化学库、光学库、生物库、物理库、稀土库、天文库和计算机库等在内的数据总量超过79万条的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
这些大型数据库的建成,不蛤是对编制机读目录的充分实践,更重要的是为联机编目的开展做了必要的数据准备。
2.1.5 投资能力
国家对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投资是巨大的(以每馆平均20万元计算,每年总投资应在6亿元以上),主要用于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上。但近年来,社会各界已充分认识到数据制作方面的投资对整个自动化进程的重大影响,不少部门已开始在文献信息开发上增大投资力度。
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CALIS)的建设中,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华东北、华东南、华南、东北等四个地区中心的教育主管部门按计划落实了地方政府专项配套经费。江苏省1999年投入250万元,累计达1200万元;上海市投入400万元建设“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项目;广东和吉林省已给地区中心分别投入120万元和70万元;黑龙江省也给东北地区国防工程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投入100万元。
2.2 实行联机编目的现有法规标准
数据是书目文献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数据的多少和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数据库优劣的重要标准。数据规范化生产对保证数据库质量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开展联机编目时,数据规范化生产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十多年来,图书馆界为适应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方便计算机传输和保证书目数据的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法规。
北京图书馆于1986年编制了《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讨论稿。1989年经讨论决定,中文书目数据库建议采用CNMARC标准,西文书目采用LCMARC标准。1990年,北京图书馆开始向全国发行《中国机读目录》,1995年《中国机读目录(CNMARC)》正式成为文化行业标准。
目前,开展联机编目所应遵循的各种标准有:
1)著录标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ISBD
2)机读目录格式:CNMARC;LCMARC
3)主题标引规则:北京图书馆主题标引规则;LCSH
4)分类法:《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
5)规范:名称规范、题名规范和主题规范
6)信息检索标准:Z39.50;HTTP协议
7)数据传送标准:ISO2709
2.3 联机编目的具体实施状况
2.3.1 联机编目的开展
国家图书馆于1997年10月成立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联机编目应用系统已于1998年12月开始进行联通试验并开始试运行,客户端操作软件及说明书可从以下站点自由下载。截止于2000年7月,联合编目中心的成员馆已达98家,其中绝大多数成员馆已能够通过网络向联合编目中心数据库上送数据和下载中心的书目数据。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1998年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开始实施。1999年开始联机编目的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1月建成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始联机编目工作。2000年3月29日,武汉大学图书馆向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上载成功第一条原编记录(CALIS控制号:CAL022000368254),标志着CALIS联机合作编目正式开始运行。截止到4月28日,不计管理人员查库,各成员馆已访问联合目录22414次,涉及记录18211条。日最高访问量3225次,每分钟最高访问量94次,累计提交原编数据8029条。现开始联机上载数据的图书馆已达21家。
2.3.2 联机编目的网络模式
我国现在运作的两大编目机构,即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CALIS)联机编目系统。
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编目网络的模式分为两极:全国编目中心和成员馆。
全国编目中心负责全国图书馆合作编目的组织管理;负责计算机联机编目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开发、维护和运行;建立各种共享资源数据库,供使用者进行网上查询、馆际互借、参考咨询;负责所建数据库相关标准的制定,数据质量的控制以及数据库的维护;负责合作馆的联络,业务培训;负责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
成员馆可享受中心提供的包括联机编目和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在内的全部服务。成员馆可参加中心的业务培训。成员馆需在中心网络系统中建档,设置该馆的馆藏标识符,严格遵照中心制定的各项标准、规范、编制本馆的书目记录提供给中心数据库;并享用其他成员馆的编目记录。
CALIS编目网络模式分为三级: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和成员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华东南、华东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中心分别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吉林大学。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东北地区国防科技文献信息中心。CALIS的成员馆遍及全国各大高校。
3 结束语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已基本具备实现联机编目的技术条件,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CALIS)联机编目系统已开始运作,网络覆盖面有不断扩大之势。但真正实现全国性的联机编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包括人力)、设备问题(包括网络通信)、经费问题,还有组织问题和立法问题。
我国今后的联机编目工作应考虑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还可考虑与出版发行部门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现代技术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整个信息业都处于一种被称之为“技术渗透的环境”中,随着技术的更新,联机编目的技术方案也将得到发展,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共建与共享,使编目工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