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探究
刘双喜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 从整个人类史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其研究经历了历史分析到本质批判再到全面解构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的阶级立场由起初的激进民主主义朝着无产阶级转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消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革命力量,并强调消灭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消灭意识形态背后的社会制度即资产阶级私有制。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其目的正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与奴役本质上是另一种暴力,即思想的暴力。
关键词: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无产阶级;欺骗性
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显然是颇具意义的。关于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研究,马克思认为其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进行解读是哲学界和政治学界共同的工作。目前,学界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即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生地,但对其基本内涵研究至今存在多种观点。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马克思相继发表了多个理论专著,他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认知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轨迹可以简单概括为:历史分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到深刻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再到全面解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阶级社会的产物,在传统意识形态理论那里,社会现实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恰恰相反,社会历史决定着意识形态。人类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两大类,物质活动改变着现实世界和人们的生活。即“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73对于人类来说,历史科学是能够掌握的,而对人类历史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使得该学科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1]66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大缺陷则是忽视或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人类历史。
马克思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并对其缺陷进行了颠覆性改造,从而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观察事物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从事物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两个方面去解读,即同时用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去理解事物。他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将辩证法的本质归纳为“批判的和革命的”[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也随着其阶级立场的转向经历了由认同到批判的历史过程。他认为“人类应该是自由存在的,自由才是人类的本质,每个人都拥有理性与自由,正是这两个因素让人们有权利决定历史。”[3]《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青年马克思崇尚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和理性的思想,这时期他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思想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影子,“这个时候的马克思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者,是一个激进的民主党派人士。”[4]马克思一直都在不停地批判资产阶级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多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将资本注意生产关系进行永恒化。“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以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抽象伦理价值的反人类状态进行了批判。”[5]马克思积极投身于政治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将理论批判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发现并强调无产阶级地位的重要性,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其内部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指导思想。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继承和发展,简单来说,如果没有封建意识形态就没有资产积极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现实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刻都在反映着现实,追本溯源回归到意识形态本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批判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家们一味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他们鼓吹道,工人劳动者和资本家都是平等的,都同样拥有神圣的自由和平等的人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拜物教理论深入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事实真相。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从而形成拜物教。劳动者被商品、货币和资本所奴役。这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现象,同虚假的具有欺骗性的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一样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商品生产、等价交换的形式是资本主义自由平等观念的基础。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它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实质。”[5]因此,从本质上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是用虚假的现象和意识形态的欺骗性掩盖剥削的社会关系事实。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身长久的统治地位,运用这些观念愚弄工人阶级,以攫取更多的利益。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3-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年龄18~65岁,平均(37.12±9.11)岁,平均BMI(22.41±2.05)kg/m2。观察组年龄18~65岁,平均(37.11±9.87)岁,平均BMI(22.38±2.12)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马克思认为发展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任何事物都在遵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运动,由此推动着事物产生、发展,并逐渐走向灭亡。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开始萌芽,曾先进于赤裸裸剥削和压迫关系的封建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它是进步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最终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取代,一时却被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但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弊端开始逐渐显现,社会矛盾不断加大。其社会形态的先天弊端无法得到彻底弥补,开始逐渐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无产阶级其实就是从它的内部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成为统治阶级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开始试图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并谋求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政权,标志着剥削制度的灭亡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社会意识形态自身就被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决定,即生产方式产生着意识形态,也产生着消灭这个意识形态的力量—无产阶级。因此说,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其葬送者正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现代工人即无产阶级。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形态的实践批判,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国家尚未出台针对磷石膏利用的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措施、标准,[6]规定了磷石膏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的标准中的数项指标也亟待修订完善。另外,针对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够,大掺量的综合利用技术没有突破,[7]缺乏产业化、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的高端技术。
三、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全面解构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代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情感,表征和概念,适合于某种经济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总和的特征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取代和掩盖现实与虚幻联系的联系。”[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提到了“观念的上层建筑”这一说法。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标志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人类社会由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前者(劳动生产)是后者(思想)产生的基础,对后者的内涵和形式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后者又反过来指导着前者的活动,为前者提供服务。如法律、宗教、政治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具有指导作用。[7]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个案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观念反映。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的工具,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映衬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志,它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统治,而运用的政治手段和工具,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中总是体现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是社会中物质和精神的主导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另一处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在竞争中一切都颠倒地表现出来”。从本质上看,意识形态被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暴力工具,来统治与奴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资产阶级试图用奴性的意识形态思想,即披着虚假外衣的自由平等思想骗取人们的信任,还有工业化背景下所建立的经济关系,使剥削和利益关系变得隐性,令人无法觉察,人民大众变得愈加的臣服和顺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就提出了反对思想统治的任务意识形态的非暴力统治代替原有的赤裸裸的暴力强权,资产阶级这种非暴力统治改变不了其强权的本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只要有阶级存在,就会有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现象,这是恒久不变的铁律。不同的只是方式的变更,原有的剥削方式更具显性,而现有的资产阶级的方式则更具隐性和欺骗性,资产阶级只不过是用一种思想和人身的奴役方式代替另一种原先的暴力方式,其剥削与奴役的阶级本性并没有改变。
马克思坚持唯物史观,在批判传统意识形态的同时发表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改变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奉行“虚假意识”的传统意识形态。这为我们对马克思理论特别是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框架,即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对传统意识形态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阐述了自身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此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属于人类历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要从整个人类史角度看待意识形态而非相反地从意识形态角度认识和考察人类历史。与此同时,马克思开始向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展开研究探索。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地思考与讨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认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内部最大的矛盾。由此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敌对的阶级,并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因此他们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天生缺陷,由此注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他将该理论写入《共产党宣言》中,并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标志之一就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代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被取缔的主要原因在于颠覆其背后的上层建筑。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二是宣扬和实践这些思想观念的机构设施;三是“体现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这里的宣扬和实践思想观念的机构设施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正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有两个向度,从根本上是不能够将二者区分开来的,不能随意忽略任何一方,否则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陷入两难的境地。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解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批判。如果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否定的概念,那么在理论和实践中,始终都会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归结为意识形态加以排斥,想要不断吸收人类的文明就变成了不现实的事情,一切都将会变为空谈。在马克思一生的著作中,他的思想始终都存在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虽然存在不同,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两个观点中,其中一个是通过探索工人阶级来实现人类的解放斗争,另外一个则是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通过这样的方式去除颠倒的思想和一些对于现实世界真想的遮掩。在这两个思想中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才能被完全发挥出来,被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尊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要发挥出正确的整合作用和辩护作用,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正确的指导作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力。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视为一种秘密武器,充分发挥其批判作用。
本文基于最新的砂土地震液化记录,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CPT的砂土地震液化评价概率模型,分析对比了不同解释变量对模型训练和测试的影响,得到了液化概率的显式表达式,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如下: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3](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93.
[4]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4.
[5]吕世荣.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彻底革命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
[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
[7]徐淑贞.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J].教学与研究,2015(12):88.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004(2019)03-0005-03
doi: 10.16732/j.cnki.jeu.2019.03.001
收稿日期: 2018—12—05
作者简介: 刘双喜(1994—),男,江苏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责任编校:杨忠科)
标签: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论文; 批判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欺骗性论文;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