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程论文,高中论文,功能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已成为举国关注的教育问题。作为从事多年基础教育教学和教研的一线工作者认为,中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以外,更多地应注重其育人价值,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为什么要学英语,而是如何让英语课程的开设更有效地为我们所用。 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发展演变 纵观我国近30年高中英语教育发展,历经了恢复、发展与提高的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高中英语教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1978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带来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新时代。[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英语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高中英语课程的地位不断提高,这对高中英语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阶段是中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时期,中学英语开始为人们所重视。那个时代,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几乎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关于英语学习的理念,更多的是停留在如何背单词、抠语法、考高分这些基础层面上。因此,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定位一直被认为是应试的工具,中小学开设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学者也更多地参与了交际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他们意识到,要搞好外语教学和改革,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和修订。[2]为此,国家教委在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年,国家教委根据《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要求,组织专家对《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大纲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这一时期的高中英语课程的定位演变为交流的工具,人们开始感觉到无论是升学、找工作还是与外国人交流,英语是有用的。 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我国也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策,英语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成为指导高中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并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测试内容的重要依据。[3]这次课改的重点是改革以往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它强调英语学习既是实践活动,又是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4]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英语教学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英语教学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发展的态势还在持续。在这一时期,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定位,一方面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即人文性;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即工具性。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英语不再仅作为交流的工具,更多的是在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人文素养。 二、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一线的痼疾 现阶段,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受高考压力的影响,英语课程的功能作为升学的工具性显著,教学目标直指“育分”,而“育人”功能缺乏。通过多年的教研发现,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考评价单一,缺乏语言能力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英语学习评价的主要标准。在这种传统的评价标准导向下,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唯分数论的目的性较强,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应用不够灵活。其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情感价值培养。高中英语教学一味追求成绩,导致高中英语教学缺少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热衷于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只侧重课文内容的分析,对语篇没有深层次挖掘,缺少对相关话题所蕴含的人文方面有深度和独创性的探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情感价值的培养。其三,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能力培养。由于片面地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差。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思维去掌握语言的本质过程,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语言,思维与学习英语的效果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语篇内容的表层理解与深度挖掘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传统模式与拓展思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高考升学与终身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长期教研活动中持久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点。 (二)国内外专家的思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一些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讨论外语课程的目标定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ddowson从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角度讨论语言教育的目标,认为实际是语言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5]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态度、影响他们的行为、树立自己的信仰等,以使学习者能得到发展,为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2006年,欧盟提出作为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学习参考框架的八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使用外语交流,他们把外语教育定义为“在适当范围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理解、表达与解释的能力;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协调能力”。[6]其中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层面,知识包括外语词汇、语法及语言表达形式和社会习俗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口语会话、阅读、理解文本、使用词典等辅助工具及自学外语;态度包括欣赏文化多样性、对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和好奇心。 国内的一些英语教育专家们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也有各自的理念。龚亚夫认为,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英语课程,应设定“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即:“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语言运用目标”。[7]这三个目标自成体系,但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个体的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同样,品格也影响人的思维,思维又通过语言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教育部正在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学科素养的概念,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8]这些核心素养形成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即要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程晓堂认为,新一轮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各学科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这一举措与以往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重视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外,还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甚至可以这样说,育人价值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英语学科也不例外。[9] 三、高中英语课程功能定位的应然选择——回归育人的本质 鉴于国内外专家对外语课程功能定位的多角度思考,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我国高中英语教育的发展与英语课程的功能定位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育人”是高中英语课程最根本的功能,即通过英语教学,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兴趣和能力不断增强,主动学习、健康发展的品质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同时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理解精神,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无论是关注工具性、人文性、思维性,还是核心素养,其最终发展都应回归育人的本质,即教育的源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基础,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素养的最基本维度。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是语言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更高级语言能力的生成。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体现,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教育的最终理想都是要实现“育人”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教育的初衷。 为了能够使高中英语课程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英语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判别能力以及独立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掌握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在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合作以及沟通,最终成为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下面结合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和英语核心素养新思想的提出,站在教研一线的角度分析实现高中英语课程育人功能的初步路径。 (一)依托语言本身,形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大部分人离开语言是无法思维的。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高中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1.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形成语言观 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际的语言能力。现阶段,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应突破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升语用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要把语言知识放到语篇的大语境中来理解和掌握。语篇知识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被首次提出,这一提法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略有陌生,实质上就是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往往并不要停留在语篇浅层意思的理解上,而是要与文本互动,体现语篇的人际意义,要对语篇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高中学生英语语言素养的直接体现。 2.英语作为思维的工具——形成思维观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而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是学生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应该说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素养的最高层次。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的重要性,应设计和安排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语法概念、理解教材内容、深层次挖掘阅读文本内涵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内涵体现。 (二)挖掘语篇内涵,形成文化品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更多地加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英语教材为了充分地实现课程目标,所选语篇内容便承载着国家文化、文明成果、思想情感、人文态度等相关方面的人文价值属性。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课程蕴含的文化异同——形成价值观 一种语言总是和特定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背后含有丰富的文化。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也蕴藏在语言中。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差异是影响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课程本身也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课程要求学生要增强对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之具备文化比较能力,最终达到自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构筑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谐共存的理念,引领学生从英语这门语言所特有的本质文化底蕴以及它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出发,强化国际理解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既学习、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尊重和包容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又能坚持和弘扬本土文化,吸纳英语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形成海纳百川的国际理解态度。这是英语课程中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也是实现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另外,英语教师要善于将课外的英语教学资源整合进教学中,通过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使学生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全方位地认知以及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2.课程渗透的情感态度——形成人生观 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以及感恩、爱人等思想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情感态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目标,可以通过教学中的长期渗透和课堂教学得以贯彻和实施。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英语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还要善于发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体会学习乐趣,提高人文素养。另外,教师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可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还要善于将教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内涵与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相结合,通过课程的情感培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是英语课程实现育人价值的首要途径。 (三)完善教学策略,形成学习能力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能够与人交流,还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因此,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不局限于语言作为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还包括语言作为促进心智发展、提升学习能力的工具。学习能力是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发展而形成的意识品质,是英语学科基本素养的内在表现。好的学习能力标志着学习者能够积极调试学习策略,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的提升。英语教师要通过学科教育实现育人功能,就必须能够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育人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善其教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策略,使教学方式能够为目标的达成提供助益。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还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的开展能够有助于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分析、归纳以及比较、综合等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构筑起完善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教师要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并贯彻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并感受成功。这是英语课程实现育人价值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特征,同时承担着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学生,实现其育人价值的本质。但是教育从理想的课程到学生实际掌握的过程需要层层传递,我们如何通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评价等多个维度入手,转变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何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如何促进学生对文化意识的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都值得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标签:英语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语言能力论文; 高中英语论文; 学科英语论文; 英语思维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学习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