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焦显微镜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周东波

共焦显微镜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周东波

(黑龙江省眼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共焦显微镜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疑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20例,给予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进行角膜涂片和棘阿米巴原虫培养,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临床确诊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6例。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棘阿米巴包囊和/或神经炎表现12例确诊,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60.0%;角膜涂片发现阿米巴包囊12例(60%),棘阿米巴原虫培养13例(65.0%)。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无创,直观,快速有效的活体检查手段,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共焦显微镜;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诊断;应用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棘阿米巴在角膜的感染与其毒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宿主的反应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棘阿米巴分布广泛,使角膜接触镜污染成为棘阿米巴感染的一条重要途径[1]。对角膜刮片进行细菌培养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但临床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对共焦显微镜对可在细胞水平上对活体角膜进行观察,有快速、敏感、可重复等特点,对早期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诊断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对20例疑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临床诊断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年龄48岁,平均年龄34.5±2.5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病变呈非特异性上皮及浅基质患者4例,角膜溃疡16例,溃疡面各为2*2~7*8mm。

有配戴角膜接触镜者11例,角膜外伤史6例,无明确诱因者3例。所有患者均因眼红、眼痛、视力下降来院就诊。表现为中央或旁中央环状浸润15例,伴有上皮缺损3例,剧烈疼痛3例,前房积脓7例,伴kP者13例,伴卫星灶3例,有放射状角膜神经炎3例。

1.2 方法 共焦显微镜检查受检者结膜囊滴0.5%丁卡因一次,嘱睁大眼,对配合欠佳者可行开睑器开睑。下颌放于托架上,额部顶紧托架上方的头带,以便保持头位与显微镜的镜头垂直。浸锥式镜头上覆以特制的粘稠物质,镜头与角膜表高1.98mm之间以粘稠物质为界质。角膜各层图像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快速显示,并被记录在录像机上的磁带上,整个过程约1分钟。保持镜头与角膜之间的距离,在镜头上覆以粘稠剂时量要适中,太多易流失,太少镜头与角膜之间介质少,影响图像清晰[2]。一般检测至少为2个点,以提高阳性率。镜头要用75%酒精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把录像结果以慢放形式从头分析,对角膜各层的细胞形态、神经生长情况、病原体的大小、形态进行计算分析,图像资料可经数字化处理,形成图像存于磁盘,随时打印。

实验室检查,常规角膜刮片Giemsa染色光学显微镜镜检。常规阿米巴、细菌及真菌培养鉴定。

2 结果

经临床确诊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6例。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棘阿米巴包囊和/或神经炎表现12例确诊,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60.0%;角膜涂片发现阿米巴包囊12例(60%),棘阿米巴原虫培养13例(65.0%)。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只有一个包囊者15例,多个包囊5例,包囊一般表现为有明显内外囊壁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囊或者是没有内外囊壁的实心椭圆球体。经治疗1个月后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均未见棘阿米巴囊及滋养体。

3 讨论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最早是在1974年发现的,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以前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大多与外伤有关,但近些年来随着配戴角膜接触镜人数的增加,接触镜相关性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多数病人是以畏光、流泪、疼痛为主诉,常常累及单眼,有时疼痛非常严重而体征很轻微。少数情况下,某些因素如眼外伤、戴接触镜游泳或配戴不洁接触镜等都能加速炎症的恶化[3]。症状可以在一开始就出现,也可以在感染2周以后才出现症状。早期的体征可能是非特异性的,如角膜上皮的微小溃疡、混浊和水肿等。刚发病时可没有荧光素染色阳性。当溃疡呈树枝状时,常被当作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来治疗。在接触镜配戴者若出现树枝状溃疡,特别是在抗病毒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当考虑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可能。

共焦显微镜对活体角膜解剖、生理病理学及角膜病方面的研究是其他显微镜无可比拟的,但它也有其不足的方面,由于角膜组织为低光水平反射,加上眼球运动,限制图像的获得,常可导致低信号噪声比;有些患者还有强光刺激造成的眼部不适感,这些均有待于共焦显微镜的完善;对临床疾病诊断方面也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尽管如此,共焦显微镜的出现已使角膜病的研究和诊断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角膜内的棘阿米巴在光学显微镜下为有一定折射性的颗粒状混浊。最近,共聚焦显微镜也用于检查棘阿米巴角膜炎。应用该技术对角膜炎进行研究,发现角膜内有反光性的卵圆形小体。随后进行角膜上皮刮片的细胞学检查,确认有棘阿米巴存在。因此,认为这两者之间可能有着一定的联系。棘阿米巴角膜炎在非接触镜配戴者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但是也有一些人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在绝大多数的病人是不能够培养出病原体的,其确定主要是依据主观性较强的细胞学检查,那些反光性较强的小体并不一定就是棘阿米巴。

在临床上对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较困难,往往造成误诊,而共焦显微镜在此病的诊断上,已显出其无比优越的功能。在上皮下和浅基质层发现棘阿米巴包囊,其形态与同期在琼脂培养皿中见到的一样。

共焦显微镜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无创性检查,对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棘阿米巴包囊和/或神经炎表现12例确诊,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60.0%;共焦显微镜检查具有快速、直观、可重复的特点。角膜刮片和培养阳性率较低而患者的临床表现又不典型时,采用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早期诊断具有辅助诊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大领,王殿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J].眼科新进展,2013,33(6):538-541.

[2]顾云峰,王友沛,秦晓怡,等.棘阿米巴性角膜炎6例检测与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31(5):475-478.

[3]梁庆丰,金秀英.共焦显微镜与角膜刮片对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价值[英][J].国际眼科纵览,2009(4):286-286.

[4]熊健,周文天.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8):934-938.

论文作者:周东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  ;  ;  ;  ;  ;  ;  ;  

共焦显微镜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周东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