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会计目标的构建_会计目标论文

试论我国会计目标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目标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深远意义

会计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这种目的,即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希望达到的目标及其结果。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起点,是决定会计其它内容的前提。开展会计工作和进行会计研究首先要明确会计目标,否则便会陷入盲目。

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它对会计的发展运作有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会计假设、计量、报告方法等,是它们赖以产生的基础依据;而它们的制订和颁布实施是从不同角度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会计行为的指导和约束,是达到会计目标的途径。会计系统的一切机制都是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设制的,一旦偏离会计目标就达不到会计目标的要求。因此,从另一方面看,会计目标是连接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桥梁,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系统的一切机制都是围绕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的。

会计目标除了对会计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外,它还是联系会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纽带。外部环境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而会计系统通过会计目的的调整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会计目标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有对会计有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提出调整和重选会计目标,通过会计目标的不同调整变化,从而产生适应新的会计目标的会计系统,使会计系统能重新适应融合变化了的新的外部环境。这样,通过会计目标使会计系统适应经济外部环境的要求。

会计目标还是衡量会计准则是否恰当有效的一个标准。会计准则是一切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都应包括其内,对会计目标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及其内容。

二、会计目标的内涵

会计目标从会计行为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由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使会计目标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只在90年代以后才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许多问题尚未形成定论。但对会计目标应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内涵却已形成较统一的观点。

第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的多元化和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利益的体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出现多元化的格局。以下三方面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1.国家 国家是社会经济的组织与管理者,它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制订必须依据会计及其它信息。

2.存在于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单位和个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必须同外界发生经济往来,从而在企业外部形成各种利益集团,他们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都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

3.企业内部 企业管理当局、职工等也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经营决策、理财决策、投资决策及维护自身的利益。

第二,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在一般情况下,信息使用者并不是直接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和控制,而是依据这些会计信息经过分析,判断企业所控制与掌握的经济资源及其成果,所以一般而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会计提供衡量、预测、评价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化能力。

1.会计应向国家提供有助于进行宏观调控的信息。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能有助于宏观管理和综合平衡,有助于国家对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经济杠杆的运用,有助于国家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产业结构。

2.会计应向企业外部的投资与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的信息。

3.会计应向企业内部提供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和健全各种经济责任制的信息。

第三,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这是在前二个方面解决的基础上,属于应用性理论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包括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方法及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最终是通过会计报告来表现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会计报告应由一般目标、 特殊目标和定性目标组成。三个基本目标,四个特殊目标,五个定性目标,共十二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基本目标:1.提供制订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盈利能力

3.反映企业会计责任履行

特殊目标:为以下各方提供信息

4.股东

5.债权人

6.政府机构

7.社会公众

定性目标:会计报表必须符合一些质量特征以及必须提供种类齐全的会计报表,才能满足质量要求。

8.相关性和可靠性

9.资产负债表

10.损益表

11.财务状况变动表

12.财务预测表

综观会计目标的三个相互联系问题的实质,可归纳如下:

会计目标

三、西方会计目标的评价

从70年代起,西方会计界对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总是将目标放在第一位,这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一)受托责任学派

在受托责任学派看来,受托责任之所以存在,首要原因在于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如果资源不实行两权分离,而是两权集于一身,也就不可能产生受托责任的概念。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资源(主要体现是资本)的两权分离现象表现得尤为普遍、彻底,受托责任也无处不在。

在两权分离下,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和运用权,受托者因此承担了合理、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的保值、增值的责任,且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作为资源的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这样,客观上要求会计反映受托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责任为目标的财务会计目标。其主要观点是:1.会计的目标是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强调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会计人员从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责任及履行情况,其行为不受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3.强调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二)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50、60年代以后产生的,它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即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依赖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2.强调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系,而不过多强调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3.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编制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的有用性。会计准则只不过是为了对会计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提供的信息于决策有用。

(三)两种学派的比较

1.关注两权分离的重点不同 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它们都是以商品经济和通过现代企业来表现的,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其外部环境的。但是,在两权分离的具体形式上,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受托责任观认定的两权分离,有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关系确定,任何一方的模糊和缺位,都影响到委托责任的履行。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求资源的提供者和资源的管理者处在直接接触的位置上,更明确地说,这种受托和委托关系的建立,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而是由委托方和受托方直接往来所形成的(在资本市场中,资源的委托和受托方因资本市场关系而变得模糊),而且委托和受托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委托者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者。决策有用观认定的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交流。由于资本市场的介入,使委托方变得模糊,同时委托方关注的不是具体某一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而是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及其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具体说,就是可能获得的现金股利、利息及投资的价值与所承受的风险比例。如果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认为更有效的“产权”,从而将资源受托者的管理重心从有效管理受托资源引向最大限度地在资本市场树立“良好形象”——报酬和风险的比例最优。

2.所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 按照受托责任观,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至于委托者如何利用报表是他们自己的事,故财务报表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而决策有用观认为,报表的使用者需要利用财务报表对投资作出决策,故其信息应尽可能对决策有用,因而企业未来现金流动的金额、时间分布及不确定性是财务报表的重心。

3.会计系统的有效性不同 受托责任观注重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而不单纯强调财务报表的有用性。但是,决策有用观却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4.会计信息数量要求不同 受托责任观认为既要考虑向委托者提供信息是否有损于受托者,又要考虑不提供信息是否有损于委托者,会计信息应有所取舍;但决策有用观却认为只要信息提供符合效用大于成本原则,并于决策有用,则信息数量多多益善。

5.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不同 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经营责任是一种产权责任,为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更加注重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却认为,相关性与决策有用更为密切,从而更加强调相关性。

6.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不同 受托责任观认为,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化,确保会计信息的可行性,所以主张用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反映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信息应尽可能精确可靠。而决策有用观却认为,既需要过去的信息,又需要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因此,主张各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信息可以是近似计量而无需绝对精确。

四、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目标的构建

(一)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

会计目标总是要与经济环境对它的要求相融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会计当前和今后存在的大环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实质是:确认国家拥有财产的所有权,企业拥有财产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对所有者承担财产保值和增值责任的前提下,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在法人制度下投资者和企业的关系,实质就是“委托——受托”关系。

尽管我国已有700多家上市公司, 但它们的数量只占我国大中型企业总数的极少部分,并且就这些上市公司而言,国有股都在一半以上,一般不参与流通。因此严格的说来,它们并不是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还在初建中,证券市场、资本市场既不发达也不规范,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必须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不允许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资本过于分散。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不会在企业资本筹集上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采用的是直接投资方式。

(二)我国会计目标的构建

目前,我国会计界在讨论会计目标时,一般都赞同决策有用观。尽管这一结论并没有错误,但根据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模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决策有用论”来确立我国会计目标未必恰当。因为,从以上我们对两种观点所认同的经济环境中得知,在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形成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不是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以不知名的投资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既然现阶段的融资仍是直接投资,委托人和受托人直接接触,因此,会计系统应以委托人为服务对象,向他们报告受托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就是说,当前我国会计的目标主要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

尽管我们目前认为受托责任为会计目标较合适,但并不排斥决策有用观。因为为获取最大的收益,投资者有必要借助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恰恰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方使投资者有权要求得到信息,经营者也才有责任提供信息。因此,会计最基本的目的还是在于反映财产资源的受托责任。

鉴于我国的现实会计环境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国会计目标应确定为“提供有用信息,以评价受托责任并有助于有关方面进行经济决策”。

会计以反映受托责任为目标,这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它还有各个具体化的目标表现,如股东财富最大化。它是在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现金流量作为计算的依据,又考虑了投资风险程度的大小,以此为经营和财务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视性。除财务目标外,会计还要反映社会责任目标。企业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必须以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为条件,同时努力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持生态平衡,支持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培养人才。社会责任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影响企业经营和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具体目标应是追求财富和社会责任的最大化。

标签:;  ;  ;  ;  ;  ;  ;  

论我国会计目标的构建_会计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