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素质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课程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习直接经验,将学科知识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课程。与学科教学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以下特点:(1)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参与式的实践性学习;(2)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3)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4)促进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与此同时,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校普遍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关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有了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解决了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可以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又可以为心理素质教育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对其可行性作一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上比较一致,容易找到两个领域的结合点,适宜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社会生活来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以及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1.教育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终极目标;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极目标。二者都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素质与能力。
2.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倡通过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形式;心理素质教育则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者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
3.教学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由于二者教育目标的一致,因此在教育内容上都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基本内容。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非指定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可能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或社会”“学生自我的关系”,内容范围除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非指定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遵循学生心理适应和发展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健全个性,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个性发展方面的心理问题、青春发育的心理问题、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等。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促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适应社会要求,让青少年积极适应社会变革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交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是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在积极良好适应的基础上,促进青少年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平台,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条主线”“四个领域”进行。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偏差、理问题,解决适应性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解决发展性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优化,例如,在研究性学习领域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在亲身的调查、询问、分析中产生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解决学生学习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学习困难、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贫乏、学习动机低落等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发现、感悟、体验的同时获得自尊与自信,改变厌学情绪,培养善思、乐思的好习惯。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容易通过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活动来培养和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完整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存方式;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等。
1.研究性学习领域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操作。研究性学习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检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心理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自身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可设计以下三类活动:(1)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研究活动。如“水与我们的生活”“大气污染与我们的生活质量”“三峡大坝工程与人类社会”等。(2)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活动。如从“重庆火锅的历史”“关于拆迁的话题”“走近下岗职工”“从今天的美容院、健身房看当代人的生活观”“图书馆读者群体的调查”“旅游资源与发展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活环境”“陋习对传染病影响问题的研究”“毒品与我们人类”。(3)人与自然关系领域问题的研究。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小学生休闲生活调查研究”“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透视小学生逆反现象”“小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家长)”“跨越社会障碍”“在贫困与富裕的家庭中”“坚韧是创造发明的钥匙”等。
在活动中,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分享与合作;通过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操作。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领域,参加社区和社会的实践活动。通过该领域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在这一类活动中,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学生必须形成和发展人际交往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品德,合作的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等心理素质。
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我们可设计以下活动:(1)社区服务活动。如“走进社区敬老院”,通过到敬老院服务,为老人们献爱心,培养尊老爱幼的品质,在服务中体会关爱他人的快乐。又如“与特殊儿童交朋友”,让学生通过与残疾学生共处一日,感受残疾儿童的坚强毅力,懂得爱残、助残,培养社会责任感。(2)社会调查活动。如“北碚——重庆后花园的现在与未来”,将学生引入社区,去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并从调查了解中设计家乡的未来发展,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又如,“社区居民职业与家庭收入现状调查”,学生深入不同的社区和家庭,通过调查访问、咨询交流等形式,了解不同层次家庭的收入与职业情况;通过对特困户(低保户),下岗家庭、工薪阶层、经商家庭的调查与分析,了解职业与收入的关系;从职业与收入关系中感受生存的压力,懂得在生存中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激励自强不息、努力奋斗。(3)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消防队——‘119’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现场灭火,感受消防叔叔火场救人的危险与艰辛,树立强烈的消防意识。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库,也是一个广阔大舞台,它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展示的平台。学生迈出校门深入社会,走遍社会的大街小巷,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关注社区居民生活,感受身边的点点滴滴,会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劳动技术教育领域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其操作。劳动技术教育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劳动兴趣,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下心理素质: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自理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初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等。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劳动实践,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劳动组织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政劳动等:二是技术实践,如学习栽培技术,工艺制作艺术、缝纫、刺绣、编织技术等;三是信息实践,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我们还要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劳动中的团队合作,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心理素质教育,是相对独立但又能找到和谐统一的结合点的两个教育领域。综合实践活动中不需要生硬机械、被动地接受道德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是让他们参与活动,将整个身心融入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自然和谐、生动形象地看到、听到、想到、悟到道德规范、心理品质,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标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