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工业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_创新管理论文

我国钢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及管理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措施论文,钢铁产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钢铁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目前我国“既是钢铁材料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同时又是钢铁材料世界第一进口大国”[1],面对进一步扩展的市场需求,必须解决冶金资源匮乏及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钢依赖进口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竞争力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创新能力问题。故本文将以钢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为目标,分析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3亿吨,达到3.49亿吨,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钢材市场[2](见图1)。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的重要支柱(见图2),我国已是名符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我国钢铁产业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图1 中国钢铁产量增长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绘制。

图2 中国粗钢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例

数据来源:“Steel Statistical Yearbook2004 ”[3] 和“2004 Edition World Steel in Figures”[4]。

第一,钢铁产量的持续攀升,导致铁矿石需求增加,进一步导致铁矿石资源匮乏,进而导致铁矿石进口依赖度增加(见图3)。2005年,随着需求增长速度的回落和新增产能的释放,以及铁矿石价格大涨造成的影响,使钢价经历了年初的暴涨态势后,从年中开始出现了暴跌的态势。这样的大起大落带来的结果就是行业内多数公司已经在亏损的边缘。2005年纳入钢协统计的66家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实现利润768.65亿元,比去年下降10.62%,其中11月份当月账面亏损企业达到14家,亏损面20.5%。“即使是国内特大型的钢铁企业,也只是微利[5]”。

图3 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

Ⅰ表示以进口铁矿石量除以国内铁矿石消耗总量而得的依存度,Ⅱ表示以进口铁矿石产铁量除以全国生铁产量而得的依存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4)和中国钢铁协会数据绘制。

第二,产业集中度逐年下降。在世界钢铁企业80强(2003年)中,中国有20家(见图4),但是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却逐年下降(见图5)。钢铁工业协会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50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了18家,这18 家大型钢铁集团的钢产量仅占我国总产量的46.36%;而日本前5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就占到全日本钢产量的75%;欧盟15国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韩国浦项占据了韩国65%份额;而法国的阿赛洛钢铁公司几乎嚷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即使从单个企业比较看,中国钢铁企业也远远落后。根据英国《金属通报》统计的2004年世界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序,中国众多钢铁企业只有宝钢入围前十名,位列第六。在我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产能分散的弊端更具有代表性。河北钢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大关的同时,全省钢铁企业多达202家,厂均产量只有25万吨。

图4 20家进入世界钢铁80强的企业

注:到目前为止,鞍山钢铁和本溪钢铁已经合并为鞍本钢铁。

资料来源:根据“Steel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数据和相关数据绘制。

图5 中国钢铁产业产业集中度的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66页)数据绘制。

第三,钢铁产业经济效益迅速增长(见图6)。钢铁产业是产业规模大、 资源能耗高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环境载荷约束加大。尽管各项环保指标有所改善,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比较落后,焦炭和水资源将相应趋紧,废物排放量不断增大。这就对推行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等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提出了迫切要求。

图6 我国钢铁产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长图

数据来源:根据《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65页)数据绘制。

第四,我国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见图4)。 中国钢铁企业属于资源内陆型和城市型布局,在全国现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在省会城市,有34家建在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给城市环境容量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制约了城市自身的发展。年产800万吨的首钢公司,因北京的环境、运输、水资源等压力,不得不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6]。

第五,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虽取得一些成果,创新能力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钢铁工业尤为缺乏原始性的技术创新,1999—2002年,在钢铁产业获得的2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00多项冶金科学技术奖中,基本上没有1项是世界领先的技术[7]。虽然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8],但钢铁产业的发展却是低水平扩张和粗放式发展。落后的30吨以下的小转炉仍有8000万吨的产能[9],相当于2004年钢产量的29.3%。绝大部分小企业污染严重,技术水平差,研发投入几乎为零。

二、促进我国钢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管理措施

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钢铁产业也不例外。在当前的经济背景和技术水平上,保障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根据我国钢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分析钢铁产业创新的特点;坚持自主创新的钢铁产业发展战略;建立符合国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钢铁产业创新系统,完善有利于创新的钢铁产业创新政策系统、健全有利于钢铁产业创新的技术系统,积极建设钢铁产业创新环境系统,建立科学的钢铁产业创新评价系统。

(一)科学分析钢铁产业创新的特点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一个国家的钢材产量和消费量都是在进入工业化后急剧增长。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后工业化后,产量与消费量都会有所下降。从积累量看,1901—2004年,美国钢消费积累量为82亿吨,日本为38亿吨,中国为30亿吨。根据A—U模型[10],我们可以知道,随着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产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进一步发展,工艺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每一次工艺创新都将为钢铁工业带来飞速发展。比如,直到1880年,美国的钢产量才刚刚超过100万吨,铁的产量则大三倍,而1913年美国钢产量上升至3100万吨。这种惊人的增长(比英国1780—1810年间棉纺业的增长还要快)是与19世纪50—60年代期间的若干激进性工艺创新分不开的, 特别是贝塞麦(Bessemer)炼钢法。美国企业家擅长于工艺创新,并且擅长对为服务于大市场而设计的机器和生产系统进行创新[11]。

从狭义的角度看,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出新的钢铁品种,但从广义的角度看,钢铁工业技术创新都是在不改变钢铁元素基本特征的条件下进行创新的。因此,可以说,钢铁工业的技术创新基本上都是工艺创新[12]。

钢铁产业还具有试验反复性、跨学科的技术移植、技术创新与生产共用一个平台、创新成功率与产业组织结构具有密切关系等特点[13]。

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工业也是钢铁产业创新的一大重要特点。2002年4月17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具体规范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活动,为我国钢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坚持自主创新的钢铁产业发展战略

钢铁产业的自主创新同样需要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内涵。

原始创新。就钢铁产业而言,主要是指关系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关系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战略性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其实施路径一要发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作用;二要使企业和产业的创新活动与国家的科技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使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拥有更好的创新环境和空间;三要建立和依靠具有优秀文化背景的社会关系网络,保证研究与开发人员从多渠道以多种形式获得创新灵感。

集成创新。有学者认为集成创新包括技术集成和组织集成。从钢铁产业创新的特点看,对其集成创新进行这样的结构剖析更具有系统性。技术集成是集成创新的基础和核心。尤其是TRIPS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把专利纳入了国际贸易框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严格。所以,通过技术集成,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已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在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创新,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组织集成应着重在创新的管理层面,是集成创新的保障。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技术与组织的有效集成对技术创新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充分利用世界上已有的技术成果,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究开发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追赶。这对于技术较为成熟的钢铁企业和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符合国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钢铁产业创新系统

产业创新系统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导向,以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为保障,以创新性技术供给为核心,以实现特定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网络体系[14]。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主要反映产业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具有鲜明的市场需求拉动性;在产业创新系统中,技术系统是整个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研究与开发活动是整个技术系统的核心;政策的调控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创新的成功具有深刻的影响;产业创新的成功是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得到实现的重要标志;产业创新系统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根据产业创新系统的基本原理,结合钢铁产业的具体实际,我们构建了钢铁产业创新系统模型,见图7。该模型是根据国家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以及创新理论等相关原理,结合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借鉴Porter的钻石模型、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分析工具、Carlsson的技术创新系统、OECD和世界银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等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要求构建的。在钢铁产业创新系统中,产业创新技术系统是核心,技术系统的水平决定着产业创新的能力;产业创新政策系统是保障,它规范、引导各子系统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产业创新系统的效率;产业创新环境系统是基础,是产业创新过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产业创新评价系统是手段,它能够科学显示各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水平。

图7 产业创新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ZHANG Zhi-he,XIE Zhong-quan,JIN Xin[15]。

钢铁产业创新系统的建设应特别重视如下四个子系统的建设:

1.完善有利于创新的钢铁产业创新政策系统

从发展需求看,从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要求看,我国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自1994年国务院公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前,我国仅有一部于2004年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并且现行的产业政策已经远不能满足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而钢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确实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为解决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我国于2005年7月20 日颁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政策目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技术政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投资管理、原材料政策、钢材节约使用、其它等内容,共九章、四十条。它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产业政策的主线,既起到政府指导行业发展的作用,企业又可据此规范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提高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推进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把钢铁产业发展成在数量、质量、品种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其贯彻落实将对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健全有利于钢铁产业创新的技术系统 健全有利于钢铁产业创新的技术系统对我国的长期经济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的产业创新工程不仅要立足于国内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同时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战略需要,要培育我国产业在国际经济体系内通过创新扩散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产业,尤其是钢铁产业,在未来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占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钢铁市场的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要想不断增强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首先健全钢铁产业的技术体系,研究、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替代钢材。这些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效。

3.积极建设钢铁产业创新环境系统 钢铁产业创新环境系统框架中分为四个方面,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程度及相应的软硬条件设施。其功能主要是针对国内市场的性质、需求规模和成长速度、国内市场需求国际化状况等需求条件,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加强对钢铁产业创新的合理管理,促进钢铁产业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全面提升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4.建立科学的钢铁产业创新评价系统 产业创新系统的评价应包括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和产业创新的区域影响力评价。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越是强大,产业的创新能力就越强,产业的区域影响力就越大,竞争力就越强。

三、主要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产量攀升、资源紧张、增长粗放、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已有的创新管理理论和钢铁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管理措施,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一)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问题,最主要的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管理薄弱及产业创新系统不健全的问题

钢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均可以不同程度地通过加强上述环节得到解决。比如,我国选矿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大型化和自动控制方面差距更大,致使我国的许多低品位铁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铁矿资源出现空前紧缺。近年来经过科技攻关,已开发出适合我国矿石性能和生产条件的成套设备和一些高效、低毒的新型药剂。一旦这些成果成功用于大型铁矿将对我国的钢铁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提升我国钢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是用产业创新系统思想来指导钢铁产业发展

整个钢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体系,由政府和相关部门、钢铁企业、行业组织及其相关政策工具和内外部环境构成的钢铁产业创新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各创新主体,特别是政府部门,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综合考虑钢铁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整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对整个钢铁产业的发展制定切合自身发展的政策、战略和策略。在公共事业、教育和培训、信息和服务、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以促进钢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同样是发展钢铁产业的良策

提出了钢铁产业自主创新既要发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作用,又要使企业和产业的创新活动与国家的科技发展计划紧密结合的观点。如2003年,沙钢集团与东南大学合作的“1860MPa级钢绞线用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联合申报了2003年度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小方坯连铸连轧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盘条的研究”,该项目还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16]。

(四)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为工艺创新

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积极改造钢铁产业,实现钢铁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五)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问题可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创新政策得到解决

在进行钢铁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地考虑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以及钢铁产业企业结构等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4DGS1B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47308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4035362)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4—0730)

标签:;  ;  ;  ;  

我国钢铁工业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_创新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