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生质量的根本保证——按行业、企业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硕士生论文,工程论文,质量论文,行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4年,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工科院校提出《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指出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大批生产、设计和技术应用部门需要的,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是工科院校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任务。实质上就是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和职业背景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此建议立即得到当时教育部研究生司的批准,并在部分工科院校开展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试点工作。我校是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十多年来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严格按照行业或企业招生是保证工程硕士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使其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的根本保证。
一、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历程回顾
我校在培养工程硕士生方面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封闭的校园培养模式
我校于1985年首次在单考名额中划拨一部分招收工程类型硕士生。由于开始招收的数量很少,学员又来自不同企业,专业方向也不同,这些人是完全按照原有的工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的,他们分别被编入相应的专业班级,课程学习同一般的工学研究生一样完全在学校进行。在论文阶段,大部分学生跟着学校的导师做课题完成硕士论文,少部分学生回到企业完成企业的实际课题作为硕士论文。尽管工程类型硕士生与工学研究生的背景不同,培养要求上各有所侧重,但是当时并没有对工程类型硕士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所学的课程偏重于理论分析和研究方面,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完成学校导师课题的学生,虽能较顺利地获得硕士学位,但企业感到他们没有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回企业完成企业课题的学生,遇到选题、指导以及难以把握硕士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等重重困难,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论文关,有些学生难免将理论生搬硬套到论文中,造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其中也有个别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企业的实际课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企业对这些学生是非常满意的。
这一时期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是在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基础理论学得比较扎实,课程阶段管理较好。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便将培养工学硕士生的大量经验基本上移植到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中,而且学位论文按照工学标准来要求,容易脱离企业的实际,使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未走出工学硕士生的框架。
2.开放的校园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在与企业反复交流中提出应针对大中型企业招收一定规模的工程类型硕士生,可以单独成班,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环节,并且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这样,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可以采用双方共同制定的方案,尽管课程学习阶段仍然完全在学校进行,但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学生来自同一个系统或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岗位,有利于在课程阶段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并利用他们的群体力量为企业解决某些难题。在论文阶段学员们回原单位从事实际课题以完成硕士论文。由于这些工程类型的硕士生从进入校门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双导师制度又为他们在论文选题的实际应用性和理论水平之间建立了协调平衡和统一把关的保障措施,企业对这种培养方式比较满意。从1992年开始,我校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招收机械类工程硕士生22名,连续三年招收50多名按照这种方式培养的工程类型硕士生;1995年在包头钢铁公司招收了29名自动控制与计算机应用的工程类型硕士生;1996年、1997年又在彩虹显像管厂和西电公司招收电子与通讯和电工类学生20名。这种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方式,为企业解决人才缺乏和工程技术难题开辟了良好的途径,同时学校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基地。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培养方式是比较好的,课程阶段脱产学习的质量较高,论文又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这种培养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企业感到真正需要培养的企业骨干难以脱产送到学校培养,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目前工作需要和将来人才需要之间的矛盾。
3.开放的在岗培养模式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我校与一些行业和大中型企业集团,如:陕西省邮电管理局、西北电业管理局、洛阳玻璃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红塔集团、西电公司、渭河发电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广东北电集团等二十几个行业和企业签定合作协议,为他们在当地培养工程硕士生,在企业建立工程硕士生培养基地。1998年我校在企业推荐的800人中共招收工程硕士生309人。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工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制定课程和学习计划,针对这些学生在岗不脱产的特点,采取“集中授课,分散消化,分段学习”的方式,即在集中学习之前将教材发给学员先预习,集中授课结束时安排答疑,下一次集中授课时进行上一门课的考试。课程设置是有弹性的,可以根据企业、学生的要求来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和服务于企业。一般的课程学习在企业进行,可以利用企业现场的优势;有些课程需要到学校学习,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学术氛围的优势。这些学生由于没有脱离企业的实际和现场,随时可以将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考,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因而学习效果较好。学位论文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在企业建立了培养基地,企业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交流,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研究、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术团体。相对于开放的校园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既保证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不离开工作岗位,又实现了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同时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但是我们也充分注意到,这种异地授课学习的方式,给课程学习和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按照行业和企业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益处
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按行业和企业集团招生是保证工程硕士生质量的有效途径。
1.生源质量较高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使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是一切经济竞争的根本,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企业自身都有一套人才培养规划,高校在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和交往中建立起优良的声誉,企业迫切需要将技术骨干和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学校培养。企业首先从内部选拔技术骨干,为学校把好第一关,再经学校单独考试,无论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实际能力方面都经过筛选,生源的质量明显优于以往。我们认为在社会上靠广告宣传招徕生员的做法不妥,因为学员的需求差异很大,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样做势必会影响生源质量。
2.需求相对集中,便于设置培养方案和统一管理
由于定点于某个行业和企业招收一定规模的工程硕士生,便于组织辅导班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为他们尽快适应和进入正式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一个班的工程硕士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由于统一于某个行业和企业范围内,有比较一致的要求和希望,这样学校与企业可以针对需求开设相应的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等跨学科课程。
由于这些学员是企业选派学习的,企业专门发文件给各个部门,在经费和上课时间上均有保证,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和班长,随时与教师、企业、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沟通信息、反馈意见,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学习系统和环境。同时这样的学习也便于管理,使管理更加正规、有序和有效。
3.人才更加切合实际,企业与学校联系更紧密
按行业、企业招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是专门为行业和企业“定做”的人才,而且这些学员都具有3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学习加强了理论知识,训练了思维,形成了系统观念,开拓了创新意识,无需回到原单位参加岗位培训就能更好地从事更宽领域的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使人才能够迅速成长,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通过招收工程硕士生,企业与学校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的课题和难题通过学员带进了校园,学校的教师有机会面对更多的实际课题;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给教师,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员。这样一种交互式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问题得以解决,学校的声誉得以提高,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以实践,缩短了科研成果物化为产品的时间,同时也给教师减少了科研的风险。
三、具体实施办法和经验
1.定期召开企业、学校工程硕士生培养研讨会
为保证按照行业、企业招收工程硕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每年4月份召开工程硕士生培养企业研讨会, 邀请与我校有长期密切联系及我校毕业生分配较多的企业参加,一方面宣传工程硕士生培养的优势,使企业对我校开设的工程领域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希望企业界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通过这样专门组织的供需见面会以及平时与企业建立起来的感情纽带和信誉,企业对我校培养工程硕士生都很支持和放心,往往在会议中间就签定合作协议,为我校下一步的招生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作用
我校的大部分专业属于工科领域,大规模地开展工程硕士生招收、培养必须依靠各个学院。从招生、与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到考前辅导、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兼职导师的聘请等一系列培养环节均由招生学院进行。各学院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派出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与企业洽谈协商,同时在课程阶段派出优秀教师去授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校采取宏观管理机制
研究生院采取宏观管理机制,工程硕士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为数学、外语和专业综合考试,学校统一组织数学、外语考试,专业综合考试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各学院为保证工程硕士生班的规模都认真组织考前辅导,为工程硕士生进入正式学习阶段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对招收工程硕士生源质量好、培养严格认真的学院,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忽视工程硕士生生培养质量、不认真组织学习和学生反映不好的学院,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我校每年统一组织两次工程硕士生英语考试,作为考查质量的一项措施。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抽查各学院工程硕士生的学习档案、上课情况,发放调查表检查各学院的工程硕士生培养情况。采用这些宏观调控手段,在各学院之间引进了竞争机制,各学院都制定了工程硕士生质量保障体系与规章制度,为工程硕士生的质量提供保障。
4.动态寻找合作伙伴
在寻找行业和企业合作伙伴时,只有动态选择行业和企业才能保证工程硕士生持续不断的规模培养。行业、企业有人才培养规划,当一批批的工程硕士生毕业进入技术部门工作时,该行业、企业就可能不再要求大规模地培养所需人才,而是“细水长流”式的培养。学校要预见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及时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保证工程硕士生能够大规模持续培养下去。
四、培养工程硕士生的建议
尽管我校培养工程硕士生历时十几年,并且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结合这些年来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建议:
(1)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宗旨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而申请攻读工程硕士生人员一般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缺乏的是理论知识,特别是结合当前科技前沿的理论知识。因此,工程硕士生的课程设置专业面相对更宽,除了加强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外,还应学习计算机应用、控制优化、现代实验及现代经济管理等跨学科课程,增加课程量。
(2)课程设置覆盖面宽,课程门数增加, 就要求课程考核方式相应改变。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课程报告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程学习阶段就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不断参与和实际动手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指出,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因此,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侧重于实用标准,理论要求相对较低,这与“论文”这一名词的通常标准不十分吻合,我们建议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改为“学位报告”,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评价标准,这更符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宗旨。
党的十五大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以世界科技发展、世界经济走向为参照系的动态目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进行改革。一个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面向经济的全球化,能主动应变、能响应创新潮流的“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是提供合格劳动者的充分条件。按需超前培养多种规格、多种目标的工程硕士是我们的责任
标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大学论文; 课程论文; 升学考试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