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 314500
摘要:目的 观察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8例患者经中医辨证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临床上用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总有效率为86.8%。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佳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电针;面肌痉挛;中药疗效
面肌痉挛属祖国医学的“筋惕肉瞤”,“颜面抽搐”范畴,临床上主要以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方法众多。笔者以2010—2014多年来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面肌痉挛68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5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平均44.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由紧张生气引起者17例,失眠引起者16例,遇风引起者12例,面瘫后遗症引起者11例,外伤史者5例,原因不明者7例;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52例,继发性16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2.1.1 取穴
主穴:下关,颧髎,阳陵泉,合谷。配穴:眼周抽搐者加攒竹,四白,瞳子髎;口角抽搐者加地仓,水沟,承浆;紧张生气者加太冲,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太溪;遇风者加外关,翳风;中气不足者加百会,针足三里,血海。
2.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用碘伏消毒液棉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0.25mm×40mm的毫针针患侧,面部进针的深度宜浅,手法宜轻,四肢部经辨证取穴施补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接G6805-Ⅱ型治疗仪,用连续波,电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中药治疗
2.2.1 治则
补气养血,祛风通络,镇静止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 方药
炙黄芪24g,柏子仁12g,当归10g,川芎6g,远志10g,石菖蒲9g,酸枣仁15g,半夏9g,胆南星6g,细辛3g,鸡血藤15g,甘草5g。
2.2.3 用法
每日1剂,每次煎取200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后评定疗效)。面部肌肉停止抽动后可用八珍片口服以巩固疗效。
3 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评定疗效,面部跳动或抽动消失为临床控制;面部跳动或抽动间隙时间明显延长,次数明显减少为显效;面部跳动或抽动次数 减少者为有效;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本组68例患者中,临床控制30例,占44.1%;显效19例,占27.9%;有效10例,占14.7%;无效9例,占13.2%;总有效率86.7%。
4 体会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籍中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提到“承泣主目瞤动与项口相引”。之后,在《针灸资生经》、《普济方》及《针灸大成》等书中都有提及。其中,《针灸资生经》描述甚为形象,指出其临床表现为“目翳,面叶叶动牵口眼”,《普济方》则有多条条目涉及本病的针灸治疗[1-2]。面肌痉挛是以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是中医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就 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属“筋惕肉瞤”,“颜面抽搐”范畴,轻者仅限于眼周抽动,甚者牵动面部和口角,严重者则牵扯到颌部,耳或头皮抽动,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总的病机是邪气久留筋脉,阻滞气血运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或人体脾胃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等内外因素而发病,治疗上多用补气养血,祛风通络,镇静止痉之法,所以取下关,颧髎,合谷疏通经络,祛风止痉,调和气血以恢复局部肌肉的神经功能,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筋之“会”穴,计之有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的作用,再加上根据病情对症取穴和配合口服中药治疗。以改善面部血液供给,使肌肉得到濡养,则抽搐自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孔莹,邹伟,迟庆滨,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2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18-19
[2]黄移生,彭易雨等,三联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10例[[J]中国针灸,2006,26(1):50-51
论文作者:姚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针灸论文; 面肌痉挛论文; 面部论文; 疗效论文; 原发性论文; 肌肉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