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两种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两种论文,社会工作论文,优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重点及其利弊解析
任何一门可以被称之为专业的学科都有着其深厚的理论作为支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其中,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在社会工作最初发展的几十年里,社会工作整个专业领域更多地是倾向使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分析模式来诊断案主的问题,利用医学的模式来诊断案主的症状与病因,而近年来,社会工作者对于案主的评价已渐渐由之前的诊断模式转为了系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将社会工作的实践看做一系列互相影响的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①Watzlawick(1972)认为系统性的视角十分关键,因为其将系统中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可能性因素都考虑在内。②基于系统理论并且从优势视角出发来看待案主以及与案主相关的正式或非正式系统,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务中一种崭新的模式。
优势视角是近年来运用越来越频繁的一个专业领域的词汇,但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不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中看待事物的态度或是其他专业中的优势取向,它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一种全新的模式与价值取向。对于优势视角的定义,概括地说,作为社工(社会工作者简称)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③形象地说,优势视角是一个载体,社工和案主通过其来发现或发展案主自身的、内在的智慧,利用案主天生的能力来实现目标,而非聚焦于问题的解决。聚焦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从针对案主个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而非从生态的、系统的角度去评估案主及其环境。但以优势视角为出发点的社工也并非直接地忽略案主的问题,恰恰相反,优势视角在利用,或者建立、强化人们已有的优点和能力的过程之中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将优势视角定义为一个过程,一个激发案主自身内在功能解决问题或者实现目标的过程。Bonanno(2004)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逐步从心理分析性的社会工作模型向优势性的社会工作实践转型。④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能力或潜能,可以来源于案主个人,也可以是与案主相关的个人或群体。这样就涉及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
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该理论认为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家庭又是社区、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系统都是另一个高级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系统环环相扣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大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异常,反之亦然。根据平卡斯和米纳汉对于系统的三分法可以将其划分为非正式或者叫原生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正式系统(如社区群体、商会)和社会系统(如医院、学校)。平卡斯和米纳汉的基本社会工作系统则将案主及其环境划分为:改变主体系统(社工以及他们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案主系统(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目标系统(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行动系统(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目标的那些人)。⑤
在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工实践中,社工面对的是一个案主系统,包括案主家属、非正式的群体、社区乃至组织和政府。⑥在这两种理论的影响下,社工的实践活动秉承该理论框架之下的相关原则,试图从案主与其所在系统之中寻找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并相信这种可能性必将是案主与其所在环境自身已拥有的,或者是通过相关系统彼此的合作可以发展的。社工利用优势视角,对整个案主系统,乃至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进行潜能的开发,并且相信: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假定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认真对待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抱负;我们只有通过与案主的协作才能最好地为他们服务;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⑦当然,这样的优势视角并非简单的乐观主义,基于这样的理念,应该去相信人们的心中有一种类似于英雄主义的情怀,它不同于陷于困境时的积极乐观心态,它只是理性地去寻找力量与潜能,或是埋藏在案主自身体内的、尚未开发的,或是存在于案主周围的,但无论如何其确切地存在于各个系统中。
此外,依照优势视角和系统理论去开展工作还要求社工仅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这就有着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人在情境中”(PIE)。杰曼和吉特曼的社会工作实务生命模式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观念。生命模式可以视为系统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框架,该模式认为,人们都被视为按照自身独特的生命历程进行运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体验了生活压力、转变、事件以及扰乱他们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人们会寻找可以用来应对问题的措施以及帮助自己所必需的资源。人们会努力通过改变自身和环境的某些方面,或他们与环境之间交换的某些方面来进行应对。⑧生命模式的实践包括三个阶段:开始阶段、发展阶段和结束阶段。在开始阶段,社工思考并探寻问题的理论解释,对案主的感觉和反应进行同理性理解,反思和了解自己对案主的感觉和反应是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接着改变聚集领域。结束阶段则关注组织时间和方法因素、关系因素与阶段等方面,如表1所示。
“人在情境中”的理念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思想,研究一个人并非将其脱离于环境,而是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系统之中,这个环境系统或者是家庭,或者是单位,也可以是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该理念反映出的是人作为一个子系统与环境这个相对的较大的系统的互动关系。任何一个人的越轨行为或是思想偏差都不能仅将其当作单个的问题来看待。不能仅靠单个因素来解释一个行为反应的原因。多种因素在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互动产生了特定行为。⑨它认为,人与环境是互惠的关系,因此,社工在此种理念下的目标则是通过增强人们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适合度。从优势视角来看,不仅认为个人自身存在资源,个人所在的“情境”,也就是环境也充满着资源,人与环境的互惠通过个人与环境系统资源的交换来实现。优势视角作为一种载体帮助人们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可能性、从环境中寻找实现自己愿望与目标的资源。
如果说系统理论是社工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发展出来的一种传统理论模式的话,那么优势视角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但两者却又都不乏各自的优点。系统理论体现了社工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论特质:“人在情境中”,而非单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其次,其非常注重案主与他人、案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种多元的互动性同时也为社工解决案主问题、案主自身走出困境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而非仅仅关注一个个体自身的思想或心理偏差。再者,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干预模式,它不再是针对个案、小组或是社区的一种工作模式,一个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社工干预,可以同时从各个层次、各个层面展开。至于优势视角,一方面其对社工方面起着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社工长期以来看待案主与案主系统的眼光并且重新定义了助人者与受助者的平等、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其对案主系统的作用来得也许还要更为明显一些。当灌输和维持希望成为一种崭新的助人方式时,受助者一方的生活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矛盾与搭配——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之比较解析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优势的凸显,诸如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模式的比较与运用也就浮出水面,对此,很需要借力于这些理论的发展,就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的同异进行辨识,针对案主的“受挫感”与“无能感”等失能问题进行剖析、比较与总结,找到两种视角的矛盾与共同点,并对其进行搭配和整理以便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帮助,实现案主问题的解决与能力的提升。下文即对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这两种理论之间的矛盾与搭配进行详尽解析,从而对这两种理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以辩证对待不同人群的弱势特点,通过诊断和治疗,恢复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身体疾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恢复自身的社会功能。在这一点上,优势理论和系统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是一种哲学的理念。但经仔细区分,可以发现两者间存在差别化的假设模式。作为优势视角所呈现的是一种优势实践理念,即优势视角假设帮助人们认知到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力量与优势,人就能有意识地运用内在的智慧与潜能。⑩它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服务对象的所有优势囊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势、能力和自身资源以协调解决他们的困难。此外,要指出的是优势视角还不足以称之为一种理论,然而社会系统理论却被认为是一种理论,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延伸,它建立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假设之上。系统理论主张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系统的状况具备五大特征,即稳定(steady state)、均衡(homoeostasis or equilibrium)、分化(differentiation)、非加总性(non-summativity)和交互性。(11)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系统论的观点,即认为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都属于系统理论的范围。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老年照顾群体、机构组织等。
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的异同决定了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与内容的不同。因两者间的矛盾不同,搭配也不同。从社会工作具体的操作手法来比较,优势视角的理论实践基于优势为基础,围绕环境互动为展开。从开发个人的内外资源与本能等特点入手,通过最大化个人的优势来解决个人困境。优势视角理论重视各类群体的优点与资源,认为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即便是贫穷、歧视、疾病和困难可能是伤害,但也可能成为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与案主的沟通,让案主正确对待种种关联,相信环境中充满机遇与资源,个人才能实现成长和能力的提高。优势视角理论必须创造一定的积极语言来引导案主进行自我觉醒和改变,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助人自助为价值观,发挥个人潜质。当然,在此过程中,环境优势对于个人潜质的开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还必须不断推进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以此来提升个人优势和潜能,达到改变的疗效。
优势视角理论侧重于优势资源的开发,其优势包括两大部分,即个人优势系统与环境优势,通过生活安排、娱乐、工作、教育以及社会关系的互动,发挥案主个人志向、能力与自信的优势以及联络案主所处环境的机会、社会、资源、有形资产和服务的优势,以此达成案主问题的解决和生活的改变。这是人与环境优势互动的成效。此外,在对案主的优势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关键要素,具体优势视角构成要素见如表2所示。
以表2所示,清晰地表明优势视角的各个要素的组成架构,人常常会陷入其境遇之中并为之奋斗,即便他们仅仅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环境会扼杀掉人的一切,但恶劣的环境也能带来解决方案的涌现和能力与储备的发展。(12)
在以系统理论的视角来解释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过程,优势视角与系统论有着类似的理论关系,在互动关系问题上,它们都突出“人在情境中”的生态位(13)。系统论视角也确信个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的理念,相信只有通过相互影响才能突出整体环境中的完整个人。但是系统论下的社会工作视角认为社会系统,尤其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个人行为及生活状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论还要求社会工作从注重运用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来帮助各类人群解决个人问题,满足其需求。回归系统论本身,社会工作者并非以微观地把握案主资源为主要方面。系统论描述的是一幅宏观的系统视角,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生活的系统、建立与系统资源的有效连接、增进利用系统资源的能力等方法来帮助服务对象发生改变。在社会工作领域,Pincus和Minahan对系统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时界定了四个系统,即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和媒介改变系统。(14)通过改变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等服务对象的案主系统,结合需要完成的目标指向系统,与案主一起行动以完成案主目标的服务系统以及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等组织系统,共同协调合作,介入案主的困境。针对一系列社会、情绪和行为问题,系统方法的重要性就体现得更为清楚,并且它持续不断地促使诊疗方法的发展。(15)
系统视角的实践技巧和方法强调社工与他人的关系可能是合作性的,此处存在一个共同的目的;也可能协商性的,此处一致需要达成;但也有可能是冲突性的,此处目的截然相反。在分析每一个系统的关系的实质且以适当和诚恳的方式介入关系时,清晰就显而易见了。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和系统论都是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视角描述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理论模式以及确定了如何促使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将案主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综上所述,搭配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之间关联即是以案主的各方资源为争取目标,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积极获取案主的自身与外在资源,通过与案主的沟通,了解案主的自身需要与不足,整合各类有效资源以帮助案主达成自身的改变与能力的提升。双方在工作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个共同点中,优势视角和系统理论分别与环境展开一个直接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来凸显两者的理论优点,即这又称为“人在情境中”的一种表现。具体来说,案主在困境中往往缺乏自身和外在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在明确案主的干预需求后,可以搭配优势视角有关案主潜能的开发以及系统理论有关案主维持正常活动的社会支持,面对困境依然存在的优势加以利用,只有发挥了人与环境的这种互动,才可以为案主的困境找到出口。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案主问题时,一般在搭配两种视角各自的特点后,进行融会贯通,这就为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优势视角可以归结为一个刺激人的抗逆力的过程,它将通过对人已有优点与能力的发现,进行深度培养,将人的潜力刺激达到最大化成效,而社会工作系统理论以辩证的角度,对案主问题的整个宏观系统进行改良,以各方资源的介入为核心,营造一种系统和生态观。如果不恰当地将优势视角比喻为微观地操作手法,那么系统理论则可以比喻为宏观或者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
“鱼和熊掌”——两种理论与个人道德伦理抉择的矛盾与关系
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不是来自实务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困扰或者不足,而是来自价值观方面的两难抉择。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社会工作实务,但是价值观有时反而使社会工作实务者遭遇个人道德抉择和伦理抉择的矛盾与关系的难题。这些伦理和个人道德的矛盾与关系包括案主利益和个人利益、案主与机构利益的关系、情理法的困境、保密与知情同意、尊重案主自决与替代性的决定等。因此,实务工作者在处理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权衡利弊,在不伤害案主利益和侵犯案主的权利的前提下,同时维护机构和专业利益。
优势视角和系统理论的观点均承认案主的能力和潜能、优势,探索案主被人们一直认为是病态和问题所掩盖下的“沙漠中的绿洲”。系统理论重视案主自身及周围的资源和刺激,这些刺激是正向的、有用的、有益的,优势视角虽尚未成为一种理论,但它也为人们更好的理解社会工作和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新的范式,它重视案主的优势、能力和天赋,向无助和无能者注入希望和动力,激起他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勇气和信心。但是,在从事专业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个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种理论与个人道德及伦理抉择的矛盾困境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
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专业和职业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它鲜明的价值相关性和伦理、个人道德的素养,是在帮助案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专业道德”。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和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人道德和伦理抉择。
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对意识形态的介入以及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面对的道德和伦理判断与抉择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其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和职业。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伦理问题一直都是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尽管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强调知识和技巧的获得和运用,但这并没有掩盖和忽视对社会工作个人道德与伦理议题的重视。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中,如服务、社会正义、个人价值与尊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能力等亦有着社会工作的个人道德底蕴。
首先是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价值导向。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实现适合正义将是其义不容辞的天职。(16)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目标都是同一的,即“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以案主的利益为第一,实务活动以对案主最小伤害为原则,尊重案主私密和充分的自决权,甚至为了案主的利益牺牲自我利益,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个人道德素质和专业使命。
学者何雪松曾对社会工作做出如此评价,他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崇高的,因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其实是消灭自身,即希望所有的案主或案主系统都以自己的能力生存从而让社会工作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尽管这是乌托邦的梦想,但是这样的梦想是值得尊敬的。(17)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就是希望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求的弱势群体解决困难、满足需求,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高度和谐与公平,最后致其自身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这正是这个专业的伟大与崇高之处。
最后也需要重视人的潜能和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在解决案主的问题的实务过程中始终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相信人的能力,重视人的发展,给予服务对象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帮助。优势视角注重梳理个人的能力、成长和优势而不是问题,目的是帮助案主适应环境,改变无助的现状。系统论从“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出发考量案主自身及周围的资源,寻找刺激和资源。二者实际上是要求专业社会者在助人的时候要重视挖掘案主的潜能和资源,相信案主的可塑性和发展。由此涉及的专业价值观和个人道义支撑着助人的全部过程。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个人道德实践,专业伦理和个人道德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永不停止的议题。社会工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改变媒介系统与服务对象系统的互动和相互建构的过程。实施变迁者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建构服务对象的问题,而被改变者在与变迁者互动的过程中亦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不断尝试建构自身。
社会工作者在从事助人自助的专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产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专业伦理和个人道德的冲突,如保密与保密原则的打破等。面对这些冲突和困境,社会工作者可能会觉得无所适从,左右为难,疲于应对。伦理间的矛盾一般源于价值观的冲突,并且表现为两种形式:在好的和坏的、道德和不道德之间做出选择以及在好的和好的、坏的和坏的、道德的和道德的之间做出选择,而后者更具挑战性。社工当遇及伦理间的矛盾、面临个人道德和伦理的选择时犹如“鱼”和“熊掌”般叫人难以抉择。社会工作者在处遇过程中所遇到的道德伦理关系与矛盾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要的是社会工作职业价值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矛盾问题,如保守秘密与保密原则的打破、案主自决与家长作风等。有时在处理案主的问题的同时会被告知或社工自身发现了案主有违反法律、违背公众道德、对其他人有施加危难的倾向或想法时,社会工作者要不要告知案主系统中或系统之外的其他相关人员,这就涉及保密原则、最小伤害等相关伦理与个人道德。当案主处于危机境地或遭遇生命威胁时,社工可否代替案主做出决定,以及是否进行危机介入等。
其次则是社会工作职业界限中的伦理关系与矛盾问题。社会工作者接案后会和案主建立起专业关系,然而随着助人工作的进一步进行,助人时间的不断延长,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频繁联系会使案主对社会工作者存有依赖心理,在结案阶段案主为了回避结案的事实而回避或变的消沉、抑郁,这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和深厚感情有很大关系。案主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戒掉毒瘾、找到满意的工作、家庭和谐重归于好,案主为了表示感谢有时会向社工赠送礼品或请社工吃饭。如果社工拒绝则会让案主觉得社工不信任他,对他仍存歧视,但如果接受则会违背社工的职业伦理,即不得利用案主为自己谋利。
优势视角的核心是挖掘并利用案主的优势为案主服务,提升案主的能力和环境适应力,是对基于传统的问题和缺陷模式的挑战。正像Saleebey(1997)所言,优势视角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激烈转向”,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它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如上述所提及的,Stanley认为优势视角的作用之一是为实务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优势视角肯定案主是具备优势,这表现在对逆境的回应和对环境的适应,即所谓的“抗逆力”。因此改变媒介在改变的实务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案主的抗逆力,让案主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同时,优势视角认为案主并非是各种问题和病症的集合体,而是具有无限潜能和优势、并且是经历过各种不幸和磨难之后的幸存者,而这些幸存者的共同特点在于其成长和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
但是,优势视角并非是“治疗”案主的万能药,它仅仅是提供改变代理人的一个范式,并未成为一种理论架构,在实务过程中也未能更好的指导社工实践,尤其当社工遇到实务过程中的道德伦理抉择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失望和无助的情形。在实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实践原则有时甚至形似一纸空文。
优势视角首先强调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能力和优势,尽管这样的优势甚至在表面看起来并不可能,但是社工的职责和责任就在于和案主一起去发觉案主的优势和潜能,扭转不幸、对抗疾病和激起案主对改变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使案主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并学会利用这些闪光点,赋予生命的意义。这势必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看法去面对案主或案主系统,并且克服习以为常的思维缺陷。
与优势视角理论相比,系统理论挑战了“单一因果论”的传统理念,将个人及其问题置于其所处的场域(life space)或具体情境中,避免了将案主的问题“行为化约解释为某一因素”(18),是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理论模式。它聚焦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综合考察了诸多因素对案主或案主系统的影响,并重视人与环境、系统之间、案主与系统等之间的关联性。
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的聚焦:即微观的个人系统,中观层面的家庭与组织系统,宏观的社会、文化、政治系统。系统理论认为案主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案主与其他各系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或者案主系统与其他各系统间存在冲突,因此社工的任务着眼于案主或案主系统与社会环境、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和沟通,寻求其他系统的支持以促进个人和环境的双重改变。社会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协助人们完成生活任务、减轻痛苦、实现目标。
系统理论中的社会工作系统是实施改变行动的主体,是同案主系统一起合作的协作系统。社会工作系统包括改变媒介系统、案主自身系统、尝试改变的目标系统以及实际的行动系统。社工在改变行动中要注意各系统的特点、沟通方式、资源情况等,并理性地处理各系统之间出现的不良互动。作为被改变的案主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系统内部包含若干能够为案主系统提供支持和资源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包括家人、亲戚、朋友、邻里和同事这样的非正式系统,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团这样的正式系统,医院和学校这样的社会系统(专业支持系统)。
然而,案主可能不具备或根本无法拥有这些助人系统,因为此类系统可能并不存在,或者案主并不希望社工去利用这些系统。系统里的政策可能会给案主或案主系统带来新的烦扰和问题。另外,系统之间可能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也许由来已久难以解决。当案主面临困境需要帮助,社工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为案主寻求支持系统或资源系统时,可能此时案主并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其他系统的支持和帮助,如遇担心家丑外扬时。但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要求社工重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系统理论亦要求社工挖掘案主周围系统内的资源,实现系统与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与此时的案主利益为本、尊重案主自决的伦理要求间的矛盾,使社工处于两难境地,面临伦理困境和道德选择。
社会工作是一个强调道德、价值有涉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常常遭遇道德与伦理的困境,面临道德与伦理的抉择。因服务对象家庭背景、生长环境、遗传禀赋、价值观等的不同,社会工作者很难做出符合各方利益的抉择。但是这并不说明社工在面临道德与伦理抉择之困境的时候毫无办法,他们总是尝试企图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同时,在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不断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性的社会工作实践者。(19)而在回答如何走出两种理论与个人道德及伦理抉择的困境问题上有几种可能的途径值得我们反思。
首要的社工道德准则是尊重他人。康德哲学中最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即是尊重。在康德看来无论我们是否喜欢一个人,也不论这个人对我们是否做出有益行为。康德的价值取向认为,任何人都是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物,可以做出某种行为和选择并对其行为负责。所以,根据康德的道德原则,我们可以推测一个好的社会工作者善于接纳与尊重案主的选择,并能认同案主解决事物的能力与优势。
其次是最小伤害的道德抉择。在救助案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实施救助的抉择原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依照功利主义的原则,当社工同时面临两种选择,而且这两种选择都具有伤害性,那么社会工作者优先选择的即是可能产生较小后果的一个。所以,如果社工综合考虑了困境中存在的各类影响因素,然后做出最小伤害的伦理选择,那么他的行为即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伦理性的相对性。
最终的趋势则是两者的融合。其实,不论是康德式的回答还是功利主义的回答,都很难满足社工在实务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抉择。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应该是社会工作努力的目标。因此,社工要学会权衡利弊,寻求一种价值平衡,那么就能很快从伦理的困境中找到社会工作者的解决思路和前进方向。
注释:
①Suissa,A.J.(2008),Social practitioners and families:A systemic perspective,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8(4),pp.1-28.
②Watzlawick,P.(1972),La Logique de La Communication,Paris:?魪ditions du Seuil.
③(12)[美]Saleebey,D.编:《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2页。
④Bonanno,G.A.(2004),Loss,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American Psychologist,59(1),pp.20-28.
⑤⑧[英]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4、158页。
⑥(17)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9、15页。
⑦[美]Charles H.Zastrow:《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晏凤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85页。
⑨[美]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洛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王宏亮、李艳红、林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⑩Rapp,C.A.(1988),The strengths model: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42
(11)分化:即系统因多因素组合而变得复杂。非加总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交互性:系统内的部分变化会导致其他部分的转变。
(13)生态位:Taylor(1997)一种只在探究人类发展和康复过程之间互动特征的工作框架,且被认为是切实有效的。
(14)朱东武:《社会工作系统理论及其运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5)Brain Sheldon,Geraldine M.Macdonald.A Textbook of Social Work Simultaneously Published in the USA and Canada by Routledge 2009,p.159
(16)Hugman,R.(2008),Social work values:Equity or equality? A response to Solas,Australian Social Work,61(2),pp.141-145.
(18)Greene,R.(ed.).(1999),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Aldine de Gruyter,p.219.
(19)Guo,W.H.& Tsui,M.(2010),From resilience to resistance:A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53(2),pp.233-245.
标签:社工论文; 优势视角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系统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