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炮制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制药技术。为了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古今中药炮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从而对中药炮制的研究现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中药炮制;有效;安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354-02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了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及生存,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慢慢累积了最初的药物知识,《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1]并且随着的火的出现和应用,中药炮制的起源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早期的炮制主要用火加工处理药物。通过整理中医药中有关中药炮制的文献,可以发现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非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扩大应用时期;现代(公元1911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1.古代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1.1 春秋战国至宋代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由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书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及操作方法。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早《灵枢?邪客》篇中有“治半夏”的记载。“治”即“修治”,是指减毒的加工处理,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处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在序录中究载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载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物的炮制更多的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
陶弘景所撰写的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本草经集注》,它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是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撰。总结了前任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
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放大、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1.2 金元、明时期
陈嘉谟在其所著的《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况了辅料炮制的原则。缪希雍所撰的《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煿、爁、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十七种法防,即称雷公炮炙十七法。
1.3 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并有专项记载炮制方法和作用。张仲岩所著的《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232种,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它较为系统的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证无验也。”[2]
2.现代中药炮制的研究进展
2.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毒剧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这类药物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直接应用于临床毒性或副作用较大,而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乌头中所含乌头碱毒性极强,警告过较长时间的浸泡、蒸煮后,乌头碱被水分解成毒性轻微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从而大大减轻乌头的毒性和副作用,其水解常务具有解热、镇痛、镇静作用,炮制后呈现出较强的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含量甚微,未经炮制过的乌头因含有较大量的乌头碱,对心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通过炮制既可以解毒,又可以消除乌头碱的对抗作用[3]。
2.2 缓和或改变药性
中药的性味主要是以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来表示性能的。性味偏盛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往往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牙,过苦伤胃,过咸生痰。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改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以达到改变药物作用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酒炒、醋炒大黄的泻下效率比生大黄降低30%左右,酒炖大黄,泻下效力降低95%,大黄炭几乎无泻下作用[4]。
2.3 提高药物疗效
炮制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影响增强药物疗效。药物药效成分能否较好的从饮片组织细胞内溶解释放出来,将直接关系到药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疗效。如以黄连为例,生黄连中有效成分小檗碱在水溶液中的溶出率为58.2%,而酒炒黄连为91%,黄连炭为81.1%[5]。
2.4 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中药的作用趋向是以升、降、浮、沉来表示的。中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其升、降、浮、沉的特性。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后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2.5 增强药物对某一部位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部位常以归经来表示。归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所谓某药归某经,即表示该药对某些脏腑和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由于药物大多有多种功能,可归入多经,当临床上为了加强某药归某经的作用时,可以通过炮制的方法来调节。
2.6 便于调剂和制剂
调剂过程需要按处方剂量,制剂过程一般要先进行前处理。因此植物类中药材来源于植物的根、茎、藤、木、花、果、叶等,经水制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后,可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通过烫制和煅制,可使坚硬的药材变为酥脆,易于粉粹,便于制剂,成药则内服易被吸收,煎剂则可增加其成分的溶出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7 保证药物净度,消除酵素,利于贮藏
药材在采收时常混有泥沙杂质,并有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另外在仓贮、运输过程中也可能混入杂质和产生霉败,因此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离和清洗,使其达到所规定的洁净度,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准确。
2.8 有利于服用
中药一般具有特殊的气味,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生厌。特别是某些动物类药材、树脂类药材以及其他具有特殊不良气味的药味,往往为病人所不适,服后有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了便于服用,常用酒制、蜜制、水漂、麸炒、炒黄等方法进行炮制,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3.结语
中药炮制工艺作为我国医学中的文化遗产,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安全用药,有效用药,中药质量达标。在历史的积累中,不断的实践检验,不断的提高技术和完善,使得中药炮制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促进中药炮制的进步,有效成分更好的保存下来,提高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安著.淮南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今译丛书,1990:910.
[2]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
[3]中国人民解放军58医院制药厂.草乌注射液工艺、药理及疗效观察.中草药通讯,972,(3):35.
[4]李忠.调剂配伍对黄连小檗碱溶出率的影响.中药通报,1981,(4):16.
论文作者:卫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中药论文; 药物论文; 乌头论文; 作用论文; 专著论文; 时期论文; 本草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