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的初步研究_大学论文

大学生转专业的初步研究_大学论文

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校学生转专业形势概述

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2003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公开学生转专业的实施方法,对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时间、条件和实施程序等,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其他很多高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学生转专业进行引导和规范,很多高校都逐步放宽了对转专业的条件限制,如华东理工大学改变以往只有优秀学生才能转专业的规定,不再只强调分数高低,而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强弱。在高校首开转专业之风的复旦大学于2004年4月实现了转专业政策的三大突破:一是将各院系转入名额由10%扩大为15%;二是将转专业的对象从大一新生放宽到大一和大二学生;再就是彻底取消了申请转专业的成绩门槛,本着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将判断学生是否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权利交给各接受院系,由各院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察申请者。从众多高校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转专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目前大学生转专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学校和人数逐渐增多。允许学生转专业的学校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很多重点大学都追随复旦大学,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推行转专业政策。而这项工作起步较早的学校,则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在大部分高校中,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高校在报名时候,出现“火爆”场面。第二,转专业逐步走向制度化。各高校都出台了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政策,大学生转专业开始由试点步入规范运作阶段,很多高校对转专业涉及的各个程序和部门的工作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学生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三,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理性化。很多学生转专业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热门专业就读。他们在选择的时候所关注的有很多,除了自身动机的驱动以外,还要考虑诸如转到其他专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等因素。转专业现象的出现要求我们很好地把握其中的驱动因素。

二、大学生转专业动因探析

了解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有助于更理性地处理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惜抛弃一至两年的专业熏陶,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其中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专业兴趣

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他们有理想和追求,有独特的价值观,有人生和生活规划,他们兴趣广泛而又不易盲从他人。很多调查都表明,目前很多大学生对所读的专业缺少兴趣,对专业课程缺乏认同感,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应付现象严重。由于入学前填报志愿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家长的包办等原因,很多学生入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其他专业上。其他专业的吸引使他们对原来专业的否定心理更加强烈。

2.就业前景

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双向选择”转变为“自主择业”,加上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好的职业。而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自然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3.学习能力

尽管在校大学生都经过了高考的磨练,身心都已经发育成熟,具备了适应大学课程学习的能力,但高等教育传授的毕竟是高深学问,很多学科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学好的,比如计算机专业对数学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中学阶段的数学基础和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好该专业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高校入学考试还不能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加上调剂录取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有可能进错院系,学非所长。

4.课程与教学因素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变化而不断地变革。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课程与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些高校还存在着诸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爱好程度。甚至有调查表明,个别学生转到其他院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某位教师的吸引,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学生选择理性不足的原因,却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上述几点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影响学生转专业的因素,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强烈的转专业动机,却也加入了重新选择院系和专业的队伍中,究其原因,家长的建议对他们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还有的学生在谈到转专业的动机时承认,主要是想进入一个异性同学比较多的院系学习。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个人想法,不具代表性,但也可以使我们发现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大学生转专业政策可行性论证

尽管对于大学生转专业这一现象,还有争议和分歧,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积极地推行转专业政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以为,科学地制定转专业政策,规范的运行并使之制度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积极意义是大于消极影响的。

首先,推行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正确处理高校与社会关系的要求,有利于高等教育职能的更好发挥。根据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要受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1],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需要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也需要高校提供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科技成果和各种形式的服务。暂且不提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它的出现至少是社会需要在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选择热门专业也就是对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重视。通过实施转专业政策,合理地调整各院系的学生数量,是对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转专业能调动高校内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促使教育管理的改进,进而促进教育管理人员潜能的发挥。

其次,推行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关系的需要,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学生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权利的范围很广,其内容主要包括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等,其中的选择权“就是指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自由选择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及学习模式;选择自己的学业进程等”[2]。允许学生选择专业,才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第三,推行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地变革。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转专业要求的出现,说明原来的专业结构或课程与教学等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使大学生转专业政策的实施成为可能。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被束缚得过于严重,很多方面都被主管部门控制,自身改革的空间很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才有可能推行适合本校情况、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另外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管理素质等的提高也是科学合理地保障转专业政策顺利实施的主体性条件。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出现在高校,加上最近几年的推行步伐比较大,在转专业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的选择是否会冲击当前的高校专业结构,造成冷热不均的现象;对于申请转专业应该以兴趣还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如何弥补成功转专业学生所欠缺的专业课等等。有问题也就意味着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全面准确地分析面临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必将为以后转专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

四、大学生转专业制度化构想

高校转专业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直接参与和密切配合,参与者包括了各个院系和学生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切实重视,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大局出发,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

1.积极的宣传教育制度

由于不了解各种专业是很多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有多种形式,首先是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名时,就需要对高校中各个专业的设置、大体职业走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等进行详尽解释,这样才能减少学生报考的盲目性;其次是在转专业前一段时间,学校、各院系都可以组织专门的咨询会和报告会,散发专业介绍材料等进行宣传。这个时期的宣传更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重点放在全面而真实展示自身专业,给学生以理性认识,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真正专业兴趣所在以及是否具备就读于某门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础。

2.科学的考核录取制度

一般来说,学校要从整体专业构成的科学性出发,十分谨慎地确定转专业学生的数量,因而不免要对申请者进行筛选。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就要确定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数学和外语作为考核的必选科目,专门组织统一考试。这种统一时间、形式、考试内容的考核方式能够给所有申请者一个十分公平的机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合理地鉴定学生的基础和以后的发展潜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部分因学习困难而提出转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可能落选,继续原来专业的学习。逐步把考核的权利下放给各个接收院系,由他们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比如笔试和面试,主要是考察申请者以后的专业兴趣和潜力,是非常重要的。

3.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

对成功地实现了转专业的学生的管理,将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情况,因而学生的学籍管理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学分累计和换算、学生档案管理、住宿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以灵活性为原则,学籍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从效率和方便为目标,而应该以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并且形成有序的管理程序。

4.高效的转后补课制度

对于转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尽快地弥补欠缺的课程,如何更快适应新专业。所以各院系建立一套针对转专业学生的补课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尽管这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对转专业学生来说,课程的差距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专业熏陶才是他们最需要的,讲座、学术沙龙以及和专业有关的讨论会等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这些都是各院系应该提供的。

五、结语

若想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仅仅满足于从以上几点做好转专业的工作还是不够的,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下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权利,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学生交纳学费读书,学生的权利意识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各种权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适应力强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运行与组织形式等方面。在专业设置方面,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趋势,社会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使得个人的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通过通识教育的指导,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性,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使学生的基础更宽厚,视野更开阔。在培养方式方面,实行第二学位制度,满足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可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涉猎其他领域,而省去了转专业的种种困难;实行三学期制度,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教育资源,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选择机会。

标签:;  ;  ;  ;  

大学生转专业的初步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