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宋文娟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 要】 困境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困境儿童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其致困成因大多表现为环境资源不足和社会支持低下。因此,应构建一个“困境儿童”个人、家庭、朋辈和社区的支持网络体系,切实为困境儿童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关键词】 困境儿童;类型;社会支持网络
尽管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仍有一些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自身残疾、缺乏有效监护等原因,处于各类困境之中。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重视周围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将个人发展与环境因素相结合,重视人们与环境中的系统互动。作为弱势群体,困境儿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其链接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其个人能力,改变个人困境局面。
1 困境儿童的类型及需求
“困境儿童”概念来源于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体系,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困境儿童”的学理划分较侧重于家庭因素,普遍存在“家本位”的儿童保护观念。2016 年6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规定:“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1]有关困境儿童的类型划分,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标准,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但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这种划分基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1 贫困家庭儿童
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儿童大多数生活、就医、上学困难和缺乏基本生活保障。该类型困境儿童的问题集中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大多来自低保或低保边缘的家庭,尽管可以获得政府不同类型的经济补助和政策帮扶,但依旧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例如,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祖父母必须照顾留守儿童,而且大多数人没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使留守儿童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此外,贫困家庭的儿童也面临着安全、心理、教育和其他问题,该类型困境儿童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父母的就业支持、教育补贴、经济援助和社会融入等方面。[2]
1.2 个体自身致困儿童
个体自身致困类儿童大多数是自身残疾儿童,他们在康复、护理、照顾和社会融合方面遇到困难,例如重病儿童、感染艾滋病毒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此类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智力障碍。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残疾儿童的手术和康复工作难以全面满足,且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继续教育困难和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3]对于该类困境儿童来说,目前的医疗康复援助政策和基本生活津贴只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不能满足其个性化以及更高层次的需求,致使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医疗救助、经济补助、法律保护、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服务。
1.3 监护缺失致困儿童
监护缺失致困儿童主要是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而面临人身伤害风险的儿童,如虐待,遗弃,意外伤害或非法侵权。这部分儿童包括街头流浪儿童、无人抚养的儿童以及有监护人但监护人无抚养能力的儿童。当前,大多数儿童福利机构对于孤儿的收容都出现了收容能力不足的情况,而社会散居孤儿也处在极其贫困的生活水平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下。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或缺失,该类儿童普遍存在家庭关系不和谐和监护不力等问题,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学业、社会交往、生活照顾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善家庭关系、加强监护照顾和心理疏导是该类困境儿童的一致需求。
3)化学反洗。MBR每运行一周进行一次化学反洗,化学反洗的过程与在线反洗时类似,不同的是将反洗泵先后切换至次氯酸钠及氢氧化钠溶液槽、柠檬酸溶液槽,分别将清洗药品打入反洗水管内。次氯酸钠有助于去除在膜上的有机附着物、柠檬酸则有助于去除无机结垢物。
2 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港湾,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部分困境儿童由于父母离异,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致使他们没有安全感,情绪紧张焦虑,性格逐渐变得内向,社会交往能力逐渐降低。家庭教育不到位,是直接造成困境儿童家庭支持体系断裂的原因,困境儿童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下极易形成道德和内心的冲突,存在心理问题,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有必要对困境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调解困境儿童家庭关系,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提高困境儿童父母的责任心,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环境。
2.1 个体支持网络
当前,我国社区仍处于不断发展成熟的阶段,社区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热情低、互助性低,社区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社区对困境儿童家庭的帮助仍停留在物质层面,无法为困境儿童家庭提供进一步的精神援助和支持。社区居民对于困境家庭儿童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怀和爱护,有的甚至对困境儿童有歧视和偏见,这些现象往往会造成困境儿童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消极情绪。社区应整合资源,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全面支持,为困难家庭的父母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并为社区中具有相似背景的困难儿童建立同伴支持小组,提供互助性的支持等。[5]
2.2 家庭支持网络
当前,我国困境儿童的法律因过于宏观而缺乏操作性,有关儿童保护的立法迟迟没有出台,致使困境儿童的保护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和政策保护。由于长期生活在困境当中,困境儿童极易形成反社会的心理,价值观扭曲。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支持网络的断裂同时也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支持网络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要想最大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整体作用,就必须协调各个支持网络,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各社会支持网络的衔接工作,保障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
2)乡村道路。机耕路、乡村路、小路视各地区不同情况决定其取舍程度。在人烟稀少地区道路一般应全部选取。选取道路时,应按重要到次要、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进行,并注意保持道路网的密度差别和形状特征[2]。道路网格大小,见表1。
2.3 朋辈关系支持网络
困境儿童在自身与家庭的双重困境下易形成消极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滋生自卑的心理。由于监护缺位,家校沟通不足,困境儿童在学校常处于边缘化地位,易和社会不良风气沾染,成为问题儿童。在这种不良的人际交往中,困境儿童失范行为较多,自我评价低下,失去和其他同辈群体正常交往的信心,严重阻碍了困境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对困境儿童进行人际交往的培训教育,从而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事实上,每个困境儿童都有其潜能和优势,学校应善于发现其优点,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往平台。
2.4 社区支持网络
个体支持网络主要是指个体的人格因素,包括社会性和自尊程度对发展个体社会支持的影响。[4]由于父母监护缺失,困境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或是其他直系亲属照料,祖辈及其他监护人因自身精力有限,对于困境儿童的照料仅限于日常生活照顾,而忽视了其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困境儿童出现社会性低下和社会脱节等问题。调查发现,困境儿童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处于消极状态明显,自尊心水平较低。鉴于困境儿童的致困因素不一,在对困境儿童进行保护和服务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重建自尊,提高自信心,改善自我评估,并重建个人支持网络。
针对困境儿童出现的社会性低下以及自我评价和自信心处于消极的状态,应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困境儿童进行归类,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帮助和服务。现实中,有关困境儿童保护和救助的立法并不完善,相关儿童保护的法律“碎片化”地分布在政府不同的行政部门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合力。因此,政府理应尽快出台困境儿童保护法,强化监管责任,完善救助制度体系,建立起面向全体困境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重病儿童,可以为其建立个人疾病档案,以便提供及时的医疗信息和基本的医疗保障;对于精神障碍儿童,应建立个人心理健康记录,以观察和记录其异常行为和心理活动,在存在异常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情况下,有必要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情绪安慰,并利用耐心和关怀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重建自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残疾儿童,应为其建立适合其发展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基本的康复训练场所和设施,提供康复信息咨询。
3 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路径
3.1 通过立法保障困境儿童的个体支持网络
这类方法通过在物理层或MAC层应用FEC编码算法来提高数据的抗干扰性及纠错能力,减少出错重传,进而提高链路吞吐率[10,11].
3.2 加大困境儿童家庭救助的资金投入
困境儿童问题的解决应从家庭入手,加强家庭的基础支持。在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的财政支出占比较大,关于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的财政支出占比较少,而针对于儿童福利的财政支出更是少之又少,致使对困境儿童的经济援助相对有限。同时,关于困境儿童的管理以及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供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作,因此,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以保护儿童福利,并调整和改善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困境儿童家庭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困境儿童家庭提供适当补贴,帮助有需要的家庭缓解经济困难。首先,有必要对贫困儿童家庭进行分类评估,并增加对患有严重残疾和重病儿童家庭的财政补贴;第二,对有困境儿童家庭的保护范围可以从基本生活保障扩展到家庭护理和住房等其他保护;第三,对困境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调解困境儿童家庭关系,提高困境儿童父母的责任心,履行其应尽的监护职责。
后来杨鹏有了弟弟,还有了很多表弟、表妹、堂弟、堂妹。爱读书、爱幻想的他就成了家里的“故事大王”,时常给弟弟妹妹讲自己编的故事。这些故事精彩到不但吓着了听故事的小朋友,有一次还把自己给吓坏了——杨鹏曾经给弟弟讲了一个外星人用飞碟劫持小孩的故事,结果自己被吓得毛骨悚然,晚上睡觉做噩梦。
3.3 组建专业社工修复困境儿童的朋辈支持网络
针对困境儿童朋辈群体支持网络问题,应从家庭和学校入手,为困境儿童创造与朋辈群体正常交往的机会,修复朋辈关系支持网络。学校是儿童进行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应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助有需要的儿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增权理论来引导困境儿童与朋辈之间的良性互动,帮助其在朋辈交往中肯定自我,改变困境儿童同辈群体对其的负面评价,让困境儿童与朋辈群体之间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关系。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以得到学校的配合和支持,开展丰富的社交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往平台。同时,政府也应引导社会参与和整合社会力量来修复困境儿童的朋辈关系支持网络,发挥媒体舆论作用,增强全社会共同保护困境儿童的意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困境儿童保护机制。
3.4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支持网络中的作用
当前,虽然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速度较快,社会组织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仍未完全实现。政府必须积极培养和发展非政府组织,使他们能够参与救助陷入困境的儿童。同时,还应改善外部环境,为非政府组织参与救助困境儿童提供有效保障。[6]一方面,社区应改变对非政府组织的认知,正确意识到非政府组织在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合作意识,积极配合非政府组织的救助工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平等协作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应积极与社区居委会沟通,并利用社区平台与社区居民建立联系,增强彼此信任度,促进救助工作的开展,从而为困境儿童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 号[EB/OL].http://www.sohu.com/a/83806069_114967,2016-06-16.
[2]武艳华,周辉.困境儿童的福利需求、救助不足与保护机制研究——基于困境儿童的类型化分析 [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3).
[3]路智鹏.困境儿童社会保障与福利现状及展望[J].科技展望,2015(12).
[4]王琪.增权:困境家庭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J].新西部(理论版),2014(18).
[5]陈蓓蓓,袁德润.构建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系统[J].社会福利,2015(3).
[6]刘凤,于丹.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的制约因素及出路[J].学术交流,2015(4).
中图分类号: C9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7-0229-002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7.104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增能视角下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AHSKQ2016D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文娟,女,安徽池州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