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探析
张玉皎1,2
(1.大理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大理 671003;2.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昆明 650500)
[摘要]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以宗教学为视角,探讨佛教文化的地域特点和空间表达,注重佛教的情感体验、行为活动、组织制度等基本要素与地理事象的关系。佛教历史地理的研究注重对其他学科方法的交叉运用,除了运用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外,还要积极借鉴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同时应用地方依恋、人口差异化等学术理论和技术手段,丰富佛教历史地理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关键词]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和视角
地理因素是佛教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外在条件。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传播和分布的区域不同,影响佛教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也不同,因此,想要把握当代佛教的地域特征、区域宗教关系的空间建构和表达模式等,必须要了解历史时期佛教和地理的关系。目前探讨佛教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立足宗教学的视角,对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和视角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丰富佛教研究成果、理解区域佛教的发展轨迹和区域宗教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宗教地理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及新议题
国外的宗教地理研究一直是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宗教与地理的历史渊源,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移民对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影响等。国外的宗教地理学主要对宗教现象与信仰习俗的空间关系、景观特征及其地理位置等进行描述解释。迄今为止,宗教地理学已出现了三类研究导向:传统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以及宗教生态学和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强调宗教在文化景观形成过程中的超自然力量。美国学者David E. Sopher 是20 世纪以来宗教地理学的开创者,在其专著和论文研究中确立了传统宗教地理学的研究框架〔1〕。20 世纪60~70 年代,宗教生态学逐渐崭露头角,学者们致力于寻找或建构生态稳定的宗教形态或宗教关系,同时关注宗教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2〕。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文化地理学得到了一批学者的关注,考察社会中的文化多元关系成为宗教地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3〕。
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主要围绕着宗教与地理的关系、宗教的分布与扩散、宗教文化景观、宗教文化区四个方面展开。关于宗教与地理的关系,存在着三种观点:一是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宗教受到诞生地的地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4〕;二是宗教决定论观点,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以上帝创世纪的圣经教义为要旨,认为宗教对社会、文化、经济、地理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是宗教与环境互动影响论观点,认为宗教与地理之间多要素的、互动的关系更符合事实〔5〕。关于宗教的空间分布和扩散,研究者总结了宗教扩散的几种类型〔4〕、宗教扩散的模型和阶段〔6〕、宗教扩散的历史特点〔7〕等,认为影响宗教扩散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地理、文化、政治、经济、族群以及宗教本身等多个方面。宗教圣地、祭典场所等物质性宗教景观和宗教仪式、地名、教义以及宗教活动等非物质性宗教景观,都是宗教地理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内容。宗教文化景观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政治蕴含被关注〔8〕,宗教对于定居点的形态布局的影响〔9〕、宗教改宗〔2〕、宗教的社会空间冲突〔10〕等也日益成为宗教景观研究的热点。Lily Kong提出了现代化背景下,新文化宗教地理学可拓展的七大新领域〔3〕。
㉕爱新觉罗·弘历:《寄畅园杂咏》,裴大中、倪咸生修,秦缃业等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4册,第27页。
Sopher最早总结了宗教地理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中心地理论和多元回归分析法〔1〕。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将宗教地理研究看作宗教学的分支,研究方法应来自于宗教学〔11〕;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宗教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地理学的属性,研究方法要借助普通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如今,GIS 地图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地理学的研究中。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发端于学者们对佛教传播线路的关注,由此开始,学者们明确了佛教历史地理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佛教文化的地理分异,描述佛教地理事象的历史变迁等。对于历史时期的佛教地理研究成果,多围绕两个议题:一是考证佛教传播路线〔19〕,二是探索佛教的地理分布。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历史地理研究成果颇丰,张伟然〔20〕、严耕望(李启文整理)〔21〕等探讨了相关内容。
总之,国外的宗教地理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其研究框架局限于传统文化地理学,缺少对地方性宗教的关注,缺乏对其他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中国宗教地理研究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往往是因治史需要而附带论述,成果较为零散。陈寅恪首开宗教地理研究的先河〔12〕,继而周振鹤探讨了汉晋时期宗教文化在海滨环境下形成、发展并向全国推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在兴盛时期的空间分布和衰退时期的区域遗存〔13〕。国内宗教地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90年代,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隶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14〕,学者大多在历史学的视域下开展研究,介永强呼吁创建历史宗教地理学〔15〕。近20年来,学者们在原始宗教地理、藏传佛教地理、基督教地理、伊斯兰教地理等方面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16-17〕。对国内外宗教地理学术史的梳理也是国内宗教地理研究的成果之一〔18〕。近20 年来国内的宗教地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佛教地理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杰克森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主张采用解释学的方法,推崇景观作为面纱、文本和凝视的物体等隐喻,重视“地方性”和知识的建构本质,以及融入象征、认同、霸权和抵抗等概念到宗教地理学的研究,使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议题发生了多元变化,形成了较为新颖的宗教地理学研究议题。第一,关于宗教与地方的研究。主要探讨宗教场所、神圣地依恋、宗教移民的身份和地方认同等议题。第二,关于宗教与景观的研究。经由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视角,着重探讨景观背后的深层意义和结构问题。第三,关于宗教与现代性的研究。从世俗化和后世俗的争论、神圣与世俗的互动以及冲突等方面探讨宗教与现代性的关系。第四,关于宗教与尺度的研究。将宗教置于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如全球的、国家的、区域的、地方的和身体的尺度〔3〕。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重点是佛教的地域特征及其所蕴含的人地关系,原因在于研究佛教的地域特征和人地关系是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进行中观、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佛教的地域特征包括源地、传播路线、扩散规律、佛教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佛教文化区;佛教的人地关系主要探讨佛教与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佛教文化的空间建构及象征意义将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崔:我能理解您的说法,但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我还是想说,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本身就太光辉、太精彩、太吸引人!也许这首作品本身的附加值太高了,使得稍逊一筹的演奏家也得以“狐假虎威”。或者换句话说,把莫扎特“钢协”和“拉三”放在一起比太不公平,太欠考虑,也很难显示出莫扎特“钢协”演奏者的水准!
三、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学科范畴
对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和视角进行探究,首先需要从学科范畴的角度辨明宗教地理学和宗教性地理学的关系,也就是探讨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学科范畴。关于学科性质和理论方法的探讨一直是宗教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宗教地理学一般被归入人文地理学下的文化地理学或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以地理学的视角对宗教进行研究,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较少关注宗教本身。宗教性地理学的出发点是宗教,注重对宗教本身的研究。当代宗教地理学者借助新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宗教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也使用地理学的概念和观点对宗教进行研究,如神学家更关注神圣空间的研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更关注朝圣之类的宗教仪式和宗教体验的空间身体化等等。目前,学术界提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研究方法来区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宗教地理的研究。
尽管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可否认的是,佛教作为宗教学领域的重要部门之一,对其历史地理研究应主要围绕其信仰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所构成的佛教地域文化体系的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动因机制、影响作用等内容展开。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应以宗教学为研究视角、以宗教地理文化体系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历史时期的佛教发展脉络和地方佛教传统的建立进行研究。
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我国一些猕猴桃老产区、老果园相继出现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足、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剧、老树烂根、幼树重茬栽培成活率低等诸多问题,这些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和果品提质增效,亟需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其中,培育应用耐瘠薄、耐盐碱、抗重茬、耐水涝优良品种和砧木是有效措施之一。
(二)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寝室现有的状况和寝室成员的需求进行方案定制,以安全和环保为前提,打造符合大学生生活、学习氛围的特色寝室文化。本着“提升寝室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收取适当的方案设计费和人工费,提供的服务性价比极高。根据寝室成员学习生活表现、兴趣爱好等特点,着力打造学习型、信息型、娱乐型、艺术型、驿站型等文化类型。
(三)研究内容和重点
探讨佛教文化的地域特点和空间表达,注重宗教的情感体验、行为活动、组织制度等基本要素与地理事象的关系。宏观层面,探讨佛教的地域特点和要素分布,结合“圣地依恋”“圣地体验”等分析其象征意义。中观层面,研究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异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的空间冲突与融合,探讨宗教生态的空间表达模式和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路径。微观层面,聚焦佛教场所和佛教信徒,研究正式和非正式的佛教场所的空间神圣性建构及其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探讨佛教信徒的民族结构、活动范围及其意义。
佛教历史地理的研究结构参看图1。
图1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逻辑结构
佛教区域地理研究既有对分区佛教地理研究,亦有省域佛教地理研究,还有佛教道场地理研究。关于特定分区的佛教地理研究开展于21 世纪,介永强发表了专著和系列论文〔15〕,有关学者还对康区、河陇地区、江东地区、藏彝走廊北部地区的佛教地理进行研究〔22〕。关于省域佛教地理研究,包括了学者对湖南、青海、浙江、山东、山西、广东、四川等省的相关研究〔23〕。关于佛教道场的地理研究,涉及到佛教寺庙、名山等地理事象〔24〕。圣山信仰、佛教圣地学在佛教研究中也颇具价值〔25〕。虽则国内的佛教地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关于区域佛教历史地理研究仍十分薄弱,研究聚焦的地区较为分散。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佛教地理文化体系。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对研究区域的界定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区域范围,因为佛教的传播发展属于一种流动性的人文现象,应尊重历史的地理界限,依据历史区域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变化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宗教历史地理研究的年代断限借鉴历史地理学的断代方式,上限是原生型宗教形成时期(据学者考据大理的原生型宗教形成时期应为新石器时代),下限至1949年,以与现当代研究相区分。虽则体制化的佛教不同于原始宗教,其产生年代晚于原始宗教,但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处于宗教历史地理研究体系中,研究时限遵循此范围。
在开展佛教历史地理研究中,对于研究资料的搜集和归纳十分重要。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文献整理法应注意将历史文献与佛教典籍相结合。借助历史文献、史传地志等著作,考察特定区域或区域之间历史时期的社会、地理、文化、宗教情况;另外,对佛教典籍中地理资料的挖掘利用,如僧传、地方佛经等。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将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在搜集特定区域的史传地志、佛典僧传、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当地的佛教名山、石窟、古刹等自然景观;搜集各地的山志、寺志、地方志、碑文等记载中的历史地理信息等。
(四)研究方法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也有其需要攻克的难点。首先,从佛教历史中析出有参考价值的地理信息,并结合史传地志、实地考察进行勘验核实,是一项考验研究者时间精力和理论功底的事情。其次,如何把握佛教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较准确地把佛教地理问题阐释清楚比较困难。最后,宗教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制约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提炼。
对于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应先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田野调查也不可或缺。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对现存的佛教圣地以及寺院、石窟等遗迹进行考察,可以补充文字记载的局限性,更为全面地考察历史时期的佛教地理概况。另外,要注重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除了运用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外,还要积极借鉴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同时应用地方依恋、人口差异化等学术理论和技术手段,丰富佛教历史地理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四、研究展望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的主旨是为了探讨历史时期佛教特殊的人地关系,以空间角度理解、阐释佛教文化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探索地区宗教生态的良性运行机制以及佛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经验。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具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因此对进一步推动宗教地理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从地理区域层面分析佛教文化,将国际上的许多议题置于“地方性”和“民族性”框架下进行探索,不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区域佛教状况,还可以从地理和空间角度解释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冲突和宗教变迁等现象,探寻佛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经验。其次,用历史地理学的新方法对传统佛教文献、历史遗迹等资料进行重新审视,如以地理学的方法更新传统佛教研究资料,尽可能地发掘佛教典籍资料中的地理信息,将零散的史料记载加以串联和分析,或以宗教学的视角审视历史地理资料,将地理信息与宗教理解结合起来,能够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当前,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以宗教为核心的地缘文明的关注,研究历史时期的佛教地缘政治、佛教景观的政治和社会象征、区域宗教生态等议题,对于当今宗教冲突问题的解决和促进宗教生态的稳定等方面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佛教的名山圣地、古迹遗存众多,是我国的旅游热点地区,研究佛教独特的“宗地”关系有助于推动佛教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
3.合理的收入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基本因子。有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中最富有的阶层不一定是最幸福的阶层。也就是说,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通常来说,当一个人对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那么他不可能感到幸福。因此,一个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会因为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幸福感也会相对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当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收入的提高却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有成衰减的态势,并且工资薪水越高,越明显,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医院中生殖医学中心要设置独立的诊室,诊室独立设置要点如下:①满足患者的二次检查需求,诊室应该与医技部门的检验科、B超室保持良好的联系。②根据妇产科设置情况,合理设置取卵术后病房。③如果医院的建设规模比较大,诊室要与其他科室保持紧密联系,并根据其他科室的位置,科学设置独立诊室[1]。
[参考文献]
〔1〕DAVID EDWARD SOPHER. Geography and religion〔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1(5).
〔2〕HENKEL R. Geography of Religion-Rediscovering a Subdiscipline〔J〕.Hrvatski Geografski Glasnik,2005,67(1).
〔3〕KONG L. Mapping“new”geographies of religion:politics and poetics in modernit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1,25(2).
〔4〕PARK C C. Sacred Worlds:An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and Religion〔M〕.London:Routledge,1994.
〔5〕ISAAC E. Religion,landscape and space〔J〕. Landscape,1959-1960,9:14-18.
〔6〕CLARK G. Innovation Diffusion:Contemporary Geographical Approaches〔M〕.Norwich:Geobooks,1984.
〔7〕Tyler C. Spreading the word〔J〕. Geographical Magazine,1990,62.
〔8〕DUNCAN J. The landscape indicators School in German geography〔A〕∕∕LEY D M.Samuels,ed.Humanistic Geography.London:Croom Helm,1990:47-60.
〔9〕WELLS-THORPE J. The emerging aesthetic-accident or design?〔J〕.Landscape Research,1988,13:19-22.
〔10〕KONG L. Negotiating Conceptions of“Sacred Space”:A Caes Study of Religious Buildings in Singapore〔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3,18(3):342-358.
〔11〕BUTTNER M. Survey article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geography of religion in Germany〔J〕.Religion,1980(1).
〔12〕陈寅恪.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A〕∕∕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周振鹤. 秦汉宗教地理略说〔A〕∕∕中国文化(第3 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14〕李悦铮.试论宗教地理学〔J〕.地理研究,1990,9(3).
〔15〕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朱普选. 山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J〕. 青海民族研究,1997(4):36-39.
〔17〕梁璐,许然,潘秋玲.神话与宗教中理想景观的文化地理透视〔J〕.人文地理,2005(4).
〔18〕陈宁宁,朱竑.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宗教地理学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2).
〔19〕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20〕张伟然.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下篇)〔M〕.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4)∕1992(1).
〔21〕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2〕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23〕方旭峰. 明清之际浙江禅宗寺院地理分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4〕段玉明.从空间到寺院:以开封相国寺的兴建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04(3).
〔25〕张庆松.佛教圣地学初论〔J〕.中国佛学,2015(38).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Buddhism
Zhang Yujiao1,2
(1.Journal Editorial Office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2.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Sociology,School of Sociology,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studies,research in Buddhist historical geography focuses on the studies of religion itself,explore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expression of Buddhist culture,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elements of religious emotional experience, behavioral activities, organizational systems and geographical events. Buddhist historical geography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of other disciplines.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religious, historical,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methods, we must actively learn from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rchaeological, and cultural methods,and at the mean time, apply academic theories and technical means such as local attachment and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to enric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Buddhist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improve the research level.
〔Key words 〕Buddhism;historical geography;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中图分类号] B9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2266(2019)11-0007-05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9039);大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项目(KYBS201633)
[收稿日期] 2019-09-06
[修回日期] 2019-09-09
[作者简介] 张玉皎,编辑,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宗教学、民族社会学研究.
[DOI] 10.3969 ∕j.issn.2096-2266.2019.11.002
(责任编辑 张玉皎)
标签:佛教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 研究方法和视角论文; 大理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