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论配合护理干预在急诊腹部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2名急诊腹部外伤患者。对照组:实施基础急诊护理。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理论配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P< 0.05)。观察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体温相比较,观察组有所优势,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损伤控制理论患者在救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方法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表明了损伤控制理论治疗的优势性,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损伤控制理论;急诊腹部外伤
由于工业化以及交通等发展,导致我国腹部外伤的发生率呈递增模式,由于腹部组织质地柔软,出现外伤后会导致脏器等其他组织受到损伤,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休克等情况,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几年,损伤控制外伤手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针对急诊腹部外伤患者,可减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1]。所以,本文针对急诊腹部外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理论配合护理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10至2017-10共32名急诊腹部外伤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6例。
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年龄16至68岁,平均年龄(47.65±1.54)岁。
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37至74岁,平均年龄(47.68±1.56)岁。
1.2 纳入标准
①均为急诊腹部外伤患者;
② 无血液传染性疾病;
③无肿瘤;
④无精神系统疾病;
⑤患者或者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急诊护理。接受求救信号后立刻赶到现场,观察患者的呼吸、颈动脉搏动、骨折严重程度等情况,同时开展相对应抢救措施。
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理论配合护理干预。基础护理:先建立补液通道,针对出现休克的患者快速补液,一定要做好消毒措施,避免出现感染情况。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变化,实施分级监测,持续性的心电监测可掌握患者的心率情况[2]。将患者的输入量、排出量记录好,定时将患者的生化指标报告给医师。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及时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除,掌握患者的血氧浓度建立人工气道。对于出现呼吸骤停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整个抢救过程中定时检测患者的体温,在进行输液或者体液冲洗过程中一定要接近人体体温液体,手术过程中提前调整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3]。
并发症护理:代谢性酸中毒,一般腹部手术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循环血量不足,导致机体各器官症状因为缺氧而无法正常代谢,进而产生酸性物质使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情况。所以,一定要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化指标,调节机体的血氧水平,给予碱性液体改善酸中毒情况。
凝血功能障碍:腹部创伤会导致机体大量出血,进而使血小板下降、出血凝血功能障碍,针对此类患者,一定要进行全血扩容,改善血液循环,及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当体温较低时,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样下降,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对引流液颜色进行观察,若有血液液体表示患者有内出血的情况发生,及时处理。
加强腹内压的监测:当腹内压超过15mmHg表示机体脏器功能不全,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视患者的腹内压,若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以免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病情对患者治疗前、后的PH值、凝血酶时间、体温以及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抢救成功11例,成功率68.75%;
观察组: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93.75%;观察组的抢救成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腹腔感染1例,多器官衰竭2例,死亡1例;
观察组:腹腔感染0例,多器官衰竭0例,死亡0例;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治疗情况
治疗前、后相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凝血酶时间以及PH值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以及PH值不存在一定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体温相比较,观察组有所优势,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4 对比两组患者肠胃功能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损伤控制理论已经成为创伤机制主要原则,可有效调整患者酸碱平衡紊乱、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体温下降等情况,让机体内环境处于稳定状态[4],利于及时开展手术治疗。针对急诊腹部外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理论配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早日排气,尽早进食,减少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从而得到患者和医师的认可[5]。
患者腹部受伤后,机体产热能力下降,而且输血、输血以及手术会使热量丢失,从而产生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导致患者体温下降。此次研究中:实施损伤控制理论患者在救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等方面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表明了损伤控制理论治疗的优势性,对急诊腹部外伤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损伤控制理论配合护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美玲.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93-294.
[2]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手术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79-82.
[3]郑兰华.损伤控制理论在交通事故伤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1):83-86.
[4]范锦新.损伤控制外科在腹部外伤后肠空气瘘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24(5):770-772.
[5]张悦,夏玲,姜云.外科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56-1558.
论文作者:陶建芳 刘洁 蒋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腹部论文; 外伤论文; 急诊论文; 两组论文; 时间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