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利益诉求及未来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海论文,印度论文,前景论文,利益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35.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14)04-0016-07 自2010年以来,南海问题逐步升温,域外大国,如美国、日本,逐步调整原有政策,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所扮演的微妙角色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2011年7月中印海军在南海海域发生了所谓“对峙事件”,当年10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印时双方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油气开采协议,明显有将南海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意图。这也更加提升了中国对印度进一步卷入南海问题的担忧。2011年1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巴厘岛第六次东亚峰会期间,特意向印度总理辛格表达了中国对印度在南海海域进行石油天然气开发的担忧。此后,由于技术原因,印度一度暂停了在南海争议区域的石油开发,也使印度在南海争议中扮演的角色有所降温。即便如此,印度仍不时采取各种小动作,发展与东盟国家的海上安全合作,其中尤其是越南。2013年11月越共总书记阮富仲访问印度时,就赞赏印度在南海争议中发挥的“建设性角色”,签署协议继续向印度提供多处勘探区块,同时加强印越的海上力量的合作。 印度在南海的存在和“搅局”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上的考量,也与中印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是相一致的。本文将着重对印度在南海争议中的利益诉求和未来前景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将对印度在南海争议中的基本立场和做法进行分析,然后分析这一政策立场的利益诉求,最后是对印度南海政策进行前景性的展望,并提出如何影响印度对南海争议的政策意见。 一、印度对南海争议的基本态度:官方表态与实际行为 印度应该在南海争端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一问题在印度官方和学者层面上都得不到明确的答案。从地缘上,印度并不属于南海争议的六国七方,南海问题并不涉及印度核心的国家利益。但是,作为域外大国,印度却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反而寻求积极涉入,通过港口访问、联合军演、联合训练等方式与南海争议各方保持海上防务关系,并且在南海争议区域联合勘探、开采石油。通过仔细考察印度官员及外交部发言人的历次表态和澄清,至少可以将印度在南海争议上的官方态度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①: 虽然印度不是南海争议中的一方,但是印度关注南海事态的整体发展。印度认为,保持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印度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和商业利益要得到尊重。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称,南海争议各方应该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的争议。重申印度支持南海等国际海域的航行自由、无害通过,认为应该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尊重商业利益,呼吁国际社会在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提高海上安全上增强合作。 印度在南海的活动不具有政治涵义。印度外交部的发言人称,自1988年以来,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就在南海海域进行勘探等相关活动,印度在越南海岸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纯粹属于商业行为,不具有任何政治涵义,而且印度企业在南海海域的行为也是基于技术与经济的需要,不具有任何政治目的。 这一官方的基本态度一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不论是过去的辛格政府,还是今年5月起上台的莫迪政府,涉及南海问题的基本表述都是如此。显然,印度官方并没有过于宣称南海涉及其国家利益,但是却可以察觉到它的整体立场与美国是遥相呼应的。偶尔,印度官员也常会爆出惊人言论。例如,2012年4月中旬,时任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就曾抛出所谓南海“世界财产”论:“印度主张南海是全世界的财产……其航道必须不受任何国家干扰,应用于促进相关国家的贸易行为。”②似乎,这些官方的表态表明,印度在南海问题上并不想保持相对超脱的角色,也意在向国际社会表明,印度在这一地区仍然是有发言权的。 除了公开言论外,印度在实际行动上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做法,旨在支持南海争议中的其他声索国,并且借用《国际海洋法公约》来变相地否定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主张。尽管它的各种做法都有各种貌似合理的理由,但是却能够从中窥见印度的真实态度。大致而言,印度在南海争议上主要采取了三种举措: 第一,在南海争议海域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虽然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称1988年以来就在南海海域进行石油开发,但是此前印度企业更多是追随西方石油大公司充当“配角”,而且也没有涉及到争议海域。直到2006年5月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与越南油气总公司(现为越南国家油气集团)达成协议合作开发“127号”、“128号”油气区块,则明显位于争议海域的边缘位置上。尽管这一协议遭到中国方面的抗议,但是印度仍于2009年开始试钻。此后,只是由于技术原因,印度相继中断并退出“127号”、“128号”区块的开发,也给中印在南海争议上的“热点”降降温。并且,针对中国的多次抗议,印度外交部称这一抗议“没有法律基础”,声称由于越南已经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127号”和“128号”油气田做出了“主权声明”,因此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才根据该文件,决定与越南方面进行油气开发的合作。显然,根据印度在争议海域开发油气的主张,可以看出印度更认可越南等国的主权主张,并不接受中国的九段线,也不认为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为进一步推进印越的能源合作,2011年10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问印度期间,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与越南国家油气集团签署了《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合作协议》,寻求发展两国石油与天然气产业的长期合作,并建立共同协调委员会来实现这一目标。③2013年11月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访问印度时的联合声明称,双方同意南海的航线自由不应该受到阻扰,呼吁各方要保持克制,依据包括《国际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通过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双方增强在海洋通道安全、海上安全、打击海盗、开展共同研究和海上救援上的合作。④更重要的是,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与越南国家油气集团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越南又向印度提供了南海的七个石油区块用于勘探,分别是17、41、43、10和11-1、102和106-10区块。尽管媒体人士称这些区块并不位于中越争议海域内,但是这至少从另一方面表明了印度要在南海的争端中持续存在的态度。 第二,加强印度海上力量在南海及其附近海域的存在。印度海军直接地出现在南海海域。2000年年末,印度海军首次涉足南海。当时印度媒体评论界称,印度海军涉足南海是印度采取的大胆一步,表明印度不再将自身局限于印度洋。而是在扩展自己的影响,重塑南海地区的海上力量平衡。⑤随后,在印度与马六甲沿岸各国建立了马六甲海峡海上巡逻制度后,印度海军就开始多次穿越南海,进入到西太平洋与美国、日本举行海上联合军演。虽然印度军舰航行于南海海域本属正常之举,但是印度媒体却常常认为这是在显示印度在南海的存在(make India presence)。印度海军人士也称:“南海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印度需要在这一地区经常性地部署海上力量。”尤其是印度2012年退出“128号”区块的油气开发后,印度媒体更认为印度军舰在南海的存在是要向中国示强,表明印度并不会屈服于中国的压力,油气开发的退出只是基于“技术原因”。正如2011年7月下旬的所谓中印海军“对峙事件”一样,尽管印度外交部澄清并不存在“对峙”,然而很多印度媒体人士却解读为印度海军享有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自由航行权,乐于将此看作是印度拒绝承认中国对南海海域的主权主张。 第三,提升与南海及附近海域各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东向政策”以来,逐步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特别是,印度海军也逐步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广泛的双边和多边接触,进行联合海军演习、港口停靠、联合训练等合作。印度与新加坡从1994年就开始了名为“SIMBEX”(全称是“Singapore Indian Maritime Bilateral Exercise”)海上双边演习。这一演习每年举行一次,最初主要是反潜演习(Anti-Submarine Warfare exercise,ASW),2005年后演习范围开始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2009年已经发展为涵盖空中、水面和水下反潜的立体演习。印度与印尼的海军巡逻舰和战机,从2002年9月开始在安达曼海域和马六甲海域进行了首次联合协调巡逻(INDINDO CORPAT)。两国联合协调巡逻的目的是为了打击马六甲海峡附近重要海上通道的盗猎、走私、贩毒和其他犯罪活动。⑥联合协调巡逻由印度驻安达曼群岛三军司令部司令和印尼海军西部舰队司令共同指挥。截止到2014年7月,双方已经进行了23次联合巡逻。 越南是印度在南海海域开展海上合作的重点。印度不断扩大对越南的防务支持,帮助越南提升防务能力,特别是海军能力的提升,帮助越南训练军队、共享情报等。而且由于越南和印度的军事装备大多产于俄罗斯,两国加深双边防务合作拥有十分便利的物质基础,印度方面负责越南军事装备和海军港口设施的检测和维修工作,并为越南战舰、潜水艇和导弹快艇提供零部件。⑦2011年9月,印度同意为越南提供高密度潜艇训练。作为交换,越南将其南部的芽庄港口作为永久性的停泊港口提供给印度。由于该港口处于重要战略要塞,越南此举不仅为印度铺设了一条可以持久现身南中国海的道路,也为印度提供了与东南亚地区连接的重要海上通道。越南此举使得印度成为第一个东南亚区域外的、获得港口永久停泊权的国家。⑧ 另外,印度也通过多边海上合作平台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的米兰海上军演。这一军演每两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海域,目的是为了增强各参与国的友好往来,也为了增强预防海上恐怖主义行为、海盗、非法捕捞和实施人道主义搜救的能力。⑨从参加国家的数量和范围上来看,从1995年第一次演习的5个国家增加到了2012年的13个国家,大洋洲和非洲的国家也相继加入。其中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米兰系列海上军演的常客。从海上军演的目的来看,最初是为了加强各国的协作能力和友好往来关系,后来逐渐加入了预防海上恐怖主义和打击海盗等海上安全合作的内容。此外,印度从1992年起就与美国在太平洋等海域开展“马拉巴尔”海上军事演习,后来逐渐吸收日本等国加入其中。 二、印度在南海争议中的立场:现实需要与战略利益 不论是从印度的官方表态,还是从其实际行为上看,印度对南海争端的立场事实上是对中国不利的,间接地否定了中国的九段线主张,支持了越南等国的立场。近两年中印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的诸多事件似乎表明,印度在寻求与中国的对抗。然而,事实上,印度也明白在南海问题上不能与中国过于对立,因为印度没有能力为此承担过高的代价。2011年间,前海军参谋长阿伦·普拉卡什就称:“在南海这样遥远的地方,面对中国摆出强硬的姿态,并不是展示印度海上或者其他实力的理想之地。”他强调,印度通过其主要石油公司OVL(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保卫在南海的石油钻探活动充满局限性。普拉卡什补充说:“在这个当口,盘算着把海军调到离本土2500海里的地方去支持OVL在南海的油气利益,这种想法是鲁莽的。”印度的安全政策制定者也充分意识到了在中国海滨毫无根据地卷入与北京的对抗是危险的。虽然他们欣赏在南海接踵而至的新外交手段,他们不太可能让自己被退离得与北京太过对立。印度很清楚其在南海的争议海域进行石油勘探必须是由经济驱使而非战略考虑。⑩ 另一方面,印度也并不希望被中国看作它与美国、日本采取的是同一立场,或者被认为与美国形成共同挤压中国的态势。2012年7月,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就明确表示过,与中国在南海对峙不是印度的政策。印度没有必要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情况下,选择与美国共同在南海问题上对华施压。因此,印度在南海争端中的基本立场可以概括为:既要表明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存在,支持南海其他声索国对中国形成某种牵制,又要表明印度并不寻求与中国的公开对抗;印度希望能够从中“搅局”,但是又不希望“乱局”,更不希望“引火上身”。之所以采取这一立场,可以从印度的几个现实的利益和战略需要上来解释。 首先,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决定了印度不可能支持中国在南海主权上的立场。在中印边界争端中,中国认为中印边界虽然从来没有正式划定,但是双方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也就是中国西藏地方政府行使有效管辖权和治理权的地域。但是印度认为“麦克马洪线”等是合法的边界线,不承认双方存在传统习惯线。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中国在南海争端中以历史性权利来解释九段线的合理性时,印度就本能地采取反对中国在南海海域的九段线的立场。事实上,印度有个别较为反华的学者甚至认为,以传统习惯线来主张主权是中国在领土争端中惯用的“手段”。 其次,印度对南海争端的立场是同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相挂钩的,希冀以此换得中国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上的中立。(11)中国对克什米尔的立场一直被印度看作是检验中印巴三方关系的试金石。虽然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有过变化,但是自冷战结束后中方一直强调:中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邻国和朋友,中国希望两国能够通过友好协商解决有关问题。显然,这种表态并没有明显的立场倾向。但是,印度认为中国在克什米尔的政策实质上是在支持巴基斯坦,不论是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经过巴控克什米尔,中国在巴控克什米尔进行的民用工程项目,还是中国过去对来自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官员所采取的“另纸签证”政策,都明确表明中国支持并固化了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的控制。印度不少官员和学者都认为,印度的南海政策不过是学习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罢了。既然中国在其利益无涉的克什米尔争端中偏袒巴基斯坦,印度为什么不可以在南海争端中选边站队? 再者,近年来南海问题之所以会升温成中印间的问题,关键还在于中印双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走下坡路。2008年至2011年间,中印政治关系呈现出恶化趋势,暴露出中印长达20年之久的友好关系的脆弱性。(12)主要是四个因素导致了双方关系的不稳定。一是中国西藏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包括连接拉萨的铁路及覆盖西藏和新疆的公路网。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西藏基础设施的建设,显著地改善了边境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条件。根据印度军方的估计,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动两个营发起攻击的时间从两周缩短到一周,调动两个旅的时间从四周缩短到两周,调动两个师的时间从90天缩短到20天。当印度意识到这一挑战时,开始采取相应的政策加以回应,加强边界基础设施,修建通往中国以及中国边境沿线的道路、恢复使用飞机跑道,并筹建新的山地打击部队,而这一竞争一定意义上打破了边境上的和平与安宁。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得到改善意味着中国在边境上的机动性更强,就带来了更多的所谓“越界”事件。由于中国在边境上的优势,影响了两国正在进行的边界谈判,中国更不可能做出领土上的妥协。同时中国的边境巡逻也被印度解读为所谓跨过实际控制线的“侵犯”。事实上,两国未就实际控制线的准确位置达成过一致,在双方认为重叠的实际控制线上,“侵犯”其实是相互的。而印度媒体频繁对“越界”事件进行大肆宣传,只能加剧边境的紧张局势。第三个因素是2008年3月发生的西藏暴乱。中印关系一直都与西藏内部局势息息相关。当西藏安宁时,中印关系也安宁。2008年奥运会之前发生的西藏暴乱事件,加剧了中国对西藏形势的关注。而印度对达赖集团的所谓“西藏流亡政府”采取的默许态度,更是导致中国的不满。因此,对于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寻求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项目等,中国都采取了坚决反对的态度,由此进一步激发了印度国内对中国的不满。第四,2008年秋季中国抗议印美民用核计划的批准,这使得印度对中国的持续敌意产生了严重担忧。(13)换言之,这四个因素导致了近年来中印整体关系的下行,由此印度国内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民意基础,要求印度政府在南海问题上反制中国,这从印度媒体在南海问题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最后,也要清醒地看到,印度在南海上确实具有自身的战略利益。第一,南海也是印度重要的海上通道。随着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外开放,外贸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上升。印度与东亚的贸易量开始超越其与西欧、中东和非洲的贸易量,其中贸易量的55%要经由南海通道。印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南海海上交通线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印度与俄罗斯远东萨哈林也有大量的油气合作项目,大量油气同样需要经由南海通道运回印度。这就决定了印度一定程度上担心中国通过强有力的领土主张把南海变成“中国内湖”,由此可能带来对印度未来发展的潜在威胁。第二,印度海军的迅猛发展使得其“野心”更加膨胀,南海早就进入印度的视野。早在2000年4月,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乔治·费尔南德斯(George Fernandes)就明确提出:“印度的利益范围将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延伸到南中国海。”而2007年的《印度海军战略》中明确把南海地区界定为对印度“有战略利益的”深蓝水域。(14)印度海军很清楚维护西太平洋海上通道的重要性。正如中国不希望依靠美国或者印度来保护中国的印度洋海上交通线一样,印度也不希望依靠美国或者中国来保护其在西太平洋海上通道的安全。第三,印度同东南亚各国发展海上安全合作,一定意义上说是基于限制中国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影响力。印度的海上军事战略家说,“在对付更强大的对手时,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或结盟,也能起到威慑的作用”。(15) 总而言之,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既服务于印度对华政策的策略需要,也服务于其战略利益上的考量。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印度在南海争议中既“积极有所作为”,但又保持适度克制;既积极寻求与越南等国的海上合作,又避免形成与美日共同对华的态势。 三、印度南海政策的未来前景 印度对南海争议的卷入,使得南海问题更加长期化、复杂化、国际化。然而,南海问题未来是否会构成中印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印度是否可能会更加具有对抗性?这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未来印度的南海政策与中印关系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南海问题并不是中印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对印度而言,南海问题不涉及其核心利益,不具有外交上的优先性,更像是印度对华施压的一个抓手而已。印度也同样了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和坚决态度,清晰中国的红线。对中印关系而言,边界问题、西藏问题、中巴核合作等问题才是双边的核心问题。只有印度在中印双边问题上感到“不安”时,才会急切地打“南海牌”。从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首访印度之后,中印关系下滑的趋势得以遏制,两国顺利实现一年内总理互访。这一势头如果在莫迪政府任期内继续保持,那么南海问题将不可能在中印间重新升温。 然而,未来中印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却存在诸多变数。过去中印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沿线,特别是边界问题是核心,而巴基斯坦因素在中印关系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印边境地区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有利于中国,迫使印度在边境地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态势。尽管2013年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时双方达成了《边防合作协议》,但是却没有达到冻结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民用与军用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另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是西藏问题。尽管印度在2003年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达赖集团在印度搞分裂的行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来达赖的逝世以及在印流亡藏人的问题都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再者,印度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中巴关系的持续增强,特别是中国对巴基斯坦所谓的核武器和导弹发展的支持。加上近年来中国在南亚、缅甸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印度怀持着深深的怀疑和警惕,认为这是中国在动摇印度在次大陆的首要地位,对其采取了“包围”政策。尤其是中国海军实力的增强,进入到印度洋海域,更是打破了印度对于“后院”的担忧。 自2014年5月底,莫迪宣誓就任印度总理以来,中印关系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因素,也出现了消极的趋向。莫迪对发展经济的重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可,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对华的亲近感。另一方面,莫迪就职仪式上邀请所谓“西藏流亡政府司政”洛桑森根出席,推动向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移民的政策,加强边境地区军事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以及其政府内部多名重要高官(如国家安全顾问、内政部副部长)都有强烈反华情绪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中印未来发展的走向。 其次,印度的南海政策还取决于越南、美日等国对印度的拉拢程度。东盟国家积极奉行“大国平衡”政策,拉拢印度参与到东亚一体化。在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合作中,离不开新加坡的积极拉拢。而在南海问题上,越南的推动则是又一个关键因素。越南通过向印度提供港口等方式,鼓励印度在南海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也对印度在西太平洋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满热情。2011年7月希拉里·克林顿从印度到东南亚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时,强调美国有兴趣与印度在亚太沿海地区建立更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两国之间以及和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越多,亚太地区就越可能成为全球商业和繁荣的中心,我们在维护稳定和安全中也会获得更多利益。由于利害关系日益增加,我们应共同努力来确保海洋安全和航行自由。”(16) 简而言之,中印关系的内在发展与外部动力的存在,是影响未来印度南海政策的关键。为了有效化解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搅局”,我们在中印关系的发展中应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管控好中印分歧。印度1991年启动经济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大约是中国的1/5。经济实力上越来越大的差距,导致印度对“中国威胁”的感知更加强烈。在目前不具备解决边界问题的情况下,管控好分歧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边界问题上。两国建立的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是有效管控边境危机的机制,以此制定中印军队在边境地区的行为准则是未来进一步增进互信、化解误判的有效途径。 第二,做大中印的共同利益。正如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印时的联合声明中所说,“中印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两国的发展将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世界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共同发展,世界也需要中印实现共同发展。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地区、全球和战略意义。”将中印关系放在地区与全球中看,双方存在诸多的利益契合之处。例如,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维持开放的世界贸易体制、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都具有相似的利益。中印都对缺乏管制的全球金融领域、发达经济体采取的金融财政政策等问题不满。双方在金砖机制下的各种合作正是彼此利益的契合。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期间,中印协调了彼此的谈判立场,一起捍卫了彼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17) 总之,期望印度退出南海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合理管控中印分歧、做大中印的共同利益,以此来影响印度对南海的政策却是可以期待的目标。印度既不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完全撒手,也未必会将手伸得过长。中国需要在全球战略的层面上考量印度的作用,稳定印度是目前战略环境的要求。稳定了中印关系,则南海问题也就难以成为中印间的热点问题。 注释: ①可参见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的多次表态:http://www.mea.gov.in/lok-sabha.htm? dtl/22665/Q+N02147+SOUTH+CHINA+SEA+DISPUTE,http://www.mea.gov.in/rajya-sabha.htm? dtl/19717/Q4532+Oil+Exploration+in+South+China+Sea,http://www.mea.gov.in/media-briefings.htm?dtl/19691/Recent+developments+in+South+China+Sea,http://www.mea.gov.in/lok-sabha.htm? dtl/19800/Q5353+Exploration+in+south+china+Sea,http://www.mea.gov.in/lok-sabha.htm? dtl/19800/Q5353+Exploration+in+south+china+Sea,http://www.mea.gov.in/rajya-sabha.htm? dtl/19872/Q+2977+Oil+exploration+in+South+China+Sea+by+Indian+Companies,2014年7月25日。 ②“印度外长声称‘南海是全世界的财产’”,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naphaizhengduan/content_3/detail_2012_04/07/13713004_0.shtml,2014年7月25日。 ③印度外交部:Fact Sheet on MoUs/Treaty/Work Plan signed during the visit of President of Vietnam,http://www.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 dtl/5347/Fact+Sheet+on+MoUsTreatyWork+Plan+signed+during+the+visit+of+President+of+Vietnam,2014年7月25日。 ④印度外交部:Joint Statemen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State Visit of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to India,http://www.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un? dtl/22510/Joint+Statement+on+the+occasion+of+the+State+Visit+of+the+General+Secretary+of+the+Communist+Party+of+Vietnam+to+India,2014年7月25日。 ⑤David Scott,"India's Ro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in Play",India Review,2013,Vol.12,No.2,p.57. ⑥“印度、印尼海军开始联合巡逻打击马六甲海盗”,http://news.sina.com.cn/w/2002-09-04/2318706823.html,2014年7月25日。 ⑦胡潇文:“2007年以来的越南与印度关系:发展及特点”,《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第3期,第20页。 ⑧胡潇文:“2007年以来的越南与印度关系:发展及特点”,第20页。 ⑨“印澳泰新等14国今起举行海军演习展示对华威慑”,http://www.cnr.cn/china/ygxw/201202/t20120202_509116249.shtml,2014年7月28日。 ⑩[印]雷嘉·莫汉:《中印海洋大战略》,朱宪超、张玉梅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年,第160页。 (11)2013年笔者在新德里就印度南海政策访谈过不少印度学者,包括IDSA和印度海事基金会的专家,很多学者首先谈到的理由就是这一点。 (12)[印]雷嘉·莫汉:《中印海洋大战略》,第164页。 (13)[印]雷嘉·莫汉:《中印海洋大战略》,第168-169页。 (14)胡潇文:“从策略性介入到战略性部署: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新动向”,《国际展望》,2014年第2期,第95页。 (15)[印]雷嘉·莫汉:《中印海洋大战略》,第160页。 (16)[印]雷嘉·莫汉:《中印海洋大战略》,第158页。 (17)“中印一起和平崛起”,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qgc/article_2012081365573.html,2014年7月25日。对中印在全球层面的利益契合之处,更多的分析可参见Harsh V.Pant,The China Syndrome:Grappling with an Uneasy Relationship,New Delhi:HarperCollins,2010,chapter2。标签: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论文; 南海九段线论文; 中国南海论文; 南海局势论文; 南海美国论文; 南海事件论文; 南海军事论文; 越南海军论文; 越南总理论文; 西藏建设论文; 海军论文; 石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