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建议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关于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建议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决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发展论文,建议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设施建设、教师工资、办公经费)由中央政策拨款(建立相应财政转移支付法规);发达地区实验校、重点校、先进校以智力优势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支教人员互相轮换、培训);逐步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义务教育达到合格质量标准”。

(一)必要性论证

1.进入小康后,“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高全国教育发展的质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优势需要。

2.政府基本功能首先是提供公共财。“公共财”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盈利性特点。基础教育的公共财性质、(注: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131-133).)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以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的事实,是政府加速发展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根据。

3.过去的义务教育验收是低标准,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仍有大量工作尚待进行。现有体制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缺乏关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城镇建校由政府出资、农村建校由农民出资,加大了义务教育财政资源的地区差异,应从根本上扭转。

(二)可行性论证

1.教育预算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NP)达到300美元、500美元和600美元时,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GNP的3.2%、3.5%、4%。我国人均2001年GNP已达1000美元,而教育预算开支占GNP比例仍低于4%。

2.经济发展前景的保证。国家统计局预测2015年全国GDP总量为367628-301597亿元,年均增长9.1-7.9%,其中西部年均增长11-10.1%。(注: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基本思路.经济参考报.2000.12.13.)现在,应集中财力投资欠发达地区。

3.举办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责任。教育部某课题得出的结论是(注:高如峰.刘微.从国际比较看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新华文摘.2001.(9).):第一,政府公共投资构成义务教育的绝对财源。第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并非一定遵循主管者负担的原则。第三,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在法国、泰国、韩国、埃及等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德国和印度由州(邦)财政负担。第四,免费义务教育从不利地区开始,贫弱阶层优先,初等教育优先;建立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处境不利地区发展义务教育;为贫困学生提供财政援助。

4.国家在直接投资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方面有经验。1998年至2000年,中央专款扶贫移向“三片”地区的469个贫困县,资金总量60亿元。如果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我国教育经费资金缺口约1000亿人民币左右。(注:纬恩.教育经费:应投向何方.中国改革.2001.(10).)如果将这笔资金补给教育,相当于上述3年间“三片”地区义务教育获得中央扶贫攻坚专款的16倍。

二、高等教育:鼓励国外信誉高的大学在西部办学;进入211工程的百所高校到中西部地区举办分校,或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有关学校联合办学。

(一)必要性论证

1.高等教育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预测到2010年,假设人均GDP2000美元,教育公共支出占GNP比例分别为3%、4%、5%,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按“大国模式”分别为10.46%、15.76%和21.1%;按“东亚模式”分别为12.0%、14.1%和16.2%。(注: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选择.教育研究信息.1999.(2-3).)现代化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同龄人口的15%,我国只占8%,而美国是60%,韩国35%。

2.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应超前开放。胡鞍钢认为(注:和讯网18/11/2000报道.专家解读西部新政策.):允许西部超前开放是给西部最大的优惠政策。应允许外资进入西部市场。

3.改善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学科结构已纳入"211"工程下一轮建设任务。百所重点高校在欠发达地区举办分校或联合办学,赋予"211"工程新的内涵,将对西部教育发展以极大促进。

(二)可行性论证

1.扩张高等教育规模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在中国讲学时认为:(注:理明.克莱因:中国可“蛙跳”,教育要优先.新华日报.2001.2.25.)新经验对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关联度不大,最需要的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经过所有的发展阶段,可做蛙跳式发展。中国政府发展战略的顺序首先应该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2.教育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变量,基础教育表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打基础;高等教育表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将带动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3.厉以宁指出,要给西部政策,让西部能够做东部做不了的事情。现在不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大学;但是否可以到西部去办,外国人就愿意去了,东部学生就愿意流向西部。(注:王义伟.厉以宁:让西部做东部做不了的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1.16.)应在中国本土建立“教育特区”,让中国学生在国内享受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质教育。

4."211"工程百所高校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值、图书总藏量分别占全国高校的72%、54%和31%,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分别占全国高校的84%、69%和32%,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占全国高校96%和88%。其雄厚的实力,有义务、有能力成为改善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学科结构的有生力量。

三、职业技术教育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国内外企事业机构、民间人士投资欠发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国家则给予政策保证。

(一)必要性论证

1.“培养一支21世纪的优秀劳动大军的能力是国家安全事务中的头等大事”已是国际共识。

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扩大公民吸收知识与能力、扩大就业的最佳选择。墨西哥人口8000多万,海外劳务者800多万。菲律宾人口7000万人,海外劳务者450万。我国在外劳务者不到百万人。而合格的出国劳务者必须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3.根据厉以宁对教育产品的分类,(注: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教育发展研究.1999.(10).)职业技术教育不属“纯公共产品”,而分别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准公共产品性质、纯私人产品性质、私人产品性质。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放开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可以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

(二)可行性论证

1.西部大开发与“入世”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1950年到2000年,美国高级专业者人数比例保持在20%不变,技能岗位从20%提高到65%,一般劳力从60%下降到15%。(注:傅正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光明日报.2000.12.16.)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用人部门的岗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不愁没有生源,西部教育更因“回波效应”水涨船高而获发展。

2.我国民间投资占总教育经费比重低。民间投资占教育投资比重,德国是27.1%,日本26.1%,美国21.4%,印度11.0%。我国1998年仅7.9%。(注:严东篱.分清“产品”性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新华日报.2000.12.16.)投资职业技术教育有空间。

3.中国高收入消费群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840元,人口为4460万人,占总人口3.5%;恩格尔系数15%以下,发达国家平均水准。中等收入消费群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000-7000元,包括占农村人口10%、城市人口80%的4.45亿人;恩格尔系数35%左右。低收入消费群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左右,包括占城市人口10%、农村人口80%的6.89亿人;恩格尔系数50%左右。另有占农村人口10%以下的8000万人,人均年收入700元,勉强摆脱衣食困扰,恩格尔系数60%以上。(注:宋则.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分析.光明日报.2001.10.9-11.)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适应中、低收入者的就业发展需求,满足二、三产业人员比重提高的需要。

4.预计在2010年,我国小学学龄人口(6-11岁)为10639万人;初中学龄人口(12-14岁)为5837万人;高中学龄人口(15-17岁)近6000万。高等教育学龄人口(18-21岁)峰顶在2007年为9200万人。(注: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波动对教育发展影响分析.教育研究信息.1999.(2-3).)学龄人口进入峰期必然带来就业压力。这在西部地区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因为那里计划生育控制力低,人口增长更快。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则能使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

四、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调整、生态建设、交通建设、城镇建设时,应同步进行以信息技术设施为重点的学校教育基础建设,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教育,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物质基础。

(一)必要性论证

1.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具有根基性功能,变革教育形式可以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2.托夫勒认为:应跨越技术去发展教育,使中国9亿农民进入信息化。中国有一次机会可以跨越第二次浪潮,直接进入第三次浪潮,关键在教育。可利用信息技术使他们受到教育。你可以跨越技术,但是你不能跨越教育。只要中国人的观念发生转变,以网络解决贫困的日子就非常近了。(注:计算机世界日报.2000.10.21.)发展教育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条件。

3.世界银行认为,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国家日益面临经济边缘化的危险。(注:科技日报.世行最新报告:互联网上跑得慢经济发展遭孤立.2000.12.10)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教育,能使不同地区教育共处新的起跑线。

(二)可行性论证

1.曾培炎谈到,要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经济、科技教育作为西部开发重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职业教育,扩大高等和中等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加强东西合作和对口支援。(注:香港.大公报.2000.10.30.)这是西部教育设施建设的良机。

2.教育部培训农村女教师的试验论证。韦钰副部长在论述“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能够导致跨越式发展的选择”时谈到:请最穷地方的小学女教师到北京(很多人没碰过计算机,甚至没打过电话),经过20天强化训练,知道Windows知识,用Office软件,收到Inter-net信号,为学校做网页。训练结束后,送每人一套设备,她们一回去就安装好了。她们哭了:这改变了她们,也将改变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注:韦钰.互联网社会的教育变革与学习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1.(2).6.)现代远程技术有助于跨越式的发展。

3.教育是IT进军西部最有潜力的“市场”。摩托罗拉副总裁谈西部大开发时认为,跨国公司很清楚,抢占本行业新的水源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谁都愿意比对手抢先一步。(注:张强等.500强看中西部什么.北京青年报.2000.10.23.)中国有2亿中小学生,1千万中小学教师,这个“市场”定会有人投资。

4.网络远程教育是发展方向。美国预测,到2015年,信息技术将对全球城乡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将在利用IT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表率,其城市将引领农村卷入一场IT革命。(注:美中情局抛出水晶球预测未来15年恐怖世界.中国青年报.2000.12.26.)我国有一个覆盖全国、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网络,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五、重新定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以国家为文化导向,以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与科技文化(科学精神)为基本内容,以信息技术教育与集体团队式教育为基本形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形式与集体团队式教育活动纳入教育实践,进行课程与教材、教法与学法的变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问题。

(一)必要性论证

1.中小学校实施的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及传承国家文化的规范教育。

2.发展需要稳固的“根”。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培育新世纪的新文明。

3.信息技术与学校集体团队教育整合,要突破现存教育组织结构、课程设置与传统管理体制,综合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优势,优化人、物、信息资源,实现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可行性论证

1.现代学校教育采取信息技术教育与集体团队式教育形式。集体团队式教育既可采取班级授课的正规教育,也可采取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形式。信息技术教育可灵活应用于一切教育对象。

2.帮助处境不利学生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行为。把信息技术教育形式与集体团队式教育活动形式纳入教育实践,让所有学生都平等享有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3.借鉴其他国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克林顿曾于1996年提出2000年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联接信息高速公路,把每个学生使用现代计算机和学习设备、教室联上因特网、能整合课程的优秀教育软件、教师应用和教授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四大支柱。(注:张俐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问题与策略.教育研究信息.2000.(7-8).)日本、新加坡、英国等也都推出信息技术教育规划。我们可从中获取教益。

六、制定新世纪“中国公民基础素质指标”,作为对人评价的基本参照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参照系;制定“职业素养与能力考核指标”,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在职培训、在岗行为规范的基本参照系。

(一)必要性论证

1.根据宪法、教育法、教育方针、课程计划等制定出21世纪中国公民的基础素质标准,作为各领域、各行业评价人的基本参照系。学校教育传承国家文化、表达国家意志,应有学生基础素质标准,保证教育的稳定性与规范性。

2.有了系列的“全国标准教育质量体系”,能促进各民族、各地区教育共同发展。

3.在当今全球现代化发展中,基础素质带有共性。如美国劳工部提出,“从最低标准的职业到经理主管级人员”都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和三方面技能和个性品质”(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3-149).)

(二)可行性论证

1.各地已进行的各种“素质状况”调查、2001年6月完成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为研究“素质状况”提供了范例。

2.ISO9000国际标准证明了制定“基础素质标准”的现实可能性。

3.“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将使素质教育目标可操作化,成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正确导向;有助于探讨“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与创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素质教育科学化、本土化。

七、国务院科教兴国领导小组设立有法律地位的“教育共同发展协调组织”,教育部亦设立相应协调组织;统筹各部委、各省及教育部各司局关于教育共同发展战略的方案与实施,使不同地区教育合目的、合规律地共同发展。

(一)必要性论证

1.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战略需要建立相应的政府服务和监管体系,这是实施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战略的思想与组织保证。

2.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问题。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战略必须政府统筹,并建立一个强力体制,这样才能保证发展过程定向有序。

(二)可行性论证

1.要做到不同地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必须创新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政策动机,决定了运行机制及手段,从而决定了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程度。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创设良好的教育“软环境”,扮演推动者、组织者的角色。

2.要站在从全局的高度看欠发达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教育。每个区域、每个政府职能部门都有需要努力的目标,这就需要政府统筹。比如,农业部的培训、科技部的人才培养,都可与教育部联合,共办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

3.外国经验值得借鉴。西欧各国也存在程度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除借助市场机制调节外,国家调节也很重要。一般可通过拨款、税收优惠、调整价格利率、政府采购等限制在发达地区兴建新企业,而加强落后地区培训与经济发展,使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注:陈莉,叶劲松,杨淳.从西欧对落后地区的开发看国家调节的作用.中国国情国力.2000.(11).)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战略应重视国家调节这只“有形的手”。

4.以法律保证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应跨行业、跨学科组织专家、官员与基层工作者联合进行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专项法律,保证战略决策。

标签:;  ;  ;  ;  ;  

关于不同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建议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