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众传媒的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关系_政治论文

当代大众传媒的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关系_政治论文

当代大众传媒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大众传媒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在参与社会传播活动中,接受共同体基本的政治取向及行为规范的过程。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者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人际传播指二人或多人之间进行的口头传播,其中家庭与同伴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最大。家庭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尽管父母并不一定有意把政治问题作为教育子女的内容,但是父母对政治的基本观点,对政治事务与政治角色的态度等,会带给子女许多影响。同伴由于社会地位、利益相近,信仰与志趣大致相同,所以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强化个体某方面的政治倾向性。

学校是影响青少年政治自我发展的主要组织。学校传播的功能是巩固和拓展青少年早期形成的政治态度,培养较为清晰和完整的政治取向。学校的环境以及与政治有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可以奠定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基本认知、情感和评价。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生会等青年政治组织可以使学生学到更为深刻、同时又更为具体的政治知识,获得更为生动和实用的政治经验,在帮助青年政治文化的定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称为四大传媒。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灌输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传播和灌输政治知识是实施政治运作、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大众媒介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行为。

第二,引导政治舆论。大众传媒将各种事件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分析、解释,影响人们对这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引导和控制政治舆论的焦点和走向。马克思曾经说过,“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个体在政治文化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

第三,树立政治典型。大众传播媒介几乎描绘各种可以想象的政治行为形式,从而为个人提供模仿和学习的模式。当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描述的人物模式产生认同时,这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模仿其行为。如果模仿来的行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或者受到社会的鼓励、支持,那么就会成为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尤其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树立正面典型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四,激发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众传媒不断向公众灌输政治知识,传递政治信息,以及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报导,逐渐增加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心,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从而提高公众对政治事务的兴趣以及对政治期望的追求,激发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二、我国当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变化

1.媒介形态的变化

(1)电视的普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电视传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电视机拥有率:1978年全国共有电视台32家,全社会电视机共有300万台;1999年电视台增至368家,全社会电视机增至3.2亿台;2002年全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人口总数为10.94亿人,覆盖率达到92%。

第二,电视的接触率: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听众调查报告,受众对电视的接触频度位居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首。上海团市委对青年度过业余时间的方式的调查显示,有78.7%的青年将电视作为首选媒体。

(2)网络的崛起

我国的互联网络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极其迅速。1994年我国正式连入互联网,1995年5月17日邮电部宣布向社会各界开放因特网业务。1996年底,因特网注册用户已超过10万户,到1997年10月底,这个数字上升为62万;上网人数1998年6月底已达到117万,到2001年底,上网人数猛增到3370万。中国第十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网民1200万,其中增长最多的是35岁以下的网民。

(3)传统媒介的革新

目前内地共有报纸2007种,分属1200家报社和报业集团,比20年前增长近10倍。文稿的采写普遍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报刊排版广泛使用电子编辑系统,通过卫星或网络通讯技术传输文字版样和图片,大大提高时效性。广播导入数码化轨道,声音的采录、传输、后期制作及信息发送,都开始利用数码技术、网络及通讯卫星,转播的技术日渐成熟。

同时,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趋于融合,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网络,将文献资料进行数码化处理,以期更多的受众能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继《人民日报》社1997年组建网络版后,我国各大报社纷纷“触网”。目前连接国际互联网的报纸数量约300种,占全国报纸种数的13%左右。北京、上海、广州等报业发达地区的绝大多数报纸都已登上“网络快车”,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创办的网站,发展更为迅速。

2.媒介运作的变化

(1)信息量增加。当代传媒的最大特点是节奏快、信息量大。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每条新闻长度和当天新闻节目播出时间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些变化。中央级主要媒体创办的“人民网”除中文版外,还有英、日、法、俄、西班牙、阿拉伯6种语言版本,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日更新新闻3000条,日页面访问量达到1000万页次左右,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最有影响的综合性中文新闻网站,成为《人民日报》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等,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继1986年珠江广播电台改革之后,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确立以高浓度、大信息量的现代信息为主体和内核的节目体系,走出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都市生活节奏、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广播改革的新路子。不仅新闻类、经济类、服务类节目以信息为主体,而且谈话类、生活类、综艺类甚至纯娱乐类节目也强调以信息为本。仅990千赫每天的新闻总量就超过6小时。

(3)提高时效性。当今社会是高速度、高效率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求最新信息。“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News Today)的"TNT"模式,曾经作为报纸最优时效的标志。如今,先进的传播技术打破了新闻时效的原有局限,把核定新闻时效的最小标准,由一天降低到几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则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而行,“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 News Now)的"NNN"模式成为现实,而网络在时效性方面的变化,更带动整个时效性标准的升级。

(4)增强视听性。新闻传播实质上是传受双方的信息交流,因此传受双方共同的经验范围越大,受传者接受的信息量和传播的效果也会越大。要做到这一点,传播者就要掌握受众的心理定势,了解受众对不同事物的关心程度,多从受众的角度提出问题,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可听性。诸如中央电视台早晨杂志节目《东方时空》和《焦点时刻》,成为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综合新闻的延伸、补充和深化,其脍炙人口的知识性、娱乐性、社会性,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的效果。

(5)扩大参与性。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的受众参与度呈现由浅入深、由低及高的发展趋势。受众点播节目开始向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吸引的受众面越来越广泛。热线电话介入广播电视节目,把广播电视与电话的自愿选择、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广播电视兼有大众传播媒介和人际沟通的复合功能。现场参与节目中,受众被请进直播室,就某一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畅所欲言,成为受众参与最直接的形式。新兴的网络传播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把信息的获知权和传播权向大众开放,使传播过程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前所未有的平等关系。

三、传媒演变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总是首先影响青年,而青年的发展又将深刻影响社会。我国大众传媒的重大变化,对于各层次社会群体无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根据研究发现,接触媒体的热情程度以青年为最,影响青年的社会化途径以大众媒体为烈。由于青年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传媒演变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呈现如下新的特点。

1.青年政治社会化对传媒的依赖性增强

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各种途径中,大众传媒的地位明显上升。过去,在大众传媒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人们获取政治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是比较有限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构成青少年基本的社会关系网络,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指导作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尤其是电视已经完全覆盖我们的生活。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电视已经成为每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电视的普及及其节目的巨大亲和力,导致传统的亲—子之间的二元交流模式向亲—电视—子之间的三元交流模式转换,父母对子女的信息过滤、垄断的权力被迫解体。青年已经成为“电视”主要的消费群体,“看电视”成为多数青年消遣业余时间的首选,电视以它立体化的视听系统操纵着人们的无意识。

新兴的网络传播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能力,而当代青年的特征就是文化素质高、求知欲望和自我意识强,所以网络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青年人选择上网看政治新闻,不仅仅是因为网上的新闻内容量大,更重要的是在网上可以看到针对同一则新闻不同角度的评论。同时,网络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块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通过这种讨论加强了青年之间的政治交流,促使他们互相引导、规劝,形成政治共识,促进政治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2.传媒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力增强

大众传媒的出现必然造就与自身的技术内涵彼此适应的文化,日益崛起的电子文化“以自然科学为根基,将所有的事物都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变化,而成为一切生活的统治者,其结果是使所有到目前为止的权威都走向了灭亡。”所以,美国人惊呼电视在宗教上的影响力超过牧师,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超过总统,在学校里的影响力超过老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媒对于社会生活覆盖面的扩大,其影响青年政治自我发展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首先,青年对于大众信息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必然使得大众传播媒介改变各种态度和信念的可能性加大。当代青年普遍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和认识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喜欢自由选择大众传播媒体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心理学早已证明,同类信息的多次刺激,会使对象产生心理定向,从而产生相应的态度。更何况青年的心理发展处于动荡、转折时期,其社会阅历又相对比较简单,极易产生从众心理。因此,大众传媒对青年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

其次,传媒运作方式的变化,吸引青年更多地介入社会政治问题。都市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客观上疏远了人们彼此间的关系,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又强化了他们“自我中心”的特性。当代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的参与式运作、平等式关系,尤其网络世界的虚拟方式,对于青年亲近媒体、模拟社会角色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大众传媒积极拓展其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以实现“寓教于服务”、“寓教于娱乐”的目的。尤其针对青年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设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和分析,引发青年思考并得出自己判断的做法,对于形成与改变青年的政治态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青年对传媒影响的批判力相对薄弱

相对于传媒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传媒对青年亲和力的递增,多数青年表现出对传媒影响的批判性薄弱,以致妨碍政治社会化的正常发展。首先,新兴传媒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妨碍了青年思考能力的发展。印刷传媒中的文化,往往是“思想大于形象”;而电视网络中的文化,都是“形象大于思想”,甚至只有形象没有思想。意味着深度、理性、逻辑、记忆、反省的时间,让位于意味着感性、印象、刺激、放纵、游戏的空间。正如阿恩海姆所说,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即以为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

其次,当代青年过分依赖大众传媒,疏于人际直接交往,影响了自身批判能力的发展。教育科学证明,人的头脑中任何理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只有在交往与碰撞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实际地形成对于人(包括自己)与事物的意识。置身于媒体包围之中的青年,迅速而便捷地从传媒中获取着各类信息,知识的视野广阔了,但交往的心灵却封闭了。渴望间接交往、恐惧直接交往,成为部分青年一种越来越深刻的习惯心理。网络传播则为交往主体提供了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虚拟世界。少数青年在网络世界中随心所欲,做现实社会中不能做的事,说实际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充分展示原始的本性。这种灵与肉、理性与情感的不相协调,必然会对主体思想的成熟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造成人格的分裂。

当代大众传媒演变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应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以及青年自身的关注。作为传媒及其管理部门,应该强化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意识,加强传媒发展、管理的科学研究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信息时代青年教育规律的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作为青年自身,应该学会在信息的大海中识别真伪,努力把握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标签:;  ;  ;  ;  ;  ;  ;  

当代大众传媒的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关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