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湖南湘西 416000
【摘 要】目的 对基于微创医学模式传承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1年11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心率≤70次/min,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7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脉检查,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脉检查,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然观察组辐射剂量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为微创医学模式传承者,在临床冠脉疾病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关键词】微创医学;传承;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疾病;诊断
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于采用了高性能的成像设备,从而大大提高了冠状动脉成像的清晰程度,目前CT血管造影正在逐渐成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方法。CT血管造影为循证医学发展过程中微创医学模式的重要传承者,其具有阴性预测值高、阳性预测值低、时间分辨率低以及辐射性等特征,近几年在临床微创诊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基于微创医学模式传承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接受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心率≤70次/min,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抽取其中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39例。在对照组中包括有男23例,女16例,年龄35-88岁,平均(62.4±13.2)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痛等症状;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4例,女15例,年龄35-89岁,平均(63.1±14.3)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痛等症状。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单号患者入选对照组,双号患者入选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方法展开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
1.2.2 检查方法
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64排SOMATOM Defintion AS螺旋CT机,Ulrich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采取碘海醇,剂量以1.0ml/kg计算,注射流速为5.0ml/s,观察组患者采取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电压为120kV,电流为600mA,准直器宽度为64×0.625mm,层厚为0.8mm,间隔为0.4mm,螺距为0.2;对照组患者采取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电压为120kV,电流为800mA,层厚为0.67mm,间隔为0.33mm,螺距为0.2。在扫描时保证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范围包括心底至心尖,覆盖整个心脏,将气管隆突下方1cm处的降主动脉作为兴趣区,将自动触发阈值设定为120HU。经高压注射器自肘前静脉将15ml生理盐水予以注入,而后注射对比剂,最后经30ml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在扫描过程中,患者屏住呼吸,在检查前应口服美托洛尔,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
1.3 图片质量评价标准
有2名或以上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对所得到的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将图片质量分成1-5级,5分:不存在运动伪影和明显噪声;4分:存在轻度运动伪影或者是噪声;3分:存在较多的运动伪影,或存在较大噪声;2分:存在严重的运动伪影和较大噪声;1分:存在严重钙化、明显运动伪影,无法对官腔进行评价[2]。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进行表示,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56±1.21)分,对照组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09±1.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辐射剂量比较
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为(2.01±0.13)mSv,对照组患者辐射剂量为(10.23±0.89)mSv。显然观察组辐射剂量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减少(P<0.05)。
3 讨论
临床上血管造影属于一种有创检查,医疗费用较高,会有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近几年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血管造影技术作为微创医学模式的传承者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属于无创检查,在急性胸痛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几年有文献报道,将CT血管造影的解剖性诊断方法同存在显著功能性诊断价值的运动平板以及后续的相关试验等进行有机结合,可使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得到显著提高[4]。本次研究中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且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手段的应用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这对于临床诊断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CT血管造影的主要优势为:① 可以对血管的开口情况进行很好地显示;② 能对斑块性质予以确定,并利用对斑块CT值的测定,对钙化与否进行准确鉴别,从而对冠心病的危险分级进行指导;③ 能够从任意角度对冠脉进行观察,从而使病变得到充分显示;④ 危险性相对较小,程序也较为简单,费用相对低廉,门急诊接受起来相对较为容易;⑤ 针对支架以及旁路移植术后复查存在显著优势[5]。
对于CT血管造影而言,其在临床应用中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说在急诊、门诊针对一些原因不明的胸痛患者可采取CT血管造影进行排除性检查,然该检查手段与常规检查有所差别。其扫描范围较大;对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同时被强化提出了要求[6]。因此便要求患者需要长时间屏气,且对比剂的用量也会相对增加,因此针对胸痛的一线筛查还不适合,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李绍军,常时新,张蕾,等.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CTCA、MRCA及CAG一致性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12(10):778-779.
[2]高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应用中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13(08):634-635.
[3]成官迅.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造影剂的安全运用与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3(18):879-880.
[4]郭小超,刘建新,邱建星,等.冠状动脉64 排螺旋CT 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1):2004-2008.
[5]姚金龙,姚慧,刘斌,等.64 排螺旋CT 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比较[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05):417- 420.
[6]荆晶,李姗,白启才.多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8,21(04):123-124.
论文作者:邓宏,徐自跃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冠状动脉论文; 造影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门控论文; 剂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