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情报学与情报学教育核心概念的文献信息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信息管理论文,文献论文,概念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寻找核心概念或规范可以说一直是情报学、图书馆学界人士所努力的事。核心概念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石,当然也就成为学科专业教育的基石。
在8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繁荣时期,曾经提出过交流说、知识说、层次说、信息交流说、中介交流说等等观点。9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载体交流、文献传播等等观点。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和理论实质上都是为图书馆学寻求一个核心概念,希望围绕着核心概念构筑图书馆学的理论规范。在情报学界同样的寻找核心概念(范畴)、构筑理论规范的工作也进行了相当长时间。例如在一篇有一定影响的文章中作者提出情报学经历了三个规范,即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1]所指出的S规范、T规范、U规范,实际上揭示的是情报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核心概念及围绕它们的理论研究。
自从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以后,对信息管理的理论探讨逐渐增多,渐有成为我国图情界的理论主流之势。本文意在对信息管理作一剖析,讨论这一概念能否作为情报学及情报学教育的核心概念,以及在第二次信息革命的背景和条件下,这一概念应该包括的内容。
2 信息管理的含义
信息管理这个词可以说是在没有确切定义的情况下广泛使用了。因此使用的人很多,但理解却不尽相同。参考文献[2]对信息管理与相近的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分析与区分。
首先,信息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是有区别的。两者的范围不同,功能与社会意义也不同。管理信息系统是为某一阶层管理者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信息服务,搜集管理的是特定类型的信息。信息管理则着眼于作为资源的信息及信息交流活动的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明显区别。资源管理只是信息管理的一部分,信息管理除了管信息之外,还包括信息传递交流等事业、组织、计划、预算、指导、控制、政策、法规等,范围要广泛得多,即除了信息,还包括人员、设备、投资、技术、工作的管理。
信息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也应有区别。因为涵盖的范围和层次不同。图书馆业和科技情报业是信息管理业的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3]认为,狭义的信息管理是文献管理、数据管理或信息技术管理;广义的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生产、流通、分配、使用全过程中所有的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设备、组织和环境等方面的合理管理与控制。
从国内目前对信息管理的研究来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研究角度:
一是偏重于从信息学的角度。参考文献[4]认为,信息科学可分为三个二级学科群,其中的信息管理类学科群研究信息及其载体的传播、收集、选择、整序、存储、服务、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及与人类信息事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问题。作为学科又可分为信息传播系列、信息流通状态系列、信息服务系列、信息整序管理系列。
二是偏重于从管理的角度。参考文献[5]认为,信息管理学是将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学科,把对信息交流的组织和管理也看成是一项基本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信息管理学是将信息交流作为社会群体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来研究和应用的学科。社会群体有运行管理、规划管理、权变管理3种类型,各有相应的管理对象、管理目标、手段、环境特征,并有相应的信息交流特征。社会群体的信息管理分文献管理、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交流管理。参考文献[6]指出:管理科学本身也是模糊与多元的。从管理层次看分微观、中观、宏观,从管理手段来看分技术、经济、法律,形成一个多流派的理论框架。
三是偏重于从经济的角度。参考文献[7]认为,信息管理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而从国外信息资源管理概念兴起的背景看,主要是着眼于经济的手段。所以经济学的视野、方法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反映。
3 文献信息管理——学科与教育的核心概念
3.1 名与实
从前述关于信息管理的讨论可以看出,实际上所做的是将情报学、图书馆学归属到一个包括范围更广、概括力更强的概念中去。这种研究当然自有其价值,首先从认识上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一行业的工作的实质,其次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概念之下将一些有联系的内容结合到一起。
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必须注意,讨论的立足点到底应是什么?是立足于已有的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在新的“信息管理”框架下来补充、更新和发展?还是放弃图书馆学、情报学,而希图扩展为一门信息管理学?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似乎后一种倾向占了上风。而这实际上是违背科学发展存在着微分化和积分化的两大趋势的。积分化,即综合化的趋势总是在微分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因为将图情领域归属于信息管理领域以后,就只讨论上位概念,干脆放弃了对更为具体的、和我们的工作与事业有直接联系的领域的研究。
进一步来看,目前注意得更多的是名的问题,而不是实的问题。如果只是以信息管理作为一个新的名称,用以统称以前分属于不同领域和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档案学)的知识的话,意义可能没有某些同志所想象的那么大。这种状况从当前的研究和教育中都可以看得出来:信息管理学的内容和以前的情报学、文献学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而从教学来看,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参考文献[8])中指出的:改名以后,招生情况可能有所改观,但从培养方向和目标看,较之以前更缺乏明确的方向,从课程内容来看,无非是新瓶装旧酒。在以前称图书、情报的地方,现在换上了信息而已。
我认为,无论是对于学科还是教育,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其名称,而在于其实质。我们并不反对使用信息管理这一概念,甚至在相当的程度上很赞赏这一个概括力很强的概念。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要立足于本学科领域来讨论这一概念,尤为重要的是要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管理的特征是否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和根据何在,并且据此来深化学科研究和更新教学内容。
3.2 行业的宗旨和基本特征
既然信息管理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那么从我们专业和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有两个基本问题:(1)我们从事的是哪一部分信息管理。(2)该部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并且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哪些变化。
从图书馆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过程来看,图书馆的起源是和档案的收藏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是合而为一的。无论是古埃及的王室图书馆,亚述的泥版图书馆,还是中国商代、周代的图书馆,都主要是以收藏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档案为主的,其历史的价值要大于现实的价值。人类保存文化遗产的需要产生了图书馆,图书馆广泛、全面地收录各种记录人类经验、知识的载体,并进行加工、整理,使其能长期地、系统地保存下来。
情报工作本质上是图书馆工作的深化。在本世纪40年代,由于图书馆已不能满足广、快、精、准地传递科学技术情报的需要,美国科学家布什提出了一种为个人应用的设备,即一种机械化的私人文件图书馆,他为该设备组合了一个新名词“memex”,并对之作了精彩描述:“memex是一种设备,使个人能将其所有图书记录、通信通通收入在内。它由机器操作,能够快速检索并且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是个人记忆的扩大和详尽补充。[9]”布什观点的重要之处不在于他称之为“机械和装置”的东西,而是他提出的两个构想:首先是机械化的情报处理,其次是读者自己可以方便地使用、检索情报。希望摆脱种种约束,不必经受庞大的普通图书馆所固有的混乱,不必忍受索引系统人为的限制,这正是情报科学最初之所以探索自动检索以及在60~70年代检索成为情报科学的核心的原因。70年代,苏联著名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写作《科学交流与情报学》一书,其中将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明确界定为科学交流与科学情报。此一观点常常被人认为过于狭窄而加以反对,但是我们从社会的需求以及情报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何尝不能认为米氏的观点有相当的道理呢?情报工作的产生,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的图书馆工作,而只是在某一特定的方面深化了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从事以书刊为主体的文献的收藏、保管、整序、出纳、阅览等活动为重点,而情报工作部门的基本职能是以资料为主体的各种情报资料的加工、整序、研究、报导与提供使用,注重“针对”和“新”。传统图书馆的文献加工,基本上只做到书名刊名等外部特征和学科范畴,而不大顾及文献内容的深入揭示,而情报工作部门着重“深”,注意分析其所含的知识单元,要求通过标引工作,从多种角度深入揭示文献资料的内容。在提供服务方面,传统图书馆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原始的文献;而情报工作则要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从大量原始文献中经过加工提取的有针对性的情报。
很明显,从图书情报行业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一直都有着其要解决的特定问题,满足特定类型的社会需求。我们决不能够无视这一点,希图在“信息管理”的概念之下无限制地扩大原学科的范围,将其变为一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新学科。“信息管理”是一个范围更广泛的概念,图情行业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这一个部分的“信息管理”主要有如下的特征:
(1)是对载体知识(文献)的管理。图情行业所关注的从来就不是全部的信息管理问题。口头的、人际信息、一部分大众传播机构所涉及的信息事实上都不属于图情行业的范围。我们所关注和处理的一直是社会知识或客观知识,这一部分知识的特点是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并且有长远保存和利用的价值。
对载体进行组织,包括内容的有序化和形式的有序化两方面。内容的有序化,就如同百科全书编辑者那样,要整理现有的科学进展,收集各学科的知识,要鉴别真伪。而形式的有序化只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主题)将知识载体进行分门别类,使其成为有序的文献载体集合体,并且向使用者提供从这有序集合中获取信息的手段。
(2)中介性(或服务性)是基本的特征之一。在参考文献[10]中,作者对信息交流类型的区别对我们的论述是有价值的。直接交流是指在信息的传递者与接收者之间不存在中间机构。直接交流方式时差小、保真率高,但其缺点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都要受到信息生产的限制,很难达到全面性的要求。中介交流所涉及的除了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受者之外,还有一个信息机构作为他们的中间环节,因此信息交流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作两个阶段来完成的:第一阶段是信息进入中介机构,第二阶段是接收者从中介机构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流入中介机构并不是目的,中介机构本身也不是信息的使用者,而仅仅是起到一种沟通作用,将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沟通起来。
由于中介信息交流是复杂的、费时费钱的,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只能选择某些对于社会意义较大、有长远价值的信息进行保存和交流。它排除了大多数时效性较短的信息、大多数日常生活的信息,而主要以人类所积累的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知识为其对象。对这一部分的信息则需要尽可能收录全面,这是其服务性的要求,在这一点上,中介信息机构区别于某一个特定的单位或部门的信息管理,这些部门或单位的信息管理仅仅是为自身的特定目标,收集和处理范围十分明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图情行业从其宗旨来讲,就是服务;从其管理信息的范围来说,是记录在载体之上的社会知识信息(或文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决不可能抛弃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所以我们认为,作为图情行业、学科、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文献信息管理,以及围绕着这一核心概念的信息、人员、设备、组织、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文献信息的收集全面性,信息处理的及时性,满足用户的需求及可获得性。这和以经营管理为特征的从经济学角度对信息领域和信息管理的研究、以技术和工程为特征的计算机科学(国外称信息学)形成了对照。
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管理”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各有自己的对象和侧重点,图情行业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不适当地扩大范围,将三个领域的信息管理问题混为一谈,统统纳入自己的旗下(当然不是说三个领域完全没有互相交叉),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取代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去解决属于这些学科范围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这样做时又会丢弃了属于自己的阵地,迷失了方向和目标。
应该做的倒是认真地分析一下我们的对象是否有新的变化,其本质是什么,以及应该作出怎样的对策。
4 文献信息管理的三个时期
4.1 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管理的影响是明显的,它决定着文献信息机构和工作的面貌。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信息存贮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最重要发展是电子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在文献信息管理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文献信息资料的采购、编目、流通管理,语言翻译,文献标引,还可利用计算机查重、处理订单,编印各种目录、索引、文摘和通报等,极大地改变了文献信息管理工作的面貌。
通信就是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某种媒介或传输线路将信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的过程。现代通信可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大类。模拟通信主要用于传送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数字通信是利用通信系统对二进制编码的信息(字母、数字、符号以及数字化的声音、图像和图形等)进行传输、交换和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又出现了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它们代表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文献信息管理的巨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认为,对文献信息管理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信息技术是信息存贮技术。就存贮技术本身而论,又可分为硬和软的两部分,前者主要和信息载体有关,即信息存贮在何种载体之上,存贮的密度如何,单位信息存贮的成本如何等等;后者则与信息组织的方式有关,即如何对信息进行组织。这一方面目前最重要的进展应属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超文本与普通文本主要有如下区别:(1)信息的非线性组织和访问,它除一般文字材料外,还包括图片、地图和其它直观材料,内容表达方式多样与直观。(2)内容排列与普通文本的线性排列不同,它是按知识单元及其关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其数据库由结点和链路组成。(3)人机交互的友好系统。用户利用计算机可以增删超文本的内容、加注评语、修改或重建立体知识网络。(4)是一种通信工具,它可以组织许多研究人员交流思想、看法,通过各自的终端沟通情况。
根据信息存贮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文献信息管理的决定性影响,可以以此为标准将文献信息管理划分为三个时期:纸载体时期;纸—电子载体时期;电子载体时期。分述如下。
4.2 纸载体时期的文献信息管理(古代~19世纪末)
我们将纸前载体也归入此一时期。纸前载体主要是石头、甲骨、竹简、泥版等,记录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的书写。载体形式和书写方式决定了这一时期文献数量的稀少并且往往是文献的生产和收藏由同一机构进行。主要的信息机构是档案馆和古代图书馆(两者很难加以区分)。图书馆注重文献的收藏和保存,研究版本、校仇、目录之学,由于载体笨重,少有复本,很少有馆外流通。此一时期的文献信息管理一方面有对于载体形式的整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对载体内容的整理,对知识本身的整理和研究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产生的目录学,中国的版本、目录、校仇学,都是以对文献的内容整理为特征,形式的整理十分粗略。更进一步,从希腊时期直到莱布尼兹时代,图书馆的最高理想是成为一所科学院而不仅是知识宝库,其特征是文献的生产、收藏和利用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纸张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印刷术发明以后,文献信息管理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印刷术割断了文献生产、收藏、利用的联系,以前由图书馆来完成的职能现在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来完成了。廉价的印刷书籍的大量出版,使得一般市民阶层也容易买到书,同时也使图书馆的藏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过去难以想象的大型图书馆出现了。由量变导致质变,载体的数量膨胀给载体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于是图书馆员再也没有精力去研究载体的知识内容,不得不把精力放到载体本身的管理和利用之上。载体的形式整理成为专门的学科,分类、著录、目录,图书馆管理成为文献信息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图书馆学是包括图书馆工作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直到19世纪,它才明确成为一门学科,图书馆工作才开始形成一种专业[11]。”图书馆学就是以纸张载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各个环节规律性的文献信息管理学。
4.3 纸张与电子载体并存时期的文献信息管理(20世纪初~80年代)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纸张载体占优势的时期(20世纪初~40年代)和电子载体迅速发展、与纸张载体平分秋色的时期(50年代~8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仍然是纸张载体占优势,但是在文献信息管理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这就是以拉方丹和奥特莱所倡导的,希望与图书馆学相区别的文献工作和文献学的出现。1859年成立了国际文献协会。1908年,国际文献协会给文献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献是以书写形式(包括著作、图画、图表、数字、符号等)代表或表达一个客观对象、一个行为、一个思想或一个印象。其中印刷体文献(如书籍、杂志、报纸)所占比例最大。[12]”国际文献工作联合会把文献工作定义为“对人类各个活动领域的文献进行收集、分类和传播。”
布拉福德试图把文献工作与图书馆工作、文献学与图书馆学区别开来。他认为“文献工作是文献工作者将现有的专业文献提供给有关专家,文献工作是人们对书籍、文章、报告、数据和其他文献进行有序的收集、保管、文摘和流通,……文献学是使人类所有思维活动的记录得以收集、分类和检索的艺术。[13]”
现在看来,文献工作与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下两点:
首先是文献工作的范围与深度都超过图书馆工作。在欧洲,文献工作主要是指对书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的非常规图书馆技术和存档技术。就其工作内容来说,是对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主题分析、目录说明和注释。这些工作与图书馆的常规工作有显著的差别。
其次从本世纪初开始,文献工作对于新的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新摄影技术、缩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专业文献中普遍断言:微型胶卷将取代常用的书本,目录卡片将有原文的缩微胶卷序列,缩微胶卷将参加流通,甚至可以出借。这一时期对文献复制新方法的讨论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就如同目前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使我们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美国文献学会应运而生,该会打算采用缩微胶卷作为馆际互借的媒体,藉此形成一个大的图书馆体系,最终使H.G.威尔斯的“世界大脑”的想象成为现实,使世界上科学知识的索引能以缩微胶卷提供利用。除此以外,穿孔卡片等技术也是文献工作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改变人类历史的最重要的智力工具——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被认为是促使情报科学开端的重要文献——布什博士的《诚如所思》是在同一年发表的。布什所设想的实际上是一种机械化的信息存贮和处理装置:存贮个人的书籍、文献记录,查找起来速度很快、很灵活,任意选择一个条目,都能立即或自动选择另外一些条目。
所以在以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情报学几乎是计算机情报检索的同义语。技术成为情报学的最重要因素,如果除去了新的信息存贮、处理、检索的技术,情报学的各种活动就无法存在了。因此科澄(Manfred Kochen)说:“如果没有电脑,今天有关情报学方面的实践就得停止了。如自动化的索引,档案的编排与检索、分类与合并、内容分析及电脑编目等。[14]”情报工作与情报学的对象如果说与文献工作、图书馆工作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它主要采用新的信息技术,面向电子化的信息载体的收集、存贮、处理、查找和利用的。从50年代到80年代,电子化信息载体一直在稳步发展,但直到80年代末,还没有它比纸张载体更占优势的迹象,虽然早在70年代就已经有了“无纸”时代的预言。纸张载体与电子载体的共存是这一段时期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得以共存、相互渗透而不是相互替代的根本原因。
4.4 电子信息网络时期的文献信息管理(90年代~)
90年代开始,世界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对信息基础结构的关注成为世界各国注意的焦点,其开端是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中心内容是要在21世纪实现信息数据的传送能力要比现在快上千倍,并且要使各种媒体的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传送。其次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通讯网的普及。进入90年代,INTERNET联结的计算机数量以几何级数迅猛增长,覆盖了全球。它对学术信息交流、信息存贮和检索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第三是多媒体、超文本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存贮、传输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的本质就是根据各种信息环境和传递的要求,自由地实现信息传递媒体之间的相互转换,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它对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
电子化的文献正在迅速扩展。例如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以前主要以书目、目录、数据库等二次文献为主,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的发展,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经典著作、文艺作品、政府出版物等一次文献也开始电子媒体化了,目前多数出版物已经具备计算机可读的形式。
电子文献的收集、处理、存贮、提供使用与纸张文献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网络时代的电子文献与80年代以前的情报学的对象也有区别。信息资源的概念会发生重大变化,以前是某一个信息机构收藏的才是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然而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是“虚拟”的,信息机构与用户的关系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以图书馆为例,读者可以不通过图书馆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资料。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从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机能向作为信息资源和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机能转换,也就是从图书馆员向信息专家的转换。
电子信息的结构、贮存方式,与此相应的文献的处理、整理、检索、提供的方法,使用(阅读)的方法和环境,用户教育等等问题,有些刚刚出现,有些还没有引起重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将是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文献信息管理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会形成电子网络时期的文献信息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