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泉”火龙果引种表现及其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栽培技术论文,火龙果论文,石火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火龙果,又名红龙果、仙蜜果、龙珠果、芝麻果或仙人掌果等,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多年生攀缘性肉质果树,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国台湾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越南及中南美洲国家引入红肉火龙果,21世纪初通过杂交选育出自交亲和型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石火泉”,深受果农喜爱。2009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广东省引进“石火泉”火龙果。经观察,“石火泉”火龙果生产上表现出适应性强、速生、早结、果大、质优、丰产、经济效益高、无大小年等优点。扦插苗春季种植后第二年开始结果,株产1.5kg;第三年投产,株产4.8 kg;第四年进入盛果期,株产7.8 kg以上。 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园位于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星桥村,平地,海拔18m,土层深厚,pH值7.4;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9.8℃,1月均温10.7℃,7月均温28.5℃,极端高温38.8℃,极端低温2.5℃;年降雨量1328 mm,无霜期363 d。 植物学特征及生长结果习性 “石火泉”火龙果枝条萌芽力强,生长旺盛,在寒冬有短时休眠期;根系发达,以半木质化须根为主,无主根,分布于15~25 cm的浅土层中,茎上长有气生根。茎为三角柱状,肉质,粗壮,表面深绿色,茎径8.9~10.3 cm,具有光合作用的功能,结果枝以上年老熟的茎为主;茎节长有短刺2~5枚,茎节间距约5.6 cm;茎靠气生根吸附固定物向上攀缘;花朵单生,花苞着生于茎节处,花大,呈长筒形,长31.7cm,宽8.6cm;白色瓣状花被片21条,长9.8cm;雄蕊花丝长6.4 cm,花药呈淡黄色;黄白色的雌蕊花柱长19.4 cm,直径5 mm,柱头裂片28个,长1.8 cm,花托长约11.2cm;花的鳞片38条,呈黄绿色,周边为紫红色;萼状花被37条,周边为紫红色。花夜开昼谢,全年单株开花少则4次,多达12次,同批次花期3d;两性花,属自交亲和型,自花授粉率100%。果实大,长圆形,成熟果皮深红色、有光泽,外着生有狭长形红色肉质叶状鳞片,排列不规则,果肉红色。扦插苗植后第二年初长果,第三年开始投产,第四年进入盛果期,无明显大小年现象。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长圆形,平均单果质量445.8 g,最大可达1050g,果形指数1.38,果皮较薄,厚度2.39 mm,呈深红色,果肉红色,肉质软脆多汁,可溶性固形物17%~20%。种子黑芝麻状,可食用,有微香,可食率68%~79%,品质优。果实耐贮运,在室温下可贮放15~20 d。 物候期 在福清,3月下旬至5月中旬萌发春梢,进入结果期后新梢停止萌发;具有多次开花、多次结果的特性,5月上中旬现蕾,花期从5月下旬持续至10月中旬,果实成熟期从7月上旬至11月下旬,全年单株可采果4~8批次,果实生长发育期30~40 d。 适应性及抗逆性 “石火泉”火龙果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极耐旱,耐热,喜光照;产区年均温须高于18℃,1月均温高于8℃,若长时间低于4℃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寒害;抗逆性强,具有较强的耐盐碱和抗病虫害能力,抗风力强,耐贫瘠;适应性强,以生长在排水好、有机质丰富、pH值7.0~7.8的沙壤土和红壤土为佳。 繁殖 以扦插繁殖为主,剪取长约30cm枝条,放置阴凉处7d,待伤口愈合后扦插,发根率高达96%以上。扦插育苗全年均可进行,1月定植根系发达的扦插苗,若管理得当,7~8月即可开花结果。 定植 水泥柱(或石柱)间距为1.5 m×2.0 m,每667“石火泉”火龙果引种性能及栽培技术_火龙果论文
“石火泉”火龙果引种性能及栽培技术_火龙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