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恩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恩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不仅极其广泛丰富,而且全面深刻,包涵着政治、经济、科学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到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总体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贯穿周恩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一根红线,就是把我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国之初,周恩来就提出要把“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要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作为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32页。)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周恩来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479页。)1975年1月13日,他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重申这个宏伟目标,而且还指出:“从国内国际的形势看,今后的十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十年。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要向实现第二步设想的宏伟目标前进。”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周恩来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全面的,包括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诸方面,他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而且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注:《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98页。)他分别对上述诸方面建设的内容作了极为深刻的阐述。
(一)关于经济建设:
1.确定了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的思想。周恩来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注: 《周恩来选集》下卷, 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33页。)。要“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32页。)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就“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注:周恩来在二届三次人代会政治工作报告。)。
2.提出了必须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国家很落后,比起工业发达国家,我们不仅经济上落后,而且生活水平以及科学文化水平也不高。要摆脱这种落后状态,就得很快地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这包括工业、农业、财政、贸易、文教、科学、国防等各方面。”(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03页。)“我们这样一个大国, 需要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周恩来指出:“我们所要求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就比以前更加先进。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满足于照抄老的。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必须转向质量,求质量,求品种,求规格,求技术的跃进,不这样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有独立工业体系的国家。”(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25页。)他进而指出,“我们要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不仅表现在生产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社会基础上,包括城乡、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积累和消费等。独立经济体系是全面的”(注: 《周恩来经济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05页。)。
3.规定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关系的正确原则。周恩来坚持了毛泽东提出的正确思想,特别把正确处理好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按农、轻、重次序发展的方针,……我国的经验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了,粮食、棉花能够自给,解决了人民的吃、穿问题,就能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经济。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和劳动力,才能为工业开辟广大的市场。而轻工业的发展,则能为发展重工业积累必要的资金。”(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648页。) 必须更好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工业发展的规模,要同农业可能提供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相适应。各行各业都应该面向农村,为农业服务。重工业部门应该首先为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机械、化学肥料、农药、燃料、电力、水利灌溉设备和建筑材料,同时为轻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原料、材料和设备。”(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564页。) 关于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周恩来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当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主导方面,但不能忽视我们的基础。尤其是象我们这样的大国,工业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很低,5万万人搞农业生产,如果不把农业生产增长起来,工业生产就没有巩固的基础。”(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19页。) 周恩来特别强调,“要重工业,又要人民”。“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在发展中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直接与人民关系最大的是轻工业、农业,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人民群众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也不能积累,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所以,这一条经验也值得我们在建设中经常想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引为教训。”(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336页。)
4.提出并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周恩来一贯强调经济建设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规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既积极又稳妥、可靠,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要有机结合;应该增加后备力量,健全物质储备制度;要正确处理经济和财政关系问题,等等。他十分注意在经济建设中反对“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他认为:“在有利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当前和以后还存在着某些不利因素,不要急躁冒进;相反,在不利的情况下,又要注意到当前和以后还存在着许多有利因素,不要裹足不前。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对客观情况作全面的分析”(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19页。)
周恩来关于经济建设这些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不仅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许多正确的思想,而且抵制和纠正了毛泽东许多“左”的错误,它对于减少我国经济建设的许多失误,使之健康发展,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政治建设:
1.明确指出了政治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周恩来认为,“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66页。)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也要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保证。关于政治建设问题,周恩来特别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观点(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04页。)。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专政的权力虽然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但这个权力是相当集中,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苏联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07页。)周恩来精辟指出:“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07页。)
2.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周恩来认为,政治制度也“要改革,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66页。)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改进司法、立法、监察工作,改革选举制度,要从各方面发展民主。加强多党合作制度,认真执行“双百”方针。等等。
3.提出了要反对官僚主义,更好地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周恩来指出:“要使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实行得更好,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经常反对官僚主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09页。)从根本上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光有集中,没有民主,就成为官僚主义。周恩来具体地深刻地指出了党和国家机关中存在的特殊化、官僚化的严重问题,剖析了它们的实际表现和严重危害,尖锐地指出,“必须看到,官僚主义在我们执政的党内,在我们的国家机关内,的确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如果听其发展,不坚决加以克服,必然造成更大的危害。”(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422页。)要反对官僚主义,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建立健全的制约监督机制。周恩来指出,“中央与地方要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不要以为只是上面对下面的监督,下面同样要监督上面,起制约作用,唱‘对台戏’,就是从两方面看问题,来完成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209页。)
4.明确提出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政治建设的关键。周恩来指出,“共产党的领导是指党的集体领导,党的中央和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省、市、县委员会等)的领导。起着领导作用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个人。”党的领导要管大政方针,要处理好党政关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强调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和国家民主化的实现。“不然的话,我们的民主生活,民主作风,就不能发扬,我们之间就有隔阂,中间本来没有墙,就会有一座精神的墙隔着,妨碍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393页。)因此,加强执政党建设,扩大党内外民主,广开言路,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保持领导与群众的平等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周恩来关于政治建设的这些重要思想,不仅抓住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理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三)关于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建设:
1.精辟指出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周恩来正确地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393页。)这不但因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且因为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233~234页。)“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才能有充分的条件同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在一起,无论在和平的竞争中和在敌人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胜帝国主义国家。”(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2月第1版,第235页。)“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有先进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眼界,所以我们前进的步伐可以加快。……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504 页。)周恩来不但阐述了科技对现代化的关键作用,而且提出了实现科技现代化发展步骤。他指出,“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在急需的科学部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外国的最新成就,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很快地就可以达到。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解决赶上世界水平的问题。”(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 月第1版,第235页。)他不仅亲自领导制定了科学全面发展规划,而且确定了如何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瞄准代表世界科技尖端水平的新学科新技术加以重点突破、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在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科技队伍,创造科研条件、协调各方面关系等方面,他都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
2.提出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周恩来指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进行国家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就必须培养建设人才。”(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140页。)“培养各项建设人才, 首先是工业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140页。)“我们要建设,干部、 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其它条件都具备,缺乏干部、人才也是不行的。”(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71页。)“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设想不产生广大的建设人才,问题就在于我们抓好科学、教育这一环。所以,发展科学、教育,也是现在的一个中心的任务。”(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07页。) “周恩来进而指出:“要建立经济体系,掌握尖端技术,关键在于人才,一个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一个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注:《周恩来经济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05页。)因此,“要重视科学,重视知识”,“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大批的人才,是我们现在最中心的问题”。他在全国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上对组织部门的同志强调:“培养建设人才是摆在你们面前的第一项任务。你们要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搞这个东西,别的是空论,这是实际,你们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掌握了一切。”(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160~161页。)
3.强调搞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周恩来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要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也要与经济政治建设相适应。他说:“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注:《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98页。)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培养大批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为社会主义服务、德才兼备的人才。明确指出,青年人必须先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增强个人修养,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和无产阶级战斗精神。”(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19页。)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问题,正确处理中外文化交流问题;正确对待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周恩来明确指出,中国文化要推向世界,必须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注:《周恩来论文艺》,第98页。)。“艺术是精神产品,更加应从本民族出发。”(注:《周恩来论文艺》,第177页。)关于中外文化交往与融化问题, 周恩来说:“我们的民族从来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我们吸收了印度文化和朝鲜、越南、日本文化。也吸收了西欧的文化。但要‘以我为主’,首先要把我们民族的东西搞通。”(注:《周恩来论文艺》,第98页。)“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加以吸收,使它融化在我们的民族的文化里”(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343页。)。“我是主张先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以融化,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学的混合,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注:《周恩来论文艺》,第99页。)周恩来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们所用。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441页。)周恩来不仅反对那种惧怕西方文化,闭关锁国思想,也反对全盘照抄、照搬外国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他坚决反对那种否认人类文化遗产、否认我国前人文化成果的虚无主义的思想和态度。
4.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事业必须遵循“双百”方针。周恩来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发扬民主,坚持“双百”方针。他指出:“为了科学和艺术的健康发展,应当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础上,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个方针指出了我国科学文化繁荣的道路,给了整个科学界和文化界以巨大鼓舞。”(注:周恩来在三届一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又说:“大力提倡艺术上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自由发展,提倡对文艺界的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自由争辩。”(注:197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周恩来上述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等思想和观点,是非常精辟而深刻的,是富有远见卓识的。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针以及团结和依靠力量
1.提出了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与争取国际合作和外援相结合方针。
周恩来明确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应该立足于国内,主要靠自力更生”(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526页。)。“各国的革命和建设,要靠各国党自己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避免国际的坏的经验在本国重犯,使国际的好的经验在本国得以发展”(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301页。)。“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脚点。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进行建设,才能比较迅速地发展本国经济”(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440页。)。“要自主地发展民族独立经济,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牺牲。”(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636页。)“我们是大国, 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自力更生,这有战略意义,永远如此。”(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93页。)周恩来同时指出,“我们实行自力更生,也要积极进行国际合作。”“我们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外援对我国的发展和建设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395页。) “我们固然以自力更生为主,但还可以争取外援为辅。国内市场固然量大,但是必须重视对外贸易。”“内销为主,外销为辅。”(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395 ~396页。) 周恩来强调,“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如果经济不能立足国内,过多依靠外援,特别是依靠大国的贷款,这是很危险的。”(注:《周恩来经济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636页。)
2.正确论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团结和依靠力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解决依靠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这是党和毛泽东早就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周恩来一贯坚持这一正确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60页。)又指出:“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更重了,就要负起新的任务(当然,同时还有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要有新的发展。就是说,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果的基础上,现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新任务。”(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 1 版, 第388~389页。)他不仅提出了“新任务”,而且他在实际工作中是我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周恩来特别重视要依靠知识分子。他首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指出:“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62页。)他多次尖锐批评排斥打击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严肃地指出:“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宗派主义”,他批评我们有些同志“对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信任和支持不够,这是我们有些同志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宗派主义的主要表现。”他们“低估了知识界在政治上和业务上的巨大进步,低估了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不认识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 第166页。)周恩来称赞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贝”(注: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414页。),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不仅为党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而且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在行动上对知识分子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光辉思想,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我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的正确代表者。
实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我们党和毛泽东等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曾经积极探索和提出了许多关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针。例如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个政治局面”。又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刘少奇提出:要注意防止领导人员特殊化,以免出现“贵族阶层”的问题。又提出:有少量的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社会主义经济应该多样化。陈云提出:在生产、经营、计划、市场等方面可以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方针,等等。周恩来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积极参与这一改革的有益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而正确的思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的突破和新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极为重视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1.在管理体制上, 提出了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中央集权和地方、企业的自主权的关系。
周恩来指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不能光靠集权。”(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267页。),“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是为了发展生产”(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266页。), 分权问题“主要地是使地方有权”,“地方除了有党权、政权(就是行政权)以外,还要有人权、财权。”(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268页。)除分权给地方外, 还必须“给每个生产单位以一定的自主权利”,“给它以一定的机动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不受阻碍”(注:1956年5月3日国务院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报告。)。“集权太多势必形成官僚主义,只有把权分给地方,然后你才能去检查地方,然后你才能掌握几件重要的大权。所以,分权给地方是更好地巩固中央的领导。”(注:1956年7月5日全国省市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厅局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使中央有权,地方也有权,真正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第268页。)。
2.在所有制问题上, 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思想。
周恩来指出:各行各业可以保留少量的私有经济,“来点自由”,“大煤矿国家办,小的合作社、私人都可以开”。“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一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我看除了铁路不好办外,其它的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三轮车、摊贩都可以采取自负盈亏的办法。合作社占96%,其它个体就让它个体。有些私人办的小学也可以让其办下去。大概工农商学兵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350 ~351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他指出,“在统一的国家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这样,“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311页。)
周恩来早在1957年就指出,香港“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不能社会主义化,也不应该社会主义化。香港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这对我们是有利的。”“香港应该化为经济上对我们有用的港口”,“我们在香港的企业,应该适应那里的环境,才能使香港为我们所用。”(注:《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53页。)
3.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周恩来指出,“平均主义是一种鼓励落后、妨碍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毫无共同之点。……对于发展经济建设很有害,因此,我们必须反对平均主义。”(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43页。)在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要建立新的奖金制度、升级制度,要根据不同的技术等级、熟练劳动与不熟练劳动、繁重劳动与轻易劳动、贡献大小、地区差别、规定不同的工资标准,适当扩大工资标准差距,对高级知识分子要规定较高的工资标准,有重要贡献的要加发特定津贴。在社会分配问题上“不能发展平均主义”。同时兼顾社会分配的公平原则,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不能只让“城市中一部分人,乃至城市中也是极少数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广大人民首先是农村中的人民生活水平不能提高,造成悬殊太大。”(注:1957年3月24日在杭州群众大会上的讲话。)
4.在政治体制上强调贯彻“民主集中制”。
周恩来指出:“马列主义的原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各种制度,要有利于把一切积极力量动员起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从这方面着想。我们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即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才有力量,在集中指导下发扬广泛民主,才能发扬得好。这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反相成的,不会发生解决不了的矛盾。多多发扬地方民主,就会大大巩固中央领导。否则,中央集权也是官僚主义的,空洞无物的。最集权就等于无权,碰到的事管一下,碰不到的就管不上。”(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267页。)要反对个人集权, 发扬民主。他说:“不要大权都集中在一个人之手,否则就坏事了。苏联过去就是过分集权于中央,进一步集权于斯大林一个人。我们的分权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要把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这就是民主。”(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268页。)
上述种种论述说明,周恩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并且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指出了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等等。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同时,还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针、步骤和途径,团结和依靠力量。
这个理论体系,可以说基本上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它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