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拓研究性学习之路--2002年历史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和试卷的变化与中学历史教学_高考论文

创新开拓研究性学习之路--2002年历史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和试卷的变化与中学历史教学_高考论文

锐意创新,为研究性学习鸣锣开道——2002年历史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试卷的变化与中学历史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鸣锣开道论文,年历论文,化与论文,试卷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考试手册的变化

历史高考的上海卷素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而见长。在2002年考试手册上,明显体现要为二期课程改革鸣锣开道的信息。

1.能力目标变化 增加了“依据史料提出或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内容。这一点暗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即减弱记忆性的知识,增加评价论证的能力。关于历史教学所涉及的能力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专业技能,即历史学科特有的一些操作程序,如史料采集、研读、考证、整理、分析、著述等专业研究常用的方法;二是通过长期历史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思维、判断和处事能力,又称普适性能力。后者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2.样题变化

A.选择题 选择题样题的题型、数量、类型、内容没有调整,与2001年一样,仍然选取了11道示例题。变化在于每题的分值,有2分,也有3分的。

B.简释题 由原来的10题增加到11题,增加的一道(第22题),依据表格内容提炼发表自己的观点。手册强调了考查考生转换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考试从单科性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

C.问答题 由原来的4题增加到6题,与选择题、简释题相比,问答题在02年手册中补充进示例题的新题目比较多,去年试卷中的2道问答题全部选入(第27、28题),这表明命题者对该类题目的肯定。近两年高考中问答题探索和创新的力度比较大,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的范例性的题目,如去年的老山汉墓题、人类工业文明题,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历史教学圈内反应很大,基本上得到了肯定。

D.材料论证题 增加了1题(第31题),从材料中提取和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撰写1篇研究性的小论文,此题反应最大,体现了命题者扭转应试考试到素质考试的决心,也体现了二期课程改革的精神,为研究性学习腾出了空间。

3.评分标准变化 今年的考试手册明确具体地告诉考生加分的信息(具体条文见2002年上海卷考试手册)。尽管对评分标准的制定和阅卷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也显示命题者强调创新能力为主、学生为主的改革思路。

二、试卷的变化

今年试卷,呈题型不变、题量减少、题型的占分比例有所调整。题型保持往年的二类:一类是客观性题,即选择题(计27道60分)。另一类是主观性题,即包括简释题(计7道40分)、问答题(计2道27分)、材料论证题(计1道23分)。题量减少,从2000年的43道、2001年的39道,到今年只有37道。题型的占分比例,减少简释题的分值,增加材料论证题的分值。这种变化说明,在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中开始朝能力和素质考查方面转移,因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不需要过大的知识覆盖面的支持。今年的选择题,以基础为主,摈弃了偏、难、怪的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框架结构知识。指导学生从点、线、面、体的角度,梳理历史知识结构。

试卷的第二部分(计10道题),是命题者的“点神之笔”和“点空之笔”,既“本”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直指二期课改的方向,体现了命题者独特的匠心。二期课改的一个亮点是要在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大功能性课程中都实施研究性学习,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念。2002年又着重开展基础型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使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更深入地渗透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今年试卷的第二部分内容无不体现着命题者对研究性学习的肯定。例如:试题28、30、32、35、37题,另外试卷中有9道题(共42分)采用了课外史料,占总题量的24%,占总分值的28%。有7道题15幅图片(共72分)来自于课外,占第二类题量的70%,占总分值的48%。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采用贴近生活的课外材料为题干,推出开放性的试题。这些试题一般都有多种答案可写,但必须有相应的历史依据;再例如第37题,它既不超越“课程标准”,又有利考生发挥智慧,在答案中除要求归纳、提炼之外,还专门规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在阅卷中发现死记硬背、缺乏人文素质的学生得分点明显低于有创新意识和研究性习惯的学生。试卷很好地完成了高考选拔功能这一任务。

今年试卷延续往年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性、地方性。不回避热点问题,关注现实。所出的题目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似曾相识又未曾谋面。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第35题“长江黄河题”)、人与社会(第27题“张学良题”、第36题“9.11题”)的和谐关系。试题也考查了乡土史教育有关的内容(第37题“百年上海滩”),作为一个上海人,了解上海的简要由来是必须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作为龙头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解她,可激起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感情。

三、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依据手册和试卷的变化,我觉得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三点:

1.教学观念转变

对高考试卷的分析,并不是引导中学教师刻意追逐高考,而是使广大教师认清能力考查是选拔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主流,从而用是否培养了学生高素质创新能力这一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教学。那种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搞题海战术,实践证明是劳民伤神而功效甚微的,也是与二期课改背道而驰的。

2.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的、内容、手段、评价四个方面,有人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手段是欠妥的,中学老师应注重在内容和手段上突破。在内容方面,可否对教学内容适当压缩,有些可让学生自学,有些可让学生提出讨论,老师挤出时间用来介绍、导读课外的作品,用来介绍与历史学相关的社会学、政治学等常识及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其自学的兴趣,以增强其知识和能力的潜在扩张性。在教学手段上可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两块阵地,针对不同的学生年龄层次,不同的内容,可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话可否走出去、请进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或敏感性。

3.教师素质的变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抓好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已刻不容缓。二期课改的实施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对广大历史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老师自身的素质是二期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能力需要加强、水平需要提高,这都需通过教师的继续教育来实现。为此需政策的倾斜、专家的扶植、教师个人的钻研。惟如此,历史教学才能真正适应时代之需要,才会光明一片。

标签:;  ;  

创新开拓研究性学习之路--2002年历史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和试卷的变化与中学历史教学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