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的现实意义论文_闫墨涵

论《活着》的现实意义论文_闫墨涵

(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摘要:“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在《活着》中作者余华以冷静的态度描写了富贵面对厄运和灭顶之灾时的生存态度。而这种态度就是活着的态度,只为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活着。这种态度看似消极,实则是积极的,充满希望和斗志的。在现实社会,许多人正因为缺少这种活着的态度,才导致了永远的悲剧。因此《活着》对现实有重大的意义,它告诉人们活着才是人生的最终奥义。

关键词:《活着》;创作背景;生命的探讨;现实意义;人生态度

一、《活着》的创作背景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鲜明地体现了先锋派的特征。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文坛格局、形势以及文学的审美形态、精神风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中青年作家都去思考如何完成自我调整,从而坚守自己文学理想的问题,因此余华的创作风格也有了转型。

作者余华曾在自己的自序中提到他的作品都是源于与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他沉溺于思想中,却又被现实约束。作品从广阔的历史背景展开叙述,巨大的社会变迁对主人公福贵的生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从衣食无忧变得一贫如洗,紧接着他又眼看着亲人离他而去却无能为力。余华曾一度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但他逐渐找到了解决自我和现实紧张关系的方法,明确了作家的使命不是控诉和揭露,而是通过作品展示出对善与恶一视同仁,对世界充满悲悯与同情。后来他以这样的心态听到了《老黑奴》,在这首歌中的老黑奴虽然经历了难以忘怀的苦难,但他依然友善地对待这个世界,真正地体现了“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使他决定写下《活着》。通过这一作品写出活着的乐观态度,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现实予以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二、《活着》中对生命的探讨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本是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好吃懒做,作恶多端。但是他享受好日子没多久,就因为吃喝嫖赌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与此同时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也因此病故,他也从那一刻起悔过自新,成了一名靠自己种地以糊口的贫苦佃户。但没过多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在去给母亲请医生的途中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当他两年后返乡之时,却发现他的母亲早已故去,而女儿凤霞成了聋哑人。更可悲的是,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因抽血过量而死。几年后,凤霞又死于难产,在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不幸的是,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的生命。最后,只有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伴。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徐福贵用“死也要活着”的生命理念来面对一个又一个致命的打击,在作品中作者剥夺了生命的表象,以一种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精神展示出作对生命意义的叩问。主人公福贵面对种种不幸,仍然表现出坚韧和乐观的生命态度,使读者对于生命生出由衷的敬意。福贵是因为为了活着而活了下来,他其实是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做出的极致选择,除了活着,他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一旦他死了,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去感悟人生,回顾过去了。人的生命的唯一要求就是活着,在这种人生的感受中,他只能接受,因为这就是命运。在命运面前,任何愤怒和反抗都显得异常苍白,所以福贵学会了遵从,遵从命运的安排。他明白生命的真谛只是为“活着而活着”。福贵能够直面死亡的原因,是他对死的那种平淡的描述,“我的一双儿女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在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对亲人的这一“生”, 一“死,福贵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惧怕与恐怖, 是对生的遵从和死的淡定的人生观驾驭了他的思维, 也是他活下去的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活着最大的价值,不是为了生活的拼搏,也不是因为逆境坠落,而是一种承受生命各种喜怒挫折的韧性,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三、活着的现实意义

正如《活着》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贵的故事让我懂得了生命生存的意义就是活着,就是忍受痛苦,忍受生活所带来的痛苦,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忍受隔膜、伤害、亲情的丧失,理想的覆灭。人类的生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遭遇苦难甚至直面死亡的过程,而生命就在对死亡与苦难的不断超越中升华。福贵经历着生命中的痛,直至让他能够平静面对死亡的,源于他对生命的珍惜与理解。生与死的选择就摆在富贵的面前,正当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他会选择死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得选择了生,选择了活下去,其实这也源于他对活着的意义地参透。

在现实的社会中大致可分为三种人,为活着以外事物活着的人,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和放弃活着的人。第一种人是社会上的大部分人,他们除了想要活着之外,还想要生存方面的提升,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为理想而奔波的人,为更好的未来而拼搏的学子,为了养家而工作到深夜的人,但这其中也不乏为权势趋炎附势的人,为一己私利扰乱社会秩序的人。第二种则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他们是比为了活着而活着以外的人拥有更高的境界,因为它们大多都曾面临过生死之间的抉择,我曾经听过一个创业方面的讲座,主讲人提到当代创业十分成功的人士像马云,王健林等企业家都经历过生死斗抉择,所以才有了超然的境界,卓越的远见,以及对待大起大落地平淡态度。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十年前的汶川地震,转瞬之间,房屋倒塌,城市崩毁,近7万人于灾难中丧生,1.8万人不见踪影,还有37万余人正承受着身心的巨痛。他们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孩子、伴侣、父母和自己曾经长大的故乡。当时幸存者虽然活了下来,但是仍然有一些难以面对亲人逝去的残酷事实,而选择了死亡。另一部分幸存者则像福贵一样,忍受着生活带来的巨大痛苦活了下去,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这场浩劫,至今已经整整十年。十年已过,许多伤口已经结痂。而留下的伤痕,融入到每一个幸存者的血液里,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大地的重量。志愿者董明珠曾说:“10年前的那场地震确实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我始终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坚信自己将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活着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一个人想活下去,那就一定能好好地活下去,因为这种活着没有任何的条件,就是活着本身。也只有这种力量才会使人变得平淡,变得不惧将来把握现在。

而最没有意义的就是放弃活着的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主观上选择逃避,甚至通过最极端的甚至选择结束生命。而与福贵的人生对比,那些困难又算什么?福贵的大喜大悲,最终让他懂得人生的真谛,明白生存的意义。时间的尺度下,苦难的沉淀,让他的内心越发的坚强与自由,他是智慧的。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扛起时代的大旗,担当着中国前行的先锋,更应该用淡泊与坚韧的人生态度去看待得失、克服困难,勇敢地去面对、思索,绝不逃避。更要积极地迎接挑战,战胜挫折,用实际行动去诠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参考文献

[1]王达敏:《余华论》,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

[2]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出版。

[3]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4]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5]胡山林:《文学与人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6]王世诚:《向死而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闫墨涵(1999.11-),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学历: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师范)。

论文作者:闫墨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论《活着》的现实意义论文_闫墨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