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内涵论文,因素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0)10-0016-06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最早提出的,但不能说明为什么形成二因素和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理论难题,这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划时代的贡献。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同一种商品从产地运到销地,使用价值没有变化,甚至还因为破损而有所减少,而价值量却有增加或很大的增加,从而使原有的商品二因素,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这表明商品二因素存在另外一种内涵。要说明这个道理,必须先说明价值范畴存在多种不同的含义。
一、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
价值既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又是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的重要范畴,包括极其广泛而又不同的含义。采用价值和用价值组成的词汇达几十、上百个之多,并赋于各自特定的含义,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如下三种类型。
其一,是指事物的“所用”,即事物对满足人们需要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和意义。如价值观点、价值判断、价值标准、价值工程等等,这是一种包括最广的价值含义。哲学上的价值范畴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即人与各种现象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就是指这种最广泛的价值概念。马克思就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必须了解,不同主体(人)对同一客体满足需要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常常有所不同,带有主观性,并不断有所变化,一般称之为效用。“效用价值论”即由此产生出来。在经济现象中,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含劳务),商品效用是指其对人的满足程度或满足能力,不仅因人而不同,而且随着时空条件变化而变化,商品效用存在递减的规律。商品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也是效用的承担者,它是既定的,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除了霉变损坏,一般都不会变化。而效用则不然,它变化巨大,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反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容易和主观唯心挂上钩,致使“效用”一词在我国长期处于受贬的地位。政治经济学一般不讲效用范畴,讲了也是持批判态度。实际上这是严重的理论扭曲,现在已经得到逐步的扭转和克服。
生产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基础,商品作为人们生产活动的成果,具有二因素,一方面以其有用性(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形成效用,体现价值——指事物“所用”的第一含义。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量如钢铁多少万吨、生猪多少万头。不同使用价值不能相加求其和,但可以通过货币量的折算,转化货币量,形成产值——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就形成使用价值的总量了。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劳动的成果,凝结了人们的抽象劳动,只有劳动投人,才有商品产出,并进行比较,从而在经济现象中产生了“所值”和“值不值得”两个可谓特有的价值含义。
其二,是指事物的“所值”,如××商品的所值,即凝结在该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或生产该商品所费的生产费用。抽象劳动也好,生产费用也好,这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早就确定了,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对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为什么和怎样表现为价值,并没有回答,也不能回答。庸俗经济学提出了资本、土地和劳动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提出劳动二重性,并且与商品二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就应该以各该商品的所值——价值量的大小来进行交换。但这仅是理论的设想,并没有引进现实的供需状况和市场竞争的因素。
商品二因素,一个指使用价值(有用性,即所用),一个指交换价值(即所值),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开宗明义地从两个方面阐明价值的含义,指出:“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由于占有某物品而取得他种货币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又叫使用价值,后者又叫交换价值。”(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页。)从两个不同角度所理解的价值范畴,显然有它相应不同的内容,这在恩格斯有关著述中已作了很好的阐明。
其三,是指事物的“值不值得”,即恩格斯提出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末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5页。)恩格斯阐述这个观点时,还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点——一个是英国李嘉图的生产费用决定的价值论,一个是法国萨伊的效用决定的价值论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都存在偏颇,是一种“跛脚的定义”。指出:“当英国人谈论生产费用时,竞争代替了效用,而当萨伊谈论效用时,竞争却带来了生产费用。但是,竞争究竟带来什么样的效用和什么样的生产费用!它带来的效用要取决于时机、时尚和富人的癖好,它带来的生产费用则随着供和求的偶然对比关系而上下波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6页。)意思是市场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不能回避它,价值必须考虑市场竞争所依附的供需状况,而效用是需求的基础,同时也不得不考虑生产费用。“因为谁也不会把他的产品卖得比它的生产成本还低。”好像在市场交易中,汽车、自行车供需不平衡,汽车供大于求,价值下降,自行车需大于供,价格上升,但无论怎样,汽车的价格肯定要大大高于自行车的价格。这是由于生产费用和劳动消耗的大不相同决定的,在此,以劳动价值论为内容的生产费用论,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效用不小,价格高低,供需双方都要考虑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而且在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相对立、相矛盾,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平衡和实现。
20世纪40年代起始,广泛流行的“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把价值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系指产品的功能与成本的比值,即V(价值)=T(功能)/C(成本)。谋求以最优的价值经营管理的方法,正是这种“值不值得”价值要领的具体应用。
价值范畴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所用”、“所值”和“值不值得”,三者是同时存在的,不能以一个否定另外一个。但从经济学上研究最多而且分歧最大的,则是指“所值”的方面,即商品价值几何,它的价值从何而来,不同的价值理论有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对不同的价值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至于“所用”和“值不值得”意义上的价值,在中国虽然也广泛研究,但一般不以“价值”冠名,而称之为“产值产量”、“投入产出”或“经济效益分析”。
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观点中,劳动价值论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是效用价值论或供需价值论究竟能否成立,如果认为它是主观价值论,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人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包括衣食住行用都不能不考虑效用、讲究效用,这又将作何理解呢?殊不知效用形成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否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也就表明效用、价值论、供需价值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但决不能离开其所值,离开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抽象劳动,或者商品生产所耗的生产费用。即既要考虑其“所值”,又要考虑其“所用”。因此恩格斯提出的价值观点——生产费用与效用的关系即“值不值得”的观点,是很科学的,并且和上述两种价值观点相配对,进一步构建了更加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体系。
二、使用价值与价值
什么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汽车可以运输。一种物品要能够成为商品,首先它必须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缺乏有用性,谁也不会去买它,也就成不了商品。
不同物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种物品可能具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煤炭既可以烧饭取暖,也可以发电和作各种化工原料。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开发和增加,而煤的发电和作化工原料的使用价值,就是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不仅极大地开发和扩大了各种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迅速增加了物品的品种、规格和型号,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物理属性决定的,不同商品由于物理化学性能和外观形态上的不同,其使用价值也相应的不同,这是商品学和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学研究的则是与使用价值相联系的交换价值。因为作为商品属性来说,它必须有使用价值,但并不是一切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能成为商品,能成为商品的必须是能用于交换的并具有交换价值。
一切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域素的矛盾统一体,从一方面看,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每个商品之中,缺了任何一个,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但不能反过来,没有价值就没有使用价值。海洋中的水、大气中的氧,不是人们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没有价值,但具有使用价值。或者虽然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但不是用于市场交换的产品,也都不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用以和其他非商品物品相区别的本质因素或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是矛盾,其矛盾表现在商品生产者与购买者的双方。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对他最重要的是把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对于购买者来说,购买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对他最主要的是买进商品取得使用价值,满足其需要。因此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其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购买者则相反,为了取得商品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价值。一方要价值,一方要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得到实现。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其价值,这就是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通过市场交换成功了,那商品内部矛盾也就随之解决了。
三、使用价值与效用
商品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也是效用的承担者,商品制成以后,作为商品有用性的使用价值便固定下来了,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就不再变化。但同样使用价值的商品对人们满足需要的程度——效用,就不大相同或很不相同,它变化很大。可以讲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这是从微观、从个别看问题的。如果从社会、从宏观看,情况又不一样。不仅相对稳定,而且可以计量分析,商品销售量、销售额特别销售额就代表着该商品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人们的满足程度——效用的总和。效用大,需求大,销售量大;效用大、需求大,价格高、销售额高。反之,人们已经满足了,效用低,不再需要或需求很少,那销售量肯定会小,价格低,销售额肯定会低。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围绕效用而展开竞争,消费者为了效用最大化而选购不同的商品,而生产者也力求通过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在消费者力求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效用最大、市场稀缺的商品,以适销对路,卖出价格,以实现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足见效用问题在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商品制成以后,使用价值不变,但效用却大有变化,然而到底哪些因素决定效用或影响效用呢?一般说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效用决定于消费者的生理需要与社会特征。从消费者来说,人们要生存、要发展、还要求享受,就有衣食住行用的需要,而满足上述需要的商品的具体品种、质量和价格等,则与人们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和地域等社会特征有密切关系。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但也不能绝对化。衣服的花色品种,更和人们的社会特征相联系。中装、西装、民族服装等就说明服饰受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所以组织商品供应,特别是衣服饰物等的供应,必须根据不同时空条件下消费传统习惯来确定,并且随着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国民核算、市场调研,及时掌握经济信息,对于搞好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与消费者的经济状况相联系。效用具体表现为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的实际需求,购买力大小决定于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价格高会抑制需求,价格低会增加需求,并且随着不同的商品而所不同。必需品的经济影响小,非必需品的经济影响大,具体表现为人们常说的消费弹性。消费弹性反映着消费者经济状况对效用大小的变化。另外,效用大小与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成反比关系,经济状况好,商品效用低,反之商品效用高。因而在同等使用价值量,或同等的货币收入下,对穷人的边际效用会大于对富人的边际效用,因而采取征用累进所得税、遗产税,扩大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等,将在不增加国民收入总量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的满足程度,增加社会的福利效用,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依据。随之,又会增加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这要求经济学必须按照系统原理和辩证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与商品供应量成反比变化。供应量大,效用会随之下降,反之,供应量小,商品稀缺,效用会随之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效用递减规律。从最大到最小,甚至是负数,如何确定其数量界限,为此,西方经济学提出了边际效用的理论。并且运用模型曲线,说明效用的递减和变化。这说明效用是和资源稀缺相联系。可以认为,效用大小与资源稀缺的程度成反比,或呈相反变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学从资源稀缺入手,这与他们重视效用,包括边际效用与总效用有着内在而密切的联系。
(四)商品的时令、时尚对效用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新商品不断涌现,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又促使经济技术和新产品品种质量的不断升格和变化。但所有商品、品种、质量和规格型号,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因此作为新商品刚刚出现,可能表现不同的时令、时尚,引起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刺激人们的需要,提高该商品的效用,在此广告宣传有着很大的作用。广告效应、名牌效应,对增加人们的心理效应、效用和需求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对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作用则不尽相同,这里最根本的还是以质量取胜、以价格取胜、以花色品种取胜,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上,决不能喧宾夺主,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广告宣传上。
总而言之,讲效用可以直接反映商品供需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重视研究掌握商品对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通过效用的研究,可以知道需要是怎样产生、怎样变化以及如何满足等一系列过程,使企业产品能够更好地适销对路,及时出售并卖出价格。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研究效用、讲究效用、掌握效用的变化规律,对于搞好企业生产、完善市场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研究经济理论、普及和提高经济学知识,都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
商品二因素的不同内涵,指商品二因素有两种不同的经济内涵,其一是指上面讲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其二是指效用与价值。两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其严格的区分。但长期以来,人们讲商品二因素,都是指第一个内涵——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第二个内涵——效用与价值被忽视了。
对效用的内涵,前面已经做了较多的分析,并且确定以销售额作为效用的计量。效用大,销售额大,反之销售额小。它同使用价值有关系密切的联系,使用价值是效用的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效用,但又有严格的区别。使用价值是不变的,产品制成以后,经过运输流通环节,使用价值量只有减少,不能增加,例如损坏霉变等。但效用却不然,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而变化,需求大表示效用大,供不应求,价格上升,销售额受两种因素——价格和销量的影响,会大大的增加。反之需求小,供过于求,价格下降,销售额同样受制于两种因素,会因此大大的下降。
与效用相对的价值,是指从生产到销售环节所包括的一切社会必要劳动量,既包括生产中的必要劳动量,也包括流通中的必要劳动,因此,商品二因素表现下列两方面的内容。(1)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的关系,这是一般所指的商品二因素。现称之为商品二因素的第一种内涵。使用价值──总产值(出厂价格×生产量);价值──生产中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2)商品“效用与价值”二因素的关系,这是过去被疏漏而需要提出的商品二因素。现称之为商品二因素的第二种内涵。效用——销售额(销售价格×销售量);价值——生产和流通中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两种商品二因素内涵的价值,都是指社会必要劳动量,具体表现为实现价值──各种费用支出,中间相差一个流通环节。这对一些产品是个很大的支出,特别是出口产品,需支付远程运输费、国外销售费,还有进出口的关税支出。可能使流通中所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大于制造中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具体表现为流通费用大于制造费用。可见,决不能轻视和低估流通环节的巨大功能和可能费用。
两种不同的商品二因素各具特定的经济含义,考虑一般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主要是考核商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状况、技术是否先进、效率高低、消耗不小。技术先进、效率高、成本低、消耗少,利润随之高,但是不是能实现其高利润,还要看另外一个二因素,即效用与价值的关系。
考察效用与价值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各企业的生产力求做到产品适时,市场急需,那就会效用大、价格好,可以全部卖出,甚至把原来积存的商品都卖出去,经济效益当然好。在价格构成方面,如果流通费用又省,不仅可以发挥生产的效益,而且由于善于经营,节省流通费用,那表明企业不仅生产好,而且经营好,那这个企业肯定是生意兴旺,效益堪佳!
反过来,产品市场需求小,效用低、不适销对路、与市场重叠,即使大做广告,销量扩大也有限。这样,产品滞销,价格上不去,销售额肯定好不了,但流通费用包括广告宣传费却很大。尽管从生产阶段看,技术不错,物耗低、效率高,按第一个商品二因素考核,是顶呱呱的,但按第二个商品二因素考核,就差劲了。一好一差相互抵销,生产整体效益势必下降。当然如果两个二因素考核都差,双重低劣,那肯定要亏本,企业生产就难以为继了。
收稿日期:200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