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全日制教材“中文”(实验版)第四卷的描述_语文论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第四册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级中学论文,教科书论文,第四册论文,语文论文,全日制普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全套教材采用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合册的形式,其中阅读和写作分别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口语训练分为前后两人阶段。1999年春季即将在两省一市试验使用的第四册,阅读和写作均分别属于其中的第二个阶段,在整套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阅读

第四册与第三册同属于阅读部分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习我国现代、当代和古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外国文学作品,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说明它的内容,下边用两个表勾勒一下整套教材以及前四册的基本轮廓。(见表一、表二)

从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为欣赏文学作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第二阶段第三、四册则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的提高,集中进行文学欣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此外,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一个基础,即初中的基础。初中阶段就有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任务,教材也作了相应安排,只是还是一些基础训练,量也比较少,但这毕竟意味着高中阶段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不是零起点。同时,第二阶段又是第三阶段的基础,因为第三阶段还安排有文学名家名作的阅读,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第四册在整套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边这个表格,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册教材的特点。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按体裁集中编排。集中、分散虽然只是形式,但往往反映编写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的文学教育,从50年代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到60年代主张“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到80年代逐步恢复文学教育应有的地位,一直到90年代,强调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文学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按文学体裁集中编排,不仅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把握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而且,不论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还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审美情趣和想像力、创造力等,也都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各种体裁、各种样式考虑得比较齐备。新编第四册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当代,有关的小说和戏剧内容都作了相应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这两种文学样式。戏剧部分特别安排了两个单元,将中国戏曲独立讲解,与现行教材只合编一个戏剧单元相比,内容要丰厚得多。其实,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属于戏剧的一部分,但同现当代从国外引进的戏剧是完全不同的样式:前者讲究唱、念、做、打,后者则以说话为主。所以,新编教材单设一个中国古代戏曲单元,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学宝库中这份珍贵的遗产,是非常必要的。

三、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近来社会上不断有人提出,认为现在的教材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对作品的理解上,没有发展,没有更新观念。为此,我们在编写这套教材时,多次邀请北大、北师大、文学所等专家、教授座谈,并翻阅了大量新的研究资料,力求在解读作品时吸收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对《项链》《雷雨》等的主题的理解,教材不再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不再延续旧有的解释,而是结合新的观点,提出新的认识。同时,在练习或教师用书中也将社会上不同的理解提供给学生或老师,让他们从作品本身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项链》的主题,传统的理解一般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露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这种解释。因此,在掌握最新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教材又提出了新的观点:《项链》主要对女主人公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女主人公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而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当然,这种认识也不是唯一正确的,它只代表了一种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说说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四、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是新编第四册一个突出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来感知、欣赏作品,而不是作架空的分析。这一册对涉及到的文学样式都提出了语言方面的欣赏要求,如小说的语言(叙述语言的简法、生动、含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不以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语言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上的作用等)、中国古代小说的语言(口语化,人物语言个性化等)、戏剧的语言(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等)、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多用口语,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等)等等。因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样式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仔细揣摩、品味,去感知作品,欣赏作品,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

五、重视整体的理解和欣赏。新编第四册非常重视让学生从整体上欣赏一篇(部)文学作品,而不是作条条、块块的切割或划分,把一篇完整的作品搞得支离破碎。比如第一、第二单元,欣赏我国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的描写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到了高中阶段,虽然各个点也还是分步训练,但更强调各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篇小说的特点。比如欣赏人物形象,教材和教师用书中就都提到:欣赏人物形象,不仅要注意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还要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看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同时也要注意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看看人物性格是怎样逐步发展、完善的。又比如第四单元,教材特别强调要在品味个性化的和富于动作性的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再进一步欣赏戏剧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像这样一些内容,都是要求学生要有机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欣赏一篇(部)文学作品。

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新编第四册还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他们以一定的想像空间、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因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发展,强调人自身主动的、生动的发展,而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此外,这与文学欣赏的本质也是相吻合的,因为欣赏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联想和想像,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进而鉴赏作品的优劣高下,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又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观,这一特点也使得文学教学便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材一方面尽可能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在内容的讲解和训练的安排上都非常灵活,不搞机械的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且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比如《项链》一课,教材中就安排了一道关于主题的练习,题干是这样说的:“由于读者的文化背景、社会阅历和艺术素养不同,常常会对同一部小说产生不同的审美认识和体验,确认不同的主题。但只要从作品出发,言之有理,就应当适当肯定。”然后给出对该文主题的两种不同的理解,问:“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这道题一方面亮出不同的观点,一方面让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比如,人们对《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他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一课特别安排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训练题,让学生写出发言提要,然后在班上讨论。这些内容,都是从文学作品的特点出发,从人们阅读作品的实际出发安排的,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培养。

七、提供欣赏范例,使学生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除了五个小说、戏剧单元,新编第四册还特别安排了一个文学鉴赏单元,既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欣赏实例,又是第三、四册教学内容的总结。这一单元选取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四种体裁的欣赏文章各一篇,其中诗歌是比较欣赏,散文是同一作家一组散文的语言风格的欣赏,戏剧是从某一理论出发欣赏一篇作品,小说则是点评(金圣叹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四篇文章虽然各各不同,但欣赏的角度和方法都很独到,欣赏的文字也很简洁、生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为他们独立欣赏提供一些门径。同时,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对原文学作品作些欣赏,看看与文章作者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法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独到的见解,等等。

八、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新编第四册还安排有与单元相配合的简要的文学史常识和不同文学体裁的鉴赏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储备,又为他们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拐杖。此外,与教材配套,我们还在《语文读本》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没有一定量的作品的阅读是不可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检测,以保证他们能够较好地完成这部分的阅读。

写作

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也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其中第四册属于第二个阶段;口语交际分为两个阶段,第四册属于后一个阶段。(参见表四和表五)

第四册仍然是议论文的写作,是第三册的延续。这些内容在初中都或多或少接触过,高中的要求则有所提高,如“作些辩证分析”,不仅要求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而且还要作辩证的分析,要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因此,训练时要注意有所侧重,有所要求。此外,每个单元的构成仍然是五部分:训练要点,基础知识,写作练习,鉴赏实例和课外练笔,不赘述。

口语交际部分两个内容涉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和技巧,不是一次两次训练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学习这些技巧,不断地发展自己。

(王本华执笔)

标签:;  ;  ;  ;  

普通高中全日制教材“中文”(实验版)第四卷的描述_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