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的衡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粘性论文,盈余论文,稳健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稳健性原则是影响会计计量的重要原则,学术界一直在尝试度量会计稳健性,以分析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稳健性原则的定义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经验研究表明利润与市场收益成近似线性的关系,这种关系被Basu(1997)用来衡量盈余稳健性,即用利润与股票回报率下降的关系显著大于利润与股票回报率上升的关系的这种盈余反应不对称来衡量盈余稳健性,这种方法开创了盈余稳健性研究的先河。 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以及代理问题导致了成本粘性(Banker and Byzalov,2014),即当销售收入下降时,管理层仍然维持部分闲置资源,而当销售收入上升时,管理层就必须增加有效的资源来满足销售收入的增加(Anderson et al.,2003)。成本粘性会导致利润与销售收入变动的非对称性,由于销售收入与当期股票收益相关,可见,成本粘性同样会导致利润与股票收益的非对称性。而成本粘性产生的非对称性与由于合同、诉讼、税收以及制度等驱动因素而产生的盈余稳健性的内在机理不同(LaFond and Watts,2008)。 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普遍存在(Ball et al.,2000;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Anderson et al.,2003;孙铮和刘浩,2004),但盈余稳健性和成本粘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盈余稳健性是将真实经济活动转化为会计数据的信息系统的非对称性,而成本粘性是真实经济活动中本身存在的非对称性。但是在这两种现象中,销售收入的增加都对利润有非对称的影响,所以在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中,我们应该考虑销售收入变动的影响,否则会把成本粘性所引起的盈余反应不对称混淆在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中。 本文旨在将成本粘性对盈余与市场收益的非对称性的影响剔除,从而衡量更准确的盈余稳健性。我们以2001~2012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控制销售收入增减、销售收入等成本粘性的因素下,以Basu(1997)模型重新对盈余稳健性进行估计。研究表明由于成本粘性的存在,销售收入增减等经营因素会混淆盈余稳健性的估计结果,因而控制成本粘性的相关变量后,能增加盈余稳健性的度量准确性。进一步利用新修订的盈余稳健性估计模型来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发现会计政策变更降低了对盈余稳健性的要求。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盈余稳健性的度量和Basu模型的应用 学术界认为,契约理论、法律诉讼、税收和管制可以解释盈余稳健性的存在(Watts,2003)。契约理论认为会计稳健性可以降低契约签订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报酬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会计稳健性能约束管理层在契约中操纵会计数字的机会主义行为(Givoly and Hayn,2000)。由于高估净资产比低估净资产更容易导致诉讼,因而会计稳健性可以通过低估净资产以降低诉讼风险。延迟确认收入和加速确认费用会递延当期税额,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如果企业高估净资产,那么准则制定者会面临更多的质疑,因而准则制定机构需要稳健性原则以降低其政治成本。 对于会计稳健性,Basu(1997)最早使用盈余反应不对称来检验会计稳健的实证方法。由于检验的是利润表数据的市场反应,所以被称为盈余稳健性。由于它依赖“股票市场充分反映盈余数据”这一条件,因此也被称为有条件的稳健性。Basu(1997)首次使用盈余反应不对称方法衡量会计稳健性,开拓了会计稳健性的实证检验的新领域,后期的经验研究都证实了盈余稳健性的存在(Ball et al.,2000;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Basu(1997)模型被普遍直接使用以发现盈余稳健性的经济后果,如盈余稳健性对于提高财务报表中的会计数字质量的重要意义(Ball and Shivakumar,2006)、盈余稳健性对融资成本的重要影响(Zhang,2008)、盈余稳健性对投资约束的影响(杨丹等,2011)。 (二)成本粘性和盈余稳健性的衡量 成本粘性是指当销售收入等额增减变动时成本减少的幅度小于成本增加的幅度(Anderson et al.,2003)。国内的大量经验证据同样证明,成本粘性在中国普遍存在(孙铮和刘浩,2004;孔玉生等,2007)。Banker and Byzalov(2014)将企业成本粘性的成因主要归纳为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以及代理问题。调整成本观认为,企业的成本费用的产生是管理者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策的结果,是管理层对资源支出的承诺,当管理者需要改变这些决策时,企业会减少资源支出,改变承诺,从而产生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观认为,企业销售量的长期趋势是增长的,为了支持乐观的销售增长预期,管理者更愿意增加资源支出而不是在销售降低时减少资源承诺。管理层的乐观预期导致了成本费用随业务量上升和下降变动幅度的非对称性,从而产生成本粘性。代理问题观认为,由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管理者在调整其承诺资源的决策时会考虑自身利益,从而使得成本习性与企业的最优资源配置并不一致,从而导致成本粘性。 成本的非对称性表明了利润与销售收入上升和销售收入下降之间的非对称性(Banker and Chen,2006)。同时,盈余稳健性的衡量用股票回报率来代替未来的收益和损失,销售收入的增减对利润与股票回报率之间的直线关系有重要影响,因为销售收入的增减引起的成本的粘性造成了利润与成本之间的非对称性。成本粘性会导致利润与销售收入变动的非对称性,由于销售收入变动与当期股票收益相关,可见,成本粘性同样会导致利润与股票收益的非对称性。 假设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控制销售收入增减因素会增加盈余稳健性估计的准确性; 假设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控制成本粘性的相关因素会增加盈余稳健性估计的准确性。 (三)会计政策变更和盈余稳健性 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稳健性的应用范围,在之前只需要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和长期投资项目计提减值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另外,还要求开办费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全部转入费用并确认预计负债等。然而,通过对上市公司2001~2006年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洗大澡的盈余管理行为(王建新,2007)。可见,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初衷被受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的管理者和审计人员所歪曲。因而,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在2001年基础上,限制了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和频率,如规定资产减值的计提必须有充分的减值迹象发生为前提,否则不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研究发现,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王俊秋和郑艳(2010)发现,2002~2006年的股票回报率为负的部分与每股收益与股价的比率成正向关系,而2007~2008年股票回报率为负的部分与每股收益与股价的比率成负相关性,即新会计制度实施前的盈余稳健性要求更高。基于以上制度分析和经验证据分析,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6年的会计政策变更降低了盈余稳健性的要求。 三、研究设计 我们以2001~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缺失变量后,最后得到16294个观测值。同时,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偏误和影响,我们对样本中的连续变量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CSMAR研究数据库。 模型A0为Basu(1997)模型,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模型A0中>0,并显著,则表明利润对坏消息的反应要高于对好消息的反应,即盈余稳健性存在。为了检验假设1a,我们在模型A0中加入销售收入增减情况()得到模型A1,以分析经营因素是否会影响盈余反应不对称的衡量。比较模型A0和模型A1的回归结果,如果模型A1中的的系数小于模型A0中的的系数,则说明销售收入增加情况会影响盈余反应不对称的衡量,从而支持假设1a。 为了检验假设1b,即考虑成本粘性对盈余反应不对称的影响,我们在模型A0中加入衡量成本粘性的变量:销售收入额()、销售收入增减情况()和两者交互项(),从而得到模型A2。模型A2中的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利润在销售收入下降时与销售收入的敏感度显著高于销售收入上升时,即成本粘性导致了销售收入上升时成本增长的幅度比销售收入下降时成本的下降幅度要大,而成本与利润的关系是负相关关系,因而导致的利润和销售收入的反应不对称。比较模型A0、A1以及A2中的DR*RET的回归系数,如果系数逐渐减少,表明控制销售收入增减以及成本粘性,提高了对盈余稳健性估计的准确性,从而支持假设1b。 四、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成本粘性对盈余稳健性衡量的影响 首先,分别以销售收入和股票回报率虚拟变量进行单变量检验。表3报告了单变量检验的结果。在销售收入上升时的均值为0.030,在销售收入下降时的均值为-0.001,两者之间的差额(t值)为0.031(34.795),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会计盈余在销售收入上升时显著比销售收入下降时大;在销售收入上升时的均值为0.212,在销售收入下降时的均值为.121,两者之间的差额(t值)为0.091(6.321),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股票回报率在销售收入上升时显著比销售收入下降时大。在股票回报率为正时的均值为0.037,在股票回报率为负时的均值为0.011,两者之间的差额(t值)为0.026(33.013),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会计盈余在股票回报率为正时显著比股票回报率为负时大;在股票回报率为正时的均值为0.835,在股票回报率为负时的均值为0.494,两者之间的差额(t值)为0.341(28.746),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销售收入在股票回报率为正时显著比股票回报率为负时大。这表明,销售收入的增减以及股票年回报率均对会计盈余有显著影响,因而在衡量盈余反应不对称时,应控制销售收入的增减。 其次,在Basu(1997)模型中分别控制销售收入增减情况、成本粘性,以剔除经营因素对盈余反应不对称的影响。表4分别报告了模型A0(Basu模型)、A1和A2的回归结果。根据表4第(1)列发现的系数(t值)为0.011(12.42),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股票回报率为正的情况下,会计盈余与股票回报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的系数(t值)为0.036(14.25),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盈余对负的股票回报率(坏消息)的敏感度显著大于盈余对正的股票回报率(好消息)的敏感度,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盈余反应不对称。 根据表4第(2)列发现的系数(t值)为0.029(12.37),在1%的水平上显著,并且相较于模型A0,的系数下降了19.44%(=(0.036-0.029)/0.036),可见,控制销售收入增减能增加盈余稳健性衡量的准确性,即证明了假设1a。依据表4第(3)列的回归结果,发现模型A2中的的回归系数(t值)分别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股票回报率为正时,会计盈余对市场回报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与Basu(1997)的回归结果一致。此外,的系数也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控制成本粘性后,会计稳健性仍然显著存在。而且的回归系数分别从模型A0的0.036降低到模型A2中的0.027,下降了25%,表明控制了成本粘性可以剔除成本粘性对盈余反应不对称的混合影响,得到更为准确的盈余稳健性的估量结果,即支持了假设1b。同时,从模型A0到模型A2,调整从0.093提高到0.175,上升了88.17%,表明销售收入增减和成本粘性会产生盈余反应不对称的显著差异。 模型A2中的系数为负并显著,说明在销售收入下降时,会计盈余的水平显著低于销售收入上升时的水平。的系数为正并显著,表明销售收入与会计盈余成正向关系。的系数(t值)分别为-0.014(-5.46),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相较于销售收入上升,销售收入下降时会计盈余对销售收入更敏感,这是因为成本粘性的存在(孙铮和刘浩,2004)。由于成本与会计盈余是负相关关系,因而成本粘性会导致会计盈余在销售收入下降时与销售收入的敏感度显著大于销售收入上升时与销售收入的敏感度。 (三)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我们进一步利用修正后的盈余稳健性的估计模型来检验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表5分别报告了模型B0、B1和B2的回归结果。表5第(1)列结果显示,系数为正,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2007年会计政策变更后,盈余稳健性仍然显著存在。系数(t值)为0.083(10.98),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相较于会计政策变更之后,会计政策变更之前盈余稳健性更高,即会计政策的变更降低了对盈余稳健性的需求,支持了假设2。表5第(2)列结果显示,在控制销售收入增加情况下,在会计政策变更前后盈余稳健性仍然显著存在。系数(t值)为0.020(7.44),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会计政策变更后盈余稳健性显著存在,系数(t值)为0.065(9.15),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会计政策变更前对盈余稳健性的要求更高,即支持了假设2。表5第(3)列结果显示,在控制成本粘性后,无论会计政策变更前还是会计政策变更后,盈余稳健性也显著存在,并且的系数(t值)为0.068(9.65),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会计政策变更后对盈余稳健性的要求变低,即进一步支持了假设2。 比较模型B1和B0,会计政策变更前,盈余稳健性下降了19.81%,会计政策变更后,盈余稳健性下降了13.04%(=(0.023-0.020)/0.023),说明控制销售收入增减情况,能剔除由于经营因素对盈余反应不对称的混淆影响,从而提高盈余稳健性的估计准确性,进一步支持了假设1a。通过比较模型B0和B2的回归结果,发现会计政策变更前()的系数分别从模型B0的0.106降低到模型B2的0.086,会计政策变更后的系数分别从模型B0的0.023降低到B2模型的0.018,分别下降了18.87%和21.74%,可见,无论是会计政策变更前还是会计政策变更后,控制成本粘性因素均能从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中把成本粘性产生的混淆影响剔除,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盈余稳健性的度量,即进一步支持了假设1b。 盈余稳健性,如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等,被Basu(1997)用利润与股票回报率的盈余反应不对称衡量;调整成本(Adjustment Costs)、管理者乐观预期(Managers Optimism)以及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导致的成本粘性,同样会导致利润与股票收益的非对称性。由于成本粘性产生的非对称性与由于合同、诉讼、税收以及制度等驱动因素而产生的盈余稳健性的内在机理不同,因而,在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中,我们应该考虑销售收入变动的影响,否则会把成本粘性所引起的盈余反应不对称混淆在盈余稳健性的度量中。 本文在传统的盈余稳健性估计模型中考虑成本粘性的因素,把成本粘性对盈余与市场收益的非对称性的影响剔除出来,从而衡量更准确的盈余稳健性。我们以中国2001~2012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控制销售收入的增减情况等成本粘性的因素下,基于Basu(1997)模型重新对盈余稳健性进行了估计。 我们首先控制销售收入的增减情况对Basu模型进行回归检验,研究表明销售的增减情况等经营因素,由于成本粘性的存在,的确会混淆盈余反应不对称的估计结果,因而,控制销售的增减情况后,能增加盈余稳健性的度量准确性。其次,我们进一步在Basu(1997)模型中加入衡量成本粘性的变量,并发现控制了成本粘性可以剔除成本粘性对盈余反应不对称的混合影响,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盈余稳健性的度量数据。 我们进一步利用控制成本粘性的修正盈余稳健性的估计模型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首先,我们检验了会计政策变更对Basu模型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会计政策变更降低了对盈余稳健性的要求,其次,我们考虑销售变动增减情况,基于Basu模型控制了会计政策变更和销售增减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控制了销售增减变动后仍发现会计政策变更降低了盈余稳健性的要求,并且,控制销售收入的增减增加了盈余稳健性衡量的准确性。我们还进一步在Basu模型中控制衡量成本粘性的相关因素,我们同样发现会计政策的变更降低了对盈余稳健性的要求,同时控制成本粘性的相关因素能剔除成本粘性对盈余不对称的混淆影响,从而使盈余稳健性的衡量结果更加准确。 本文英文版刊发于中国会计学会英文期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5年第3卷第3期。限于篇幅,本文中文版有较大篇幅删减。因此,需了解更详细内容的读者请查阅英文期刊原文。标签:销售收入论文; 会计论文; 回报率论文; 会计政策变更论文; 会计假设论文; 会计成本论文; 盈余质量论文; 会计利润论文; 股票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