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太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差异性最强的地区之一,凡能在地球上找出来的几乎所有大的差异,都会在亚太地区发现,好似一块多姿多色的马赛克多面几何图形。但差异性只是亚太地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尚有一系列不为人们重视的共性。正是这种差异性与共性构成了亚太地区的总体特征。
(1)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海运发达。
亚太地区大体在东经75度,西经75度,北纬81度,南纬54度的范围,即西至印度半岛,东到美洲西海岸,北起俄罗斯的北地群岛,南至澳大利亚的麦夸里岛。东西相差经度150度,直线距离约2万多公里,跨越15个时区,南北纬度约135度36分,直线距离约14870公里。南北纬度之广,使之涵盖寒、温、热气候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就使得亚太地区的生物自然资源丰富齐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多姿多彩,其为经济合作、资源互补所提供的物质基础是世界上其他经济区域所不可比拟的。”(注:陈长春编:《中国周边经济合作地理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202页。)亚太大陆总面积达17968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以上;其浩瀚广袤的太平洋水域和星罗棋布的海岛,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它拥有24亿人口,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
这里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和充足的地方。据统计,这一地区以储量计算,煤占世界总储量的61%,铁矿石占46%,铀占45%;在世界19种贵重原料产品中,11种原料产品的最大储量集中在这一地区;大米、大豆、棕榈油、椰子油和天然橡胶的产量都占世界第一;谷物和小麦的出口量占世界市场总供应量的80%和90%(注:武桂馥:《太平洋的崛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9页。)。
海洋把太平洋各国分隔开来,成为经济交往与联系的障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太平洋变成了畅通的“太平”通道,因此便于与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交往。
(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繁多。
亚太地区是世界上人种、民族最多的地区。有蒙古人种、过渡类型人种、欧罗巴人种、赤道人种等;民族更多,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
亚太地区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大语系。在世界14种语系中,亚太地区就有10种,最大的语系是汉藏语系,其次是印欧语系,第三是南岛语系,第四是达罗毗荼语系,第五是日本语系,第六是南亚语系,第七是阿尔泰语系,第八是朝鲜语系,第九是闪含语系,第十是安达曼语系。
亚太地区的宗教主要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此外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地区性宗教,如印度教、锡克教、道教、神道教、袄教等。
(3)亚太地区核心部分历史悠久、文化独具特色。
亚太各国历史千差万别,有的国家如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有的国家成立甚至不到半个世纪,而有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已长达五千年。但就亚太的核心部分——东亚而言,其文明历史极为悠久。尤其是中国,它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炎黄至今,五千年历史文化绵延不绝。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像中国这样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疆域和主体不变的文化,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10来个世纪里,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峰,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而西方文明的起步则晚于东方。当中国的夏王朝出现在中原大地时,欧洲基本上还处于一派蛮荒状态。
亚太地区存在五大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有的国家和民族只信奉一种宗教,只有一种文化,而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同时存在几种甚至数十种不同的宗教、几种文化。但是就东亚文化而言,其主体文化乃是儒家文化。东南亚的文化大部分来源于印度。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中,这一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战略方面与东亚其他地区的联系不断增加”(注: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页。)。因此,东亚包括东南亚在内已形成了一个“儒教文化圈”,即中华传统文明(西方人称之为Sinitic Civilization)。除儒教文化因素外,还有佛教、道教和其他思想因素。“这个大文化圈不论在人种、书面文字系统、家族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历史形成的共同性与相关性,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或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圈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12页。)东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丰富璀璨、博大精深,但东方文化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有异于西方文化。
(4)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经济60年代后迅速发展,但发展极不平衡。
大部分亚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多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基础极为脆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极为贫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殖民主义枷锁下摆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但落后与贫困状态依然如故。50年前的亚太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东亚被称为世界上最没有希望的地区。
60年代以后亚太是世界各地区变化最大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也远远超过西方国家曾经创造过的纪录。在历史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工业增长速度很小,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1%已是历史性的创新,这种增长也只在英国某些地方出现。“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在西方先进工业国中这一增长率达到1%~2%,即提高约一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增长率又翻了一番,达到3%~5%,被称为‘经济奇迹’。但真正的经济奇迹出现在东亚地区。这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战后工业化进程中把经济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7%~8%甚至更高,一般都高出于西方发达国家年平均增长率一倍以上,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全新势头。”(注:罗荣渠:《东亚现代化研究丛书》序,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2页。)
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经济出现了低增长,而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却一直保持着高增长。1980~1990年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3%,而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7.9%。特别是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只有1.1%,而东亚经济的增长速度却高达8.3%。根据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萨蒂什·杰哈博士提供的数字,“在此期间,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5%,东南亚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8%,以中国、越南等为代表的正在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性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6%。”“东亚地区在过去25年中,人均收入几乎增加了3倍,这是经济史上无可比拟的纪录。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1世纪初,它有可能开始超过大多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注:〔英〕《金融时报》1993年4月26日。)东亚地区经济增长不是单一国家的现象,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现象,即所谓“链条式”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扩散结构。60年代日本利用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率先实现了高增长,70年代“四小龙”崛起实现了工业化,80年代出现了“三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起飞,90年代又有中国“一条大龙”的腾飞。这种链条还会进一步拉长。其经济增长和现代化扩散结构的层次是:美国、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印度、印支(主要是越南)(注:俞新天:《东亚现代化的前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载《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还有人把这种“链条式”说成是“整体咬合联动的增长体制”,即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等像几个齿轮一样,互相咬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彼此牵动、互相补充的动态经济增长体制。
亚太各国的经济发展又是极不平衡的。其他各洲也存在比较发达和比较不发达的经济,但它们无论如何也没有亚太各国和地区的差异大。我们可以把亚太各国和地区按经济发展(主要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为4个层次:(1)美、日、澳、新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7年达28740美元,日本达37850美元。(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四小龙”加上泰国和马来西亚。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为32490美元,香港为25280美元,韩国为10550美元,泰国为2800美元,马来西亚为4680美元。(3)向新兴工业国家迈进的国家,指中国、其他东盟国家(菲律宾、印尼等),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国860美元、菲律宾1220美元,印尼1110美元。(4)现代化开始起动的国家,其中包括印度(390美元)、越南(320美元)、老挝(400美元)、柬埔寨(390美元)、蒙古(390美元)等。这4个层次中最穷的国家人均收入不过300多美元,最富的国家人均超过3万美元,彼此相差100倍(注:参见联合国《统计月报》1998年9月;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1999年第3期第74~77页。)。
(5)政治上形成了不同于欧洲的特殊运动、特殊格局和特殊的意识。
特殊的运动指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亚太绝大部分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战后各国人民争取独立的胜利开辟了道路。战后初期,亚太地区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最高涨的地区,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中国、印度、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标志着亚洲新兴力量的崛起。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势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
特殊的格局指亚太地区不同于欧洲的单纯的两极格局。中国革命的胜利最先突破了雅尔塔体制,连同一系列独立国家的出现、亚洲各国联合一致的种种行动(诸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成为两极格局中的新因素并在亚太地区组成一支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从而在该地区较早地出现了多元结构和多极格局,七八十年代又逐渐形成了美、苏、日、中四极格局。这与欧洲的美苏两极格局有着明显的不同。苏联解体后,亚太地区除上述四极格局之外,又增加东盟一极,即美、俄、中、日、东盟五极格局。
特殊的意识指亚洲独立自主的“亚洲价值观”或“亚洲意识”。这种新的意识在冷战结束后,日趋明显。其表现有:(1)亚洲发展中国家强烈抵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借“人权”、“民主”等问题,要把西方的一套政治和经济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国家。如在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上,亚洲发展中国家站在抵制西方一些国家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前列。同年4月亚洲国家通过的《曼谷宣言》,9月在东盟各国议会组织通过的《吉隆坡人权宣言》以及1994年12月在吉隆坡举行的“人权问题再思考”国际讨论会,都显示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独立立场。此外在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的施压行径也给予强烈反对。东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APEC会议上,在东南亚国家论坛会议上,在亚欧会议上等许多场合均表现了其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霸权行径强烈抵制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恰恰是亚太意识或更确切地说是“东亚意识”或“东亚地区主义”的出现和形成。亚洲国家正越来越多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对美国影响亚太地区的政策提出挑战,影响全球秩序的更多的决定将由亚洲国家来做出。(2)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不同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都与西方有显著区别。法国《世界报》评述说:另一种现代模式取代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趋势正在“巨变的亚洲”出现,亚洲国家以不同的形式拒绝西方模式的霸权(注:〔法〕《世界报》1994年12月2日。)。亚洲新兴力量的崛起,促进了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文化的多样化竞争。
当然亚太地区不应忽略的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与对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世界上几乎很少有像亚太地区在这方面突出的差异与对立。这也是亚太地区在政治上特殊的重要方面。
(6)军事上一直缺乏安全机制,冷战时期局部战争一直未断,冷战后则转战为和。
在欧洲,冷战时期有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北约与华约)和全区性安全机制(欧安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欧洲的安全。相比之下,由于历史原因,亚太地区绝大部分国家长期遭受外来势力侵略和掠夺,其首要任务是防止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愿牺牲部分主权来建立安全机制,加上亚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多样性以及大国之间的微妙复杂关系等原因,该地区不大可能建立类似欧安会那样的安全机制。建立安全机制的努力从冷战时期就受到各国的冷遇。冷战结束后,亚太各国虽然对建立安全机制有了一定共识和愿望,但困难重重,难以在短时期内有什么奇迹出现,其最终建立的时间表难以断定,目前尚处草创和准备阶级。在亚太地区占据重要位置的是双边关系,包括双边对话、防务联合等等。
在欧洲,由于安全机制的建立,50年来那里没有爆发过战争,与“欧洲无战事”相比,在亚太地区,从日本投降之日起,直到1991年,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战争一直未断。几乎每10年就有1~2场极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局部战争中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战争,也有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正义战争,二者相比,后者是主流。这其中包括:1945年11月印尼人民抗击英军的泗水保卫战;1946~1949年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1946~1954年越南抗法救国战争;1950~1953年朝鲜抗美爱国战争;1964~1975年的越南抗美战争;1978~1989年柬埔寨抗越救国战争;1979~1989年阿富汗抗苏武装斗争等。
冷战结束后,尽管亚太地区尚未建立安全机制,但由于亚太地区已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结构,从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一些原来由于美苏对抗而产生的旷日持久的“热点”问题,如柬埔寨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问题,或开始降温或走向政治解决。
从上述六方面的分析中看出:亚太地区共性与异性共存。二者相比,异性大于共性,即大异小同,其核心部分的东亚地区其共性则大于异性或同于异性,即“大同小异”或“大同大异”。这“大异”既有弊又有利。差异存在的最大好处在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有着极大的互补性,各国间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亚太地区各国人民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各国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交融与相互学习。从日常的社会生活、行为规范和思想内容中,都很容易看出多种文化交融的痕迹,诸如传统和西式摩登时装同在,中式、日式餐馆和西式餐厅并存,佛教、基督教和日本神道长期共处等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有人认为,东方不容易挤上现代化的列车,至少文字上就不像西方字母文字那样好学好用,尤其进入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更是充满了难度。但是,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比较难写的文字却有着较高的辨识能力和抗干扰性,熟悉这种语言的计算机专家能够开发出比使用西方字母文字时性能更优越的软件。使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拼音的日本和使用汉字、朝鲜字母、罗马字母的韩国都证明了这一点。类似的现象目前也正在华语区显示出来。“东亚地区或许正在出现类似当年英国及西欧的技术扩散过程,一旦这种前景变得明显时,汉字信息技术以及汉字电脑网络技术将成为全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最大‘热门’,反过来,它也将影响信息技术总体发展的进程。”(注: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7页。)汉字的信息量大,它本身就是一种集成电路。
亚太区域国家间差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和难题,尽管这些弊端和难题还没有从根本上阻止亚太地区的腾飞,却也着实给亚太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社会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歧、历史上文化上或种族方面的隔阂,使得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肯定要比欧美地区慢得多。同时,亚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该地区太快的变化和太多的变量。与西欧或北美相比,该地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或多或少降低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力量和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从而为亚太世纪成长发育的前景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