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黄灵芝

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检验科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评价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共选取病毒性肝炎者50例,作为A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B组。所有受检者均实行血常规+生化检验,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生化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与B组比较血常规检查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对比生化检验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应用,能明确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红细胞功能、生化指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参照,存在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常规;生化检验;应用效果

病毒性肝炎,为经多种肝炎病毒所致的肝脏病变传染病。主要表现: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等。发病原因,和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等有关。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如果没有在早期诊治,对于人体内部较多器官、系统,会构成较大的威胁[1]。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这一病症的发病率持续增长。为此,本次研究选取了同期相同人数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实行血常规+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选取了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A组),50例健康体检者(B组)。两组受检者检查前均知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愿意积极配合检查。A组中男性和女性各28例、22例;年龄范围为45~68岁,中位年龄(56.5±5.4)岁。B组男性和女性各26例、24例;年龄范围为42~70岁,中位年龄(56.1±5.2)岁。A组和B组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性均不存在,P>0.05。

1.2方法

血常规检验:选择BC-6600血球分析设备进行检测,然后通过配套产品实行检验数值的校正工作。

生化检验:使用7100全自动分析设备、BC-6600血球分析设备、设备配套试剂盒产品检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验指标(中性粒细胞、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生化检验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BL、功能白球比例A/G)。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A组和B组受检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X±s)、两组中性粒细胞、PLT、WBC、淋巴细胞,以及ALT、TBIL、ABL、A/G的对比,均使用t完成检验。如果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说明——差异性不显著;反之,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即可判定为差异性显著。

2.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比情况的分析

两组在中性粒细胞、PLT、WBC、淋巴细胞指标方面比较,均具有对比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比情况的分析[n=50(x±s)]

3.讨论

当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对于人们正常生活、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病毒性肝炎后,若是没有及时诊治,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逐渐发展为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情况还会引发肝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这一病症的发生,对于患者肝脏的损害同样非常严重,还会损害患者的其他器官、系统[2]。这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血液生化指标,均会发生较大的改变。病毒性肝炎患者若是受到病毒因素所影响,病情易于被肝脏受损严重程度所威胁,导致病情更加严重,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为最明显的表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造血功能障碍、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等,均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机体白细胞计数降低有关。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实行病毒性肝炎诊断时,可将白细胞计数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未受到红细胞溶血剂影响,但是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会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假性增高,身体机能中的血小板计数降低,属于病理性表现。部分研究人员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骨髓外部受损、造血降低、造血微环境恶化等,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同时,病毒性肝炎患者机体内部肝脏血清总蛋白、其他血清总蛋白的合成物质有关。因此,进行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检测非常关键,能客观评判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和成功能情况。临床方面常会采用综合疗法,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旨在保证患者肝脏功能之上,有效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该病具有病理性机制复杂、病菌感染范围广泛、迁延等特点,故此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确保治疗的效果。人体生理变化、病理变化,使得患者的身体机能血液组成成分,也会出现一定的改变,在病毒性肝炎病例中比较常见。本研究采用了血球仪,属于检测设备的一种,在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中运用,可确保诊断结果的可信度,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数据参照[3]。而采用血球仪的操作简便、有效、安全,对数据处理、分析中,可凸显出明显的优势。病毒性肝炎血清学的生化指标变化方式:肝细胞受损所致肝细胞中的物质渗到血清中,这时血清中的物质浓度改变;肝组织病变所致合成能力下降,所以肝脏合成物质的浓度会发生改变;肝脏受损后,一些物质进到肝脏,代谢物质无法正常代谢,并滞留在血液中,进而使血清中相关物质浓度增高。

总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血常规+生化检验,能明确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以及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功能白球比例等,评判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数据参照。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结果同样存在误差的可能性,这和血清中的一些物质干扰有关。所以,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不可完全依赖检验结果,需深入分析相关的数据,以此保证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史亚梅.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130-131.

[2]朱艳华.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69-71.

[3]王敏.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41-41.

论文作者:黄灵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黄灵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