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讨_校本课程论文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讨_校本课程论文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校本课程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这些专业活动必须含有历史知识。

一、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课程类型。相反,可以有不同的变式,不同的类型,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校本开发的课程领域仍然集中于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因为只有这一部分课程国家控制不十分严格。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也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的开发。[1]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重点中学逐步开设历史选修课,到了90年代,逐渐有了历史活动课,在1999年和2000年的重点中学里又开始有了历史研究性课程。目前,一些重点中学又开始了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是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撑,不能保证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类型繁多,既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疲于应付,违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研究的薄弱性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从1994年到2003年,笔者能见到的有关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章只有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赵俊老师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一文。这虽不能证明中国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但至少说明了研究的薄弱性。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其状况,提出对策,使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

二、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的现象,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一定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积极培养历史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用假期集中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或利用新课程理念宣传等机会向广大教师传授,也可以利用书籍、资料等形式向教师们渗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也可以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保持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些途径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同样需要历史学科的理论素养。历史学发展的新动态、历史学发展的新争论及历史学研究的新方法等,都是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要内容。同时,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它还应该具有作为教学这一角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要素,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师情、学情等基本情况,并加以一定的把握。

2.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的一个目标,也是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师为本,即在教师的能力范畴中进行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经验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总希望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建立在整个学校的发展基础上的。这就有可能会超越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两者之间应该尽可能寻找彼此的平衡点。二是以学生为本,即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下进行开发。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中国社会、中华民族的发展线索,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必须注意这样一种现象:某些校本课程理论或实践,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是以学生的言语为标准来评价课程的开发成效,这是有失偏颇的。社会学科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一定的人生阅历这一基础之上的。学生的人生阅历短浅,对社会学科的理解相对比较肤浅。如果我们仅是将学生的言语作为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依据,这是决然错误的。教师在教学或教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相对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可以作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依据。如在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认为将来是考理科的,不参加历史学科的高考,因此对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不感兴趣,除了战争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开发与军事谋略方面有关的历史校本课程,以飨学生。

3.协调一致性原则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发展。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历史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历史教育,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应遵循以基础为准则,应与国家课程在人文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学科思维能力等方面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在国家课程的主体精神下,发挥校本课程的其他功能。一方面要在坚持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基础性、统一性的同时,根据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谋求师生、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要突破“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融入社区、家庭等因素,处理好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

4.多样性原则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必须自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具体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校实际出发,适应学生能力、性格、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结合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亲切与真实,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充分利用良渚文化的地域教育资源优势,编写了历史校本教材《走进良渚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社会风貌,增进对良渚文化这一历史宝贵遗产的理解,增强遗址保护的责任感。

具体而言,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原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全国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决定了展现特色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作不同的表述。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如制作质量优等的课件,既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又能让学生拥有充分展现自己见解的空间。可以追求空间上的多样性,以研究性课题形式进行的校本课程,它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去活动。同时还可以追求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如提出问题、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依托校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实践。

三、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不断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素质

历史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不断提高其素质,才能保证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成效。传统的观点认为,课程设计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教师需掌握的只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只强调如何把别人设计的课程教好。校本课程的实施,使一线教师直接参与到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因此,应从两个方面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是转变历史教师的传统观念,二是学习现当代史学理论,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发展的能力。

2.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等,正是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才能贯彻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偏向于技术层面,强调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机制,试图从课程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上论述其合法性。可历史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担。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同样也必须肩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担,否则,意味着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失败。因此,在选择校本课程的主题时,应充分考虑主题的人文精神。如在高一阶段开设有关军事谋略的校本课程时,不能只是向学生呈现战争的残酷性,应代之以人们对战争的谨慎、对战争的避让、战争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为主,积极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3.加强潜在课程的配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作为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配合,也需要潜在课程的配合。学校应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来加强校本课程和相关潜在课程的配合。如在学校的环境设计、教室布置、校园规划等校园文化方面应创造实施校本课程的有利条件。此外,要使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科学化,还应适当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健全学校课程的监督机制等,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才能使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健康稳步的发展。

4.加强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件新鲜事,各个学校在对这一课程的理解、运作及实施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一线历史教师,都要善于走出校门,到其他学校和其他机构去调查研究,加强与兄弟学校及其他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集各家智慧于一身,不断完善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价。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编写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教材《走进良渚文化》时,除了该区广大的一线历史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外,还得到了良渚文化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标签:;  ;  ;  ;  ;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讨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