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患者按照质量控制路径进行护理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患者64例,按盲选原则均分成实验组32例,按照质量控制路径护理,对照组32例,按照常规方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暂无出血征象时间、抢救成功率、病情稳定转入病房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暂无血征象时间为(12.01±1.04)h,对照组为(31.67±1.78)h。在病情稳定转入病房时间上,观察组为(26.21±1.25)h,对照组为(40.11±1.56)h,比较可见两组时间指标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抢救成功率、病例书写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三项指标上,比较可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遵照质量控制路径对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保证抢救的成功率,有助于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
【关键词】质量控制路径;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219-02
从我院急诊科接诊数据来看,上消化道出血已成为急诊科室主要病症之一。且近几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症的病发率更呈现出急速上升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健康。因病情发展极为迅速,急诊治疗的有效性,对于确保临床治疗效果,控制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1]。质量控制路径在近几年逐步被引用于临床护理中,旨在结合患者特点进行护理规划,使护理服务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次我院就主要对该护理模式的实际效果加以观察,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急诊科在2013年1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按盲选原则均分成实验组32例,按照质量控制路径护理,对照组32例,按照常规方式护理。在性别组成上,对照组存在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分布在30~69岁,均值在(49.5±1.54)。存在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27例,其它5例。观察组则主要由男性25例,女性7例组成,年龄分布在28~65岁,均值在(46.5±1.42)。存在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28例,其它4例。对年龄、病症类型以及年龄等层面对比可见,两组患者无较大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治疗中仅按照常规方案护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向家属等详细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并立即通知急诊科医生到抢救室进行紧急处理。(2)抢救中需辅助患者处于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分泌物以及口腔内存在的血块,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以免导致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3)创建静脉通道。护理人员需立即熟练、准确的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应用止血药物以及急救药物对症治疗,针对出血量大的患者可建立三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防休克。(4)及时给予吸氧护理,起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5)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尿量、皮肤粘膜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通知医生。
观察组患者在急诊科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并运用质量控制路径给予护理,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医院应指导急诊科护理人员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培养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确保护理人员认识到患者急救护理的重要性。(2)增加护理人员专业能力。随着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医院需定期对急诊科护理人员集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在掌握常用护理操作、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加深对复杂、疑难病症的了解,从而提升护理人员处理突发应急状况和疑难病症的能力。(4)质量控制。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由护士长与2名资深、业务能力、应急能力强的护士组成,其中护士采用轮转的方式进行。对日常护理操作的规范性进行监督[2-5]。(5)急救仪器、设备与药物的管理。针对急救患者而言,救治时间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就应当对急诊科所有的抢救设备与器材、急救药物进行检查维护,始终保持处于备用状态,保证急救工作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6)急救后护理。在急救后,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此外,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建立护理预案,以便能对患者突发状况及时有效处理。(7)健康教育。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及家属能了解一些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暂无出血征象的时间,转入病房的时间以及病例书写的合格率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都使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数据按照χ2检测,以%表示,计量数据按照t检测,以(x-±s)表示,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暂无出血征象的时间为(12.01±1.04)h,对照组为(31.67±1.78)h。在病情稳定转入病房时间上,观察组为(26.21±1.25)h,对照组为(40.11±1.56)h,比较可见两组时间指标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应t检测值为53.9466,39.0230。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1.88%(23/3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75%(30/32),对照组为65.63%(21/32),在病例书写中,观察组合格率为93.75%(30/32),对照组为62.60%(20/32),比较可见上述三项指标,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对应χ2检测值依次为11.5408,24.5279,28.4357。
3.讨论
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存在着较高病发率,其发病极为迅速,多发生在屈氏韧带以上的位置,包括食管、胃、胰管等部位,若急救不及时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病症发展速度较快,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及时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直接关系着患者生命健康。此外,受病症影响,绝大部分患者会伴随有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使得患者出现紧张、焦虑以及畏惧等心理,形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更可能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应激反应,增加抢救治疗难度。
质量控制路径为近几年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的新的护理模式,综合考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实施护理质量监控,起到提升护理效果的目的。该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实施可有效更新与完善该部分护理工作的理念与思路,使得护理人员的个人行能力得到综合提高,确保各项操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同时,通过对抢救设备、药品等精细化管理,保证急救工作的有效性。此外,更能起到改善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护患间关系,对于降低护患纠纷更有积极性意义。
在本次治疗中我院就将质量控制路径运用于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过程中,经过与常规护理方式对比可见,在运用质量控制路径护理模式的作用下,可有效缩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征象的时间以及尽快转入病房的时间,能够帮助患者在极短时间内尽快恢复病情,将病症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在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与病例书写规范性上均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在急诊工作中,运用质量控制路径护理模式确实能有效提升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综合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琪,李香姬,李月晶.质量控制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4(12):248+251.
[2]田昕,陈启亮,邹诗倩.质量控制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15-316.
[3]田红霞,张冬梅.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35-235.36.
[4]曹春凤,蒋群,曾等娣,盛传玲,夏莉娜,张秀英.护理质量控制路径探讨的新思路[J].吉林医学,2010,31(03):371-372.
[5]傅华平,李虹伟,陈炅.?推行质量控制路径,实现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实用医药,2009,4(06):259-260.
论文作者:石静,张彩芹,田瑞英,刘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路径论文; 急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