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曲线——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曲线论文,关系论文,政府论文,市场论文,MG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1)03-0031-04
一、三点假设、二个分析
假设一: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假设也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在此必须把它提出来,因为它决定着MG曲线是向上还是向下延伸。
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首先体现在实践中。从市场的空间角度分析,最初的市场都是地区性的,多数表现为集市。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地出现了跨地区的市场、全国性的市场以及国际性市场,将来则可能出现全球性市场;从市场中所交换的商品的特点来说,最初在市场上出现的交换商品都是有形的,形成的是有形商品市场(如食品市场等),随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在市场进行交换的商品又出现了新的无形商品,形成了无形商品市场(如劳务市场等);就市场中进行交换的对象的性质来说,最初交换的商品多数是用来消费的,形成的是商品市场,现在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交换的对象扩大到了生产要素,形成了生产要素市场;就交换是否有场所来说,过去所说的市场,大家想的都是某个交换的场所,是一种有形的市场。现在人们再谈起市场时,则是一种观念上的市场,是一种不存在交换场所的市场,即无形市场。总之,市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它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还体现在人们对市场涵义的界定上。人们最初把市场定义为:“市场是一个买卖的地方。”[1]“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市场又称集市。”[2]
这种对市场的界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狭义的市场了。近现代的众多经济学家把市场界定为:“市场是商品、劳务和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3]当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市场一词往往指称一种广泛的交换形式,即所谓市场经济,换句话说,市场是一个体系。”[4]所谓观念是事实的反映,人们对市场的理解和对市场涵义的概括不仅反映出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而且更多的是从侧面反映出了现实中的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总之一句话,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MG曲线图中,T轴的上方的点总体上是不断地向右上方延伸的。
假设二:政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政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作为前提假设出现的。
政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可以从政府的职能的增多、权力的扩充、机构的扩大中得到证实。论述政府在整个社会历史中的发展,最佳选择就是从论述政府职能的发展入手。因为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的权力大小和政府机构的规模。政府职能的不断向前发展最能反映出政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在这里所讨论的政府职能的发展是以“政府四职能说”为前提的。现代史前史研究告诉我们在原初的政府产生之前,管理社会的是社会公共组织。当时的社会公共组织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社会服务职能,即为全体氏族、部落成员和家庭提供共同生产和生活所必要的物质资源(如土地、工具和粮食等)和精神资源(如宗教生活和娱乐生活等);二是社会管理职能,即协调氏族、部落成员和家庭在共同生产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和现实的矛盾,包括制定和执行共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制止破坏共同规范和准则的行为。相应来说,当时公共组织的权力仅限于履行上述两种职能所涉及的诸项权力、当时的一些机构也只是氏族或部落的长老会、人民大会等。
随着分工的发展,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如氏族、部落的贵族阶级)逐渐控制了社会公共组织,从而形成了原初的政府。原初政府形成之初就具备了公共组织的这两大职能。此外阶级统治职能也相应地出现了并且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其他职能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隶属于这个阶级统治职能。同时也出现了维持社会的基本平衡所需要的社会平衡职能,它的实质是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保持个人与社会、集团(主要是家庭、家族之间)的平衡关系。伴随着这种新的职能的出现,政府的权力和机构都扩大了。
在政治社会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府职能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张。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政府职能的重心由阶级统治职能逐渐向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方向转移,同时就阶级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和社会平衡职能来说,它们在横向上出现了内涵的扩张。例如现代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扩展为:(1)提供社会和公民所需的信息和商业服务。(2)提供教育、文化、娱乐、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服务。(3)提供各类市政性服务设施,如住房、道路、水电、照明等。(4)进行社会发展方面的各类专门的和综合性的研究。(5)向社会和公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6)向社会和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险、救济和慈善服务,等等。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扩张,政府也相应地扩张了其履行其职能所必须的权力,并建立了履行其职能所必须的机构。当然,这种机构也是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规模的机构。
政府在社会历史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其在MG曲线图中政府发展的点的轨迹是不断向右上方延伸的。
假设三:市场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二者的关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对这个假设的论述我主要着眼于二点:一是市场先于政府产生,但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必然要求政府的产生;二是政府一出现就注定了要与市场一起走。
国家与市场并非自古就有,首先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就产生的先后来说,分工、交换、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先于权力、国家、政治的产生和发展的。依据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在群婚制的(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蒙昧时代,分工与集体协作已成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到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了仅存在于部落内部的偶然的、例外的、个别的交换,直到进入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工具的冶炼和使用,导致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从而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随着分工日益发展,交换日益频繁,直接物物交换不再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与此同时,分工的发展和交换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超出氏族群体正常消费需要的产品,即绝对剩余产品。并产生了保存的可能,因为有了绝对剩余产品,才有可能使社会共同体分化出一批成员脱离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管理活动和商业活动。市场——原初意义上的市场即集市产生了。但随着绝对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人们萌发了财富、财产观念。从而萌生了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和管理、贸易活动占有、支配财产的欲望。从而将人类推向了战争掠夺和相互偷盗的苦海。为了顺应对外进行战争、掠夺或进行防御的需要,顺应对内维持秩序——制止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偷盗、抢劫的需要,具有以武力为后盾的公共权力机关——国家产生了,政府随着国家的产生相应出现了。
政府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以后,就与市场结成了伴侣,注定要与市场一起走。无论是试图逃出市场的圈子(如苏联的计划经济的实践和最终走向失败的教训就是,国家与市场是分不开的。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就不可能没有市场),还是试图摆脱政府的束缚(如美国的自由主义经济,虽然像苏联的计划经济一样曾有过辉煌,但最终仍被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划上了句号),都是走不通的。透过历史我们都要坚信一点,政府与市场是不可能独行独往的。正如人们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是社会发展的两条轮子。
分析一:社会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失灵,用政府调节来弥补,但政府也出现了失灵,怎么办?有的主张用道德来调节二者的关系,有的则认为社会是第三只手。不管社会是否真的在调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上起到有效的作用,我们在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都必须要考虑到社会这个因素。我们怎么分析呢?
假如把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政府和市场作为社会的两个子系统,则社会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可以用下图表示:
这个图主要想表明几个观点:
(1)在这个假设里,我把社会定位于动力源即社会是推动政府和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但生产力是推动政府与市场发展的终极动力。假如我们把政府与市场比作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那么推动这两个轮子运转的就是社会自身,社会秩序则是这两个轮子正常运转的加速器。(2)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除其它系统之外,政府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市场也是它的一个子系统。(3)除了市场与政府之外,社会还有其它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我把这一部分称为独立部分。这个独立部分也作用于政府与市场这两个子系统(独立部分中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些因素将在下一个分析中阐述)。
分析到这为止,上述假设只为证明MG曲线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以二维形式表现出来的。
分析二: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几个因素分析
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里只对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哪些因素进行分析,并不对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二者的关系作出分析)。
第一,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三大因素:战争、文化、全球化。
首先,分析一下战争这个因素。
战争推动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尽管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总体上是国家逐渐退出市场的过程。但国家或政府仍有介入市场的机会。当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环境出现问题时,国家出面干预市场,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巩固社会防卫,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将主要几个经济大国都卷入的世界大战就为此提供了最好的证明。一战初期,英国应战的物质条件极差,各种军事物资非常短缺,就连生产战争物资的原材料也相当紧张。与此同时,国库开支急剧上升。为了对付资源极度匮乏的问题,英国政府开始调整其一贯奉行的自由市场制度,扩张政府职能,将国家经济操纵在自己手中。政府为了应付职能的扩大,设立了名目繁多的组织机构。战争将原本自由的市场经济完全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了。二战时期的英国,经济所遭受的打击较一战大得多,经济严重依赖于美国。为了应付战争的物质需要,英国再次建立起经济管制,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又进一步得到扩展。美国同英国一样,战争迫使国家改变其一向采取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如一战时美政府成立了“战时产业局”二战时美政府实行的是战时管制经济,较一战时期国家干预的规模和深度都有所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争总会使政府与市场关系发生改变。
其次,来分析一下文化因素。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不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世界文化异彩纷呈。但就现代文化来说主要的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由于对人性的界定不同,从而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方面。东方传统文化把人性界定为善,孔孟皆认为人性善。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则突出反映了人(善的人)对社会、国家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人治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市场的发展总会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为的干预和影响,使经济的发展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西方传统文化则把人性界定为恶。因此在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把主要的目光放在了如何限制恶的人和克服人的恶。在此为基础,西方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发展得比较好。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西方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但无论怎样从整个历史来看,政府与市场一直是在互相“争权夺利”的,总会在一定时期达到平衡。剔除东、西方文化影响因素后,则政府与市场将有共同的运行轨迹。这些都可以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达和东方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中得到证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开始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将有利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协调发展。
最后,分析一下全球化因素。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突出趋势,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要影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全球化的内容由贸易、金融领域扩展至政治、文化、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球化的逻辑与现今的国家体系正在发生冲突,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使很多问题只有超越国家的界限在全球层次上才能得到解决。国家的主权地位正在受到挑战,传统边界正在变得模糊,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国家或政府作为社会的保卫者和管理者,在全球化进程中暂时处于一种消极的退守状态。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政府与市场的变化。一方面,全球化的进程将使政府任意指挥经济的自由受到限制,这对于消除政府对市场的不适当压力是一件好事。在政府干预减少和市场自由度及开放度提高的环境下,世界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而这也可能是全球摆脱贫困的最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而不是强权的政府。另一方面,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而现在这种平衡正在被全球化的过程所打破。市场的力量突破了国家的制约而获得了优势,这种优势虽然在短期内将带来社会的繁荣,但由于利益将在社会中被不平等地分配,通过全球化富裕起来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全球化将扩大不平等,加剧贫困,引发社会冲突。政府行为的失效终会削弱国家的基础,使国家因市场力量的壮大而陷入新的危机。
第二,影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内部因素主要是经济危机。
市场内在的缺陷导致了市场失灵,从而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作为市场内在的因素将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了。在市场“失灵”面前,政府不得不扩大已经部分收回的经济权力,对混乱的市场进行干预。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混乱不堪的市场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秩序。政府在经济危机时扩张的职能,不像战争那样只是暂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放任市场自由运作,到出现问题之后再介入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随着对市场经济单独调节资源能力怀疑的加大,政府开始公开地巩固自己的权力。
以上是对影响政府与市场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在构建MG曲线时将剔除这些因素来拨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规律性。
二、MG曲线的理想架构
MG曲线又称市场(Market)和政府(Government)的动态平衡点曲线,要解释清这条曲线,首先要界定几个相关的概念。平衡:这里的平衡不是指简单的相等关系,而是指一种均势,也即指政府与市场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趋于协调、均衡。而所谓非平衡则指政府与市场双方的能量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过于悬殊、严重失衡,以至社会经济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两个定义中已潜在地运用了一个衡量平衡与非平衡的标准,那就是社会经济秩序即要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凡符合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则是政府与市场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处于非平衡状态。当然,这个标准也是动态发展的,在一个历史时间点上,就当时的社会经济秩序来说,政府与市场关系平衡点是存在的,在另一个历史时间点上,社会经济秩序这个标准的内涵则可能扩大或缩小,则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平衡点又移到了另一处。所以就历史的某个横断面来讲,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处于平衡状态,或者处于非平衡状态;但就整个历史过程来讲则不可以简单地说二者关系是平衡还是非平衡,这就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政府与市场双方的能量、作用趋向适度、协调过程中仍有小幅度波动或涨落,也就是说不会静止在一个平衡点上。在政府与市场产生后的二者共存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的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由非平衡向动态平衡演进的过程,无数个历史横断面形成了无数个平衡点,无数个这样的平衡点的轨迹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曲线,即政府与市场的动态平衡点曲线,我称它为MG曲线。
理解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点曲线的含义之后,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同一个问题:MG曲线是何模样呢?它是如何在图形中展现的呢?下面我就根据上文的三个假设、两个分析来尝试性地构建MG曲线。
(一)M曲线的走向
透过分析一,我们已经假定市场是在社会背景下运行的,透过分析二,我们抽象掉影响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诸因素,并假定市场是在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发展的,则M曲线(市场曲线)将如下图所示:
整个图正如假设一一样,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G曲线的走向
透过分析一,我们已经假定政府是社会这一大背景下发展的。同时,我们再抽象掉分析二中影响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诸因素,并假定政府是在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发展的,则G曲线(政府曲线)将如下图所示:
整个图正如假设二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政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三)MG曲线的走向
我们仍把政府与市场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运用二维空间分析二者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仍要把分析二中的诸项影响因素抽象掉仅就二者的关系进行思考,也就是假设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二者关系的发展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则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点曲线可用下图表示:
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注释:
第一,由于市场先于政府而产生,政府是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为了能在曲线图中显示出这一点,我把MG曲线的开端不设在O点上,而是在O[′]点上。
第二,从整个历史来说,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则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点轨迹即MG曲线总体上是向上延伸的。
第三,整个人类历史是前进的,但也会有偶尔的倒退。则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所以图中用一条呈波浪式的起伏状的曲线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第四,此外还要有一个横断面剖析。下图假设为政府与市场的整体,则政府与市场呈现出类似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政府与市场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在一定时期内或是市场力量强些,对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大些,或是政府力量强些对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大些,二者在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彼此是竞争的。而不能说政府发展了,就简单而抽象地认为市场减少了;或者市场发展了,就可以简单而抽象认为政府减少了,在整个历史时期中,二者是共同发展的。那么这样几个横断面的连接则使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了阶段性,从而使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点轨迹呈起伏状。
我们勾勒出MG曲线的目的在于揭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内在规律性。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点曲线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规律性,即:政府与市场具有同一性,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变量关系,且这种关系处在一种不断由非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意义: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在这里说的都是把它们作为资源的配置方式的。资源是稀缺的,如何利用政府、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权衡利弊的选择一直是二百多年来经济学史上的基本主题,更是现代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政府与市场在古典经济理论中尚处于一种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在近代经济学中,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及其矛盾的复杂化,经济学家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发生了明显分异;一支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其公有制和自由市场制度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政府主义,因此当然要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无市场货币关系存在的社会计划经济所取代;实际上是充分肯定政府制度安排,否定市场制度安排。另一支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摒弃历史的和政策的因素于理论之外,只把政府作为既定的“背景条件”,从而专注于市场变量决定问题的研究,它从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入手,以价格为中心,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机制,精细地揭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在机理;这实际上是把市场看作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机制,而且是一种无摩擦、无成本的“理想机器”,从而在另一个极端上对人们认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具有“片面的深刻性”的经济学说。在现代经济学说中,人们对政府与市场这两种制度安排在性质、职能上及相互关系上的认识大大深化,在更完整的理论框架下使之得到各种形式的整合。从经济学史上的这些理论研究中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两点:
一是过去关于政府与市场的研究不是把目光放在市场上,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批判政府干预的错误,就是把目光放在政府上,过分强调政府在克服市场的缺陷,也就是说他们更多地看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对立。
二是在过去关于政府与市场的研究中还未有人对二者关系的存在的合理性作出论证,没有人在承认二者关系的这种合理性基础之上对二者关系作出论述,即还没有人真正地认识到政府与市场的同一性。
依据对立统一规律,政府与市场也存在这种对立同一性。本文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们不应试图用理想的政府去替代不完善的市场,或用理想的市场去替代不完善的政府。而最好的是在不完善的现实政府和不完善的现实市场之间依据MG曲线揭示出的动态平衡规律,建立一种有效的选择和协调机制。从而使人们能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原则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则,不断在现实中寻求政府与市场的动态平衡点或使二者的关系接近于这个平衡点。
收稿日期:200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